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及其《总目》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着重论述《四库全书》及其《总目》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价值、以及它的出现对当时和后世目录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乾隆时期随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而产生的一部综合书目,在分类上它沿袭传统的四部法而更加完美,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的最高水平。但是《总目》的分类仍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本文主要分析《总目》史部著录史籍不足之原因。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补正周生春《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众多学者经常使用的一部重要工具书。然而,就在这样一部重要的著作中,又存在一些秕谬疏漏之处。为进一步提高此书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考证补订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为此,笔者特从其《史...  相似文献   

4.
基于现代书目控制理论的观照视角可知,《四库全书总目》以"稽古右文"为指导,通过删改与抽毁文献内容、整合与建构书籍的价值体系来建构清代统治所需的知识体系,限定时人对相关文献的知识解读与意义发明的发挥空间,最终确立对彼时知识信息的管控。甚至,以清代政教意图删整《总目》的提要稿来限定文献意义表征的可能导向,以部类排序来确立《总目》的知识体系。清代统治者以目录学方式展开传统学术流变的考察,并与彼时统治者重新诠释目录学的社会价值及部类秩序的做法相结合,促使时人在彼时政治权力的胁迫下形成了基于《总目》的文献秩序与社会秩序为主导的知识信仰,以此实现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从集部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目录从诗赋略到集部的嬗变,既是文学观念逐步明晰的过程,也是目录学对文学客观认识的演进过程。从屈原赋之属到楚辞类,楚辞逐步走向经典。别集类的立类及书目传承一方面展示出作家主体地位逐步凸显,另一方面也反映文学正统观念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在文体学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作为一部官方组织、集体编纂、旨在对历代文化典籍作总结与批评的目录学著作,其考察视野之开阔,涉及问题之纷繁广博,是一般文体学专著所无法比拟的。《四库全书》对于图书的收录、编排以及《总目》所体现的文体批评观念,如文体谱系与文体分类、文体渊源与文体本色、骈文与散文文体、史传与小说文体等理论,都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清代前中期的文体学思想与认识水平,并对当时及后世的文体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日本人资助编纂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互为补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本书并没有最后完成,且存在很多疏舛。当前,傅璇琮、赵昌平先生正召集国内目录学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意图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纂工作。我们即以旧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集》类为例,说明其优缺点,以对正在进行的新编工作提供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历来被认为是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从史部类目中可以发现其中包含对史书内容的考订辩证,对版本的真伪鉴别,对体例的得失评价等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三大界碑,由其著述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看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代史评提要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述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其史部设史评类,著录历代史评著述。明代史评收入正目仅有2部,而列入存目却多达61部。《提要》对明代史评的评论,既有对明代学风之批驳,又有对于明代学者史学素养之褒贬。《提要》对史评经典《史通》极为推崇,在对明代《史通》研究的批评中表达了对于明代史学研究的认识。对明代史评著述的评论中,反映着《提要》之史学观念与评论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经部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目录从六艺略发展到经部,经部从无到有,经部分类的调整及类目的增加使尊经为旨的书志体学术史得以确立并获得发展。易、书、诗三类的书目传承与书目的净化和细化,透露古文经学重兴的消息。同时,尊经崇实的精神贯穿三部目录始终并持续发展。礼、春秋、论语类的书目细化及入目分歧,既是目录学发展明晰化的反映,也与经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把传奇(文言故事)归入子部小说类, 《四库全书总目》将其更名为传记, 归入史部。之所以这样做, 既是为了保持官修目录学系统的统一, 也是为了与戏曲在称谓上作出严格区分。鲁迅忽视古今文体同名异质、异名同质的现象, 简单作出《四库全书总目》“传奇不著录”的著名论述, 其解读不准确。其实恰恰相反, 《四库全书总目》是在努力收录传奇(文言故事)而不是将其简单抛弃。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六家诗名物疏》徐超《四库全书》收录《六家诗名物疏》五十五卷,但在历来的目录学著作或辞书里,其书作者或题“冯复京”,或题“冯应京”。至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之《索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均已指明当为“...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的集大成者.运用古典目录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将《总目》中著录的灾荒文献分类整理,有助于认识古代灾害应对思想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使得灾荒史研究在资料搜集方面呈现系统性.《总目》史部下始设“邦计”类,灾荒文献在这一类的著录最为具体;集部中的灾荒文献最为零散,且现今的灾害史研究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概述了《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和其他三部对文学书籍的著录,以及它在体例上所具有的阐明文学源流和介绍作者事略、各书内容提要的特色,指出它在研究古典文学方面的参考价值与局限性,并进而论及中国古代文学目录以综合性图书分类书目中的集部为其主要形式的某些特点。另外,本文又将《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文学目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不仅是一部目录学著作,它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微观上对《总目》诗类的著录情况进行了分析,就此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对《总目》的体例、价值和不足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从而对《总目》的全面深入研究和对《诗经》学史的研究都会提供一定的便利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摘要]《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简称二“志”一“目”)作为中国传统目录学中重要的标志性文献,从中可以寻绎出中国传统目录学是在承继基础上发展、创新和演进的。当今我国适应数字时代需要的目录学建设和发展,既要充分地立足于现代化创新,也不能否弃而且仍应很好地继承“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中国目录学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订误一则史秀莲《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卷58《史部·传纪类》载:“《钦定蒙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体例与《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同。考今蒙古诸部,其人率元之部族,其地则辽之故疆。自辽初上溯于汉初,攻伐之事未...  相似文献   

19.
卢靖、卢弼兄弟辑录《四库全书总目》中有关湖北先贤之作而成《四库湖北先正遗书提要》四卷。然其并非仅仅钞录,还于每书下罗列众多版本以补《四库全书总目》之缺,又对所辑提要内容进行了考辨,以纠《四库全书总目》之误。文章阐述了该书的编纂缘起、编纂经过,揭示了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时期举全国之力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成为我国目录学巅峰之作,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被众多学者视为治学门径。然因其规模宏大,书成众手,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前辈学者已多所订正。文章即笔者于平日翻检研读中所见其若干疏误及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