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20世纪末朝鲜族文学的变化中,最为突出的是作家意识的开放性和主题意识的多样性以及意识倾向的变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意识倾向变化中的民族寻根意识、人性意识、平民意识、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于洋航  郗春嫒  李冬妍 《民族学刊》2022,13(5):8-14, 13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方式和关键路径。通过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科学深刻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全貌,有助于进一步评价和改善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状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意义和原则出发,基于认知体悟-情感信仰-行为倾向三维结构,结合内隐层次-外显层次两层框架,建构符合新时代中国发展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增进国家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归属之一。国家意识是个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认同,是一种包含政治、文化等多重心理要素在内的国家身份感、国家自豪感、国家归属感与国家安全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进国家意识的机理深刻体现于现代国家的人民、政府、领土、主权四个核心要素之中,增进国家意识能够增进各族同胞的人民理念、政府自信、领土感知与主权立场。“两个大局”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际社会的赤字陷阱给增进国家意识带来挑战,各类问题与冲击越发复杂化、国际化。因此,要以人民理念增进国家安全感,回应大流动背景下的身份变化;以政府信心增进国家自豪感,完善治理体系和维护国家形象;以领土感知增进国家归属感,用故土情结凝聚国家认同,化解分裂图谋;以主权立场增进国家安全感,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运用系统方法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意识进行多侧面的立体透视,可以看出民族传统意识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同一种民族意识往往具有进步与落后、美与丑的二重性;民族传统意识是发展变化的,有顺向发展,也有逆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如同历史一样,新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也经历着时间的洗礼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发展着,秦汉,魏晋隋唐,元明清时期的新疆民俗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在这些变化中,民俗事项本身体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在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中,男性与女性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型语文教师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研究型语文教师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能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反思与探索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形成理性的认识和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目的的人。研究型语文教师的特质是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具有很强的反思意识,具有突出的探索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7.
自从族群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族群与民族、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已经成为民族研究的主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再次对“民族”与“族群”概念、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接着对美国和我国所采取的族群政策的变化进行了一番仔细比较分析;对解决族群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只有淡化“族群意识”,加强各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遵循族群发展的自主性和客观规律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族群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民族意识按其属性和范畴可分为多国籍民族意识和同国籍民族意识,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多国籍民族意识不受国别限制,是一个不具备政治属性的、宽泛的民族学概念;同国籍民族意识有较强的凝聚力,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同国籍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国民意识的关系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意识类型的关系。在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应该首先树立牢固的国家、国民意识。国家、国民意识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国家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应进一步通过普及教育、立法等途径加强公民的国家、国民意识。  相似文献   

9.
法治意识是法律运行的认知基础和思想理念基础,法治意识强调以权利义务为线索,将普遍性置于优先地位,是国家意志的刚性表达。培养法治意识能够改善法治主体的政治品格、行为方式,促进良法善治。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实践中,增强法治意识,有利于促进公民团结的向心聚集,确保各民族的共同责任担当等。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引导各族公民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明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人们对“多元”的包容和对“一体”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就业质量的职业意识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就业质量内涵和评价出发,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职业意识及职业意识教育的现状分析,针对当前职业意识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职业意识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民族意识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近二十多年来,民族意识研究在我国逐渐成为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意识进行界定。现有研究以思辨为主,较少有实证研究。未来可以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研究中既要关注本民族群体的意识,也要关注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讨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的概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民族认同意识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认为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民族认同意识的消极作用则会阻碍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度”内。所谓“度”,就是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界线。要维持这个度,首先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过分强烈的民族成员与民族认同意识一般的民族成员分别开来:其次,确定这种过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本民族或本国家是否产生负面影响;再次,逐步消除对本民族和本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的民族认同意识;最后,国家范围内民族平等团结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服饰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的反映之一。历代典籍有关服饰记载表明,对于统治者来说,服饰上的这种文化与意识的反映又往往与政治相联系,而政治又是统治者意志与意识的反映。因此,服饰的变革便能反映出统治者民族意识,进而能看出这种民族意识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发展--以鄂伦春族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析地域意识行为的功能(作用)入手,探讨小民族的地域意识行为与现实小民族发展的关系.重点围绕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物质、精神资源,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自我认同,传统地域意识行为的转型、话语权和文化理解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关于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民族意识定义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意识的定义问题是民族意识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二十一世纪民族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民族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一番梳理,通过对民族意识概念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整理和其特点的总结,可以使我们对当前民族学中民族意识的研究有一个深化的认识并能从中得到进一步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论藏族的自然生态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藏族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各民族中独树一帜.在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藏族不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自然审美观,还以其生态的智慧和对宗教生态观的的领悟,始终保持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藏族的生态审美意识及其成因的探讨,旨在为当前的生态保护工作和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意识鲜明的作家。但研究界对她"爱的哲学"思想探究较多,却对其女性意识关注不够。本文从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入手,阐释了其女性意识的内涵及其嬗变过程,为人们全面认识和评价冰心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8.
部分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现状抽样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9所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和现存状况,掌握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发展变化趋势,探讨民族院校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