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建国初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语境制约着文艺界,也决定着文学规范的生成。建国初期建立一套无产阶级文学规范,成为当务之急,"新的人民的文艺"应运而生。根据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文学规范中也为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随着过渡时期的压缩,社会主义因素增长并逐步成为唯一的因素,这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为最高的文学规范提供了契机,其被一步步确立为最高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2.
杨剑龙 《东方论坛》2024,(2):118-135
1957年8月,叶以群、孔罗荪、姚文元合作撰文《许杰在文艺上政治上的反动道路》,其中叶以群的《许杰的“小资产阶级文艺”之旗》,直接批判许杰1948年发表的《小资产阶级与文艺》。1928年的革命文学倡导,开启了以阶级划分作家、以小资产阶级界定作家与创作的先声。在与梁实秋的人性论、“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中,常常将他们归为小资产阶级文人,成为找不到政治出路动摇者的标签。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被确定了,小资产阶级的自我反省和批判被突出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常常以小资产阶级作为评判作家创作的不足和短处。在历次对于小资产阶级文人和创作的批判针砭过程中,将阶级斗争观念作为衡量作家衡量文学的标准,忽略与抛弃了人性与文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将革命与否视作评判作家立场与情感的唯一标准,模糊与消弭文学与革命不同的视阈及文学的特性;将工农兵的立场和情感看作衡量作家和文学的标准,批评或否定了文学表达的多样性与先锋性。  相似文献   

3.
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就“革命文学”有关问题展开论争,其焦点集中在革命文艺与小资产阶级及其文学的关系上,茅盾认为革命文艺不应该排斥小资产阶级,并充分肯定了小资产阶级文学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七年底开始,在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同时,展开了关于一九三六年文艺界两个口号论争的讨论。这场讨论推倒了林彪、“四人帮”强加给“国防文学”的污蔑不实之词,为在文艺界拨乱反正、肃清流毒做了一点工作。还一致肯定了两个口号论争是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争论。这场讨论是有成效的,它的发生既不是什么人任意提出的,它的结果也不是更把思想扰乱了。当然,对于文艺界几十年来的一桩“公案”,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认识的完全一致,这是毫不足怪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在论争中结束,可是这场论争却至今没有结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我的这篇文章,则仅限于从学术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论争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以就正于批评者。  相似文献   

5.
"两个口号"的论争与俄苏文学和文论在中国的传播有关,而这又受制于论争参与者的价值观念与期刊对俄苏文学和文论译介的互动。1934年至1936年,国民党系统的期刊译介俄苏文艺,一般以作品为主,且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主题相关。同人期刊译介俄罗斯文学名家名作,也积极译介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艺动态。左翼的期刊译介了大量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苏联文艺政策的文章。它表明中国的文艺界进一步向苏联的文艺思想看齐,因而"两个口号"论争的理性色彩也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也使论争中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现象无法完全克服。  相似文献   

6.
文艺理论是研究文艺规律的科学。社会在发展,文艺在发展,文艺规律也是不断发展的。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它的普遍规律,而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艺又有其特殊规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特色,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的杰出贡献,就是回答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对文艺的要求,把文艺的普遍规律和新时代的文艺实践结合起来。系统地总结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特殊规律。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特殊规律的论述,主要围绕着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上  相似文献   

7.
前一个时期,“歌德派”在打倒“四人帮”后刚刚复苏的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内刮起了一阵“冷风”,在文艺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其原因是因为它的代表性论点,都是从林彪、“四人帮”极左文艺路线那里来的。试略举一二。 其一,是讲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只能按一定的模式办事,墨守旧规,不准讲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文艺的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也应该扩大。 林彪、“四人帮”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时候,给革命文艺作品及革命文艺工作者强加的一条罪状,叫做“从三十年代提出‘国防文学’,到六十年代鼓吹‘全民文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新任务。 关于“国防文学”,前一阶段文艺界已经进行过有益的讨论,给这个口号平了反,这里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家的“俄苏体验”作为现代革命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丰富了左翼文艺界的革命想象、异域感受;反衬了民众的生存境遇;影响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促使1928年中国文坛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这就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录了新发现的阿英五则佚文和一封佚信。这些佚文佚信涵盖电影、话剧、文学、社论、历史研究等多个领域,既能体现出阿英的涉猎之广和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文学家、批评家、历史研究者、藏书家等的多重身份及其贡献,也折射出阿英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主张、自觉的史料意识,以及心系民族、国家、社会的精神。因此,这些新发现的佚文佚简对于考察阿英的社会活动、文艺观念、研究态度与史料学思想等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八年,张天翼同志的《华威先生》发表以后,在国统区及香港等地的文艺界,曾发生过由这篇小说引起的一场持续两年之久的论争。这场中国抗战文学史上规模较大、持续较久、意义深远的论争,在解放后三十年来公开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均有所评述。但是,不容讳言,这些评述大都有失实之处,大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对这场论争开展的过程、论争的主要内容、论争的重大意义以及这场论争与一九四二年九月以后进步文艺界批判国民党“文艺政策”的关系等问题,都有必要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艺战线长期斗争的历史一再证实了毛主席的科学论断:“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①政治路线决定文艺路线。毛主席根据我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为我们党制订了一条完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它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晚年敢于批评那些“死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公式”的教条主义,突破文艺与政治的一些理论禁区,对“文艺从属于政治”等困扰文艺界几十年的神圣法则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诸如提出了文艺与政治性质、任务、社会作用和作用方式不同,文艺不从属于政治,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党对文艺要在艺术所允许的范围里按艺术规律发挥作用,文艺批评不能片面强调政治性等观点,为促进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战时文化运动的中心。一九三八年三月和四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先后在汉成立。从此,两军奋起,并肩战斗,在中共长江局及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文艺界结成了空前、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成长的武汉抗战文艺理论建设,也呈现出崭新、活跃的战斗局面。尽管它落后于当时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但文艺界对一些文艺理论问题的探讨和论争,对抗战文艺的推进、发展起过不容抹杀的历史作用。它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战旗,沿着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前进,具有承先启后的深远意义。本文仅就“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和文艺的大众化与通俗化两个问题,作历史的回顾和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想对抗战前期发生的一场文艺思想论争——批判文艺“与抗战无关”论做一重新研究。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文学创作的,题材问题,所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指出:当时进步文艺界在这场论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创作题材方面的片面性认识。 这场文艺论争发生在1938年底,是由《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的编者梁实秋发表的一篇《编者的话》而引起的。他在谈到征稿意见时,有下面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时代、艺术与自我,即艺术创作过程中客体与主体关系问题,是每个艺术家必然遇到的,也是历来文艺理论家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革命导师列宁在马恩创建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反映论原理,并将它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实际,透彻地、辩证地论述了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同现实的关系,作为艺术家的个体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提出了艺术反映变革时代,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6.
1928年前后的"革命文学"论争实质上是一场因时代观、世界观、文学理论观的不同而引发的文艺观念之争。在论争的主要方面,即时代与文学、文学与革命、文学的社会作用与审美作用之间,论争的参与者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向度———单向的极化特征与双向选择时的"左"倾性、宽容性与前瞻性。造成向度歧异乃是受当时的文艺、政治思潮影响,论争各方看文学的角度不同,从而造成对文学本质属性理解的不同。归根结底,他们的分歧是个人的社会实践与文学实践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口号"之争既来自于左翼文坛理论的分歧,更涉及复杂的人事纠缠.我们注意到,作为这一分歧的无形"中心"的鲁迅恰恰以自己独特的姿态与思考穿越了1930年代左翼文艺内部的人事纠纷,留给中国现代文艺一段深长的观察.在今天,分析和研究鲁迅的独特观察,是重新解读这一思想论争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中期,上海文艺界发生过所谓“两个口号论争”。这本是革命文艺阵营内部的思想论争,但“四人邦”却硬把这种内部论争歪曲为革命与反革命的敌我斗争。他们假惺惺地称颂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是无产阶级口号,而“国防文学”却被说成“卖国文学”。是什么“彻头彻尾的汉奸文学”,“地地道道的国民党文学”。提出这一口号的周扬等党员作家,则被诬陷为“叛徒”、“特务”、“反革命两面派”。真是歪曲历  相似文献   

19.
1941年下半年至1942年春,延安在解放区工农兵文艺主潮之外,兴起了一股短暂的文艺新潮。这一思潮承继“五四”启蒙主义思想,主张对现实、文艺的批评与反思,影响所及几乎涵盖了文艺界。对其引领潮头之作《三八节有感》、《野百合花》等的大规模批判,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是解放区文艺走向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标志着文艺界思想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20.
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都非常重视文艺批评的战斗作用。他们亲自拿起文艺批评的武器进行文艺领域的阶级斗争,对革命的进步的文艺给予充分肯定,对反动的文艺给予揭露和批判,并在斗争的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59年写给拉萨尔的两封信,就是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