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意识”和“认识”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辞典以及一些文章中都把这两个概念相混同。比如,1980年1月出版的《辞海》,是这样给“意识”和“认识”下定义的:“意识”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们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定义,除了前后用词上有所不同之外,其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即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这样给“意识”和“认识”下定义是不科学的,它给人  相似文献   

2.
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然而,近年来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基本命题受到了挑战。人们提出了选择论、建构论、评价反映统一论和信息反映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反映仅仅理解为人脑对于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体的模写、摄影和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意识——这朵"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2页)开放以来,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关注.但究竟什么是意识?目前人们对它的说明还只是停留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定义上.按照这一定义,就有许多东西既无法纳入物质范畴,也难以划归意识范畴.比如书本、雕塑等凝结着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化了的精神产品,说它们是物质吧,显然不具备物质的特性.因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而书本、塑雕等精神产品则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不能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没有人也就没有精神产品.说它们是意识吧,又同目前的意识定义相龃龉.因为目前的意识定义只规定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认识、映象.书  相似文献   

4.
辩证思维的两种形态且大有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认识的间接反映,辩证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矛盾认识的间接反映。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它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我们必须区分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的两种形态,即:哲学辩证思维形态与...  相似文献   

5.
论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然而,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反映"呢?"反映"本质上是两物(矛盾双方)相互作用时,各自在对方中反现自身的活动。或者说,反映是指矛盾的一方(一物)作用于另一方(另一物)并在另一方(另一物)中反现自己的活动。随着对认识论的进一步了解,我们有必要对认识及其本质进行深入化、层次化、准确化的研究,厘清这一范畴的根本内涵及其与意识和本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无意识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无意识是人类认识和个体 认识的必经阶段 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这曾是科学和哲学的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作了回答,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有了人脑和客观存在是否会立即产生意识呢?我认为,否。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意识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它不会从客观存在一下子就变成人的意识,其间必须有个“中间环节”或“中介”。这个“中间环节”、或“中介”就是无意识。从客观存在经过无意识这个中介才能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追溯意识的发生之源,能有效地破译人类的形成、社会的产生等等一系列司芬克斯之谜。基于此,意识的发生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等众多学科的浓厚兴趣。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意识现象进行了探讨和说明。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研究的视域大都聚焦和局限于意识的生理机制,即对人脑和意识的关系进行考察上,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又是显然不够的。这是因为,意识虽然是人脑的机能,但并非是人脑的本能。人脑虽然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但脑的活动本身又依赖于人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氛围。意识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在人脑中的内化或精神化,是社会文化熏陶、感染和影响的产物。离开一定的社会文化,从人脑中自行产生“纯意识”或“纯思维”是不可能的。从生理机制上看,意识的发生离不开自然的乳汁;从社会文化机制上看,意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乳汁。因此,如果只是或满足于从意识的生理机制方面说明意识的发生,就会导致和费尔巴哈一样的结果:“沉溺于毫无结果的和来回兜圈子的关于思维和思  相似文献   

8.
意识范畴的传统表述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我认为该表述欠妥应代之以尽量准确而全面的表述.首先,该表述存在两个潜在的错误前提:意识范畴是本体论域的范畴:意识范畴等值于意识的本质定义.基于此,该表述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精要:其立足点不在主体实践而在本体物质,其思维方式不是多维的辩证的而是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9.
从信息论角度看心理的实质唐龙云心理的实质,也就是心理现象的性质或本质。它是指心理现象区别子其它现象的质的规定性。由于心理现象特有的高度复杂性,历史上曾出现过种种错误认识。列宁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入,人的意识本身越来越成为认识的研究对象,即成为认识客体范畴的重要内容。意识在认识论领域中已经一分为二:一部分是主体的意识,一部分是作为认识客体范畴内的意识。由于它们所属范畴不同,因此它们在性质上也有所不同。为了使对意识的性质得到全面、科学的规定,应当对意识作出符合实际的划分,也就是把意识划分为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两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指出,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相对于具有唯一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它是主观的。经典作家对意识性质的规定,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它正确说明,物质决定意识,但又不等同于物质,这就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意识的来源、特性、作用、性质等问题作出了深入探讨和较令人信服的说明。稍感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对意识的研究还未完全走出本体论的范围。我们认为,意识是认识主体的意识,研究意识必须与认识论密切联系起来。认识论不能仅停留在意识同物质的对立上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上去理解意识,还应该把意识放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中来考察和把握。为此,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对主体意识的要素作如下思考,以期得到哲学界同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自觉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种属关系,而是两个交叉概念。(一)辩证唯物论认为,主观与客观是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主观是指意识、思维、精神,客观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主观的物质承担者是大脑,主观的内容是客观实在,主观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摹写、摄影的产物。主观对客观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观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思维、精神活动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和指导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正> 什么是意识呢?一般都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有的甚至把这说成是意识的本质,以致人们习惯于认为,意识就是认识、反映,意识活动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意识的功能就是反映。意识能够认识存在、反映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意识等于认识,等于反映。  相似文献   

14.
试论诉讼意识房文翠,王青方,丁海湖诉讼意识是人们关于诉讼及诉讼现象的认识、知识、观念、价值取向等心理要素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诉讼及诉讼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现行诉讼制度的理解和态度等。诉讼意识是法律意识的具体内容,诉讼意识水平的高低宜接反映或...  相似文献   

15.
论价值意识     
韩东屏 《江汉论坛》2012,(10):78-83
价值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人的意识不应被定义为"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而应修改为人脑的信息性活动。而信息可界定为存在者显现的媒介。人脑的信息活动不仅有"反映",还包括感想、反思和想象,四者都是人脑的机能。含有价值信息的意识可谓价值意识,在意识的四种形式中,除"反映"不是价值意识之外,后三者都会是价值意识。其中,"感想"是价值意识的必然形式,"反思"和"想象"则是价值意识的可能形式。因"感想"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所以价值意识也有理性价值意识与非理性价值意识之分。非理性价值意识包括欲望、情感、意志和价值直觉,理性价值意识包括价值知识、价值观念、价值理想和价值智慧。这些形态的价值意识,都对人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看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尽管尚不能否定存在着客观上制造出具有意识功能的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但考虑到人类的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而人类并无创造出一种独立于人脑的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之需要,则在总体上看,创造出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在极大的概率上不会成为现实。而通过相对易行的“人机融合”方式而改进人脑之能力,可能是人工智能发展之最具现实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信息技术进步对哲学认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人们社会实践认识来源和发展的新问题。信息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信息意识作为意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 ;作为信息实践的产物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与人脑的相互作用等三个层面。从认识来源和认识的运动规律来看 ,收集处理信息的活动成为人们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构成了重要的后天性特征 ,开阔了认识与实践交互作用的空间与时间 ;作为信息的决策需求推动律、信息指数增长律、信息加速传播律、信息非均衡涨落波动律等必然渗入认识过程中。因此 ,要求认识主体需要在自主性、信息素质、认识可积性和可传递性、智能性和思想性、开放性和可交流性、生态性等六方面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18.
论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可感知的环境作用于人的官能,反映到人脑中,这才能实现由物质到意识的转化。毛泽东同志对此曾作过多次说明,这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同时,他强调指出,“现象是入门的向导,”任何一种认识首先都不能离开现象。可感知的环境作用于人的感官,这就有了现象的生成和变化问题。人的现实世界,作为感性的存在,其实就是纷纭复杂的现象世界。只要一个人有感觉能力,每时每刻就都有现象闯入他的意识中;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也只能通过现象进行。可见,现象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能从唯物主义哲学观上正确认识现象问题,我们作一简略的回顾是必要的。 主观唯心主义对现象的解释,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现象主义。它把本质与现象割裂开来,只研究现象,不研究现象所表现的本质,或者根本否认本质。休谟、康德、马赫主义者既是现象主义的代表,又是不可知论的代表。 休谟的哲学是从分析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他主张人的‘知觉’是知识的唯一对象。在休谟看来,观念墓拟印象,印象产生观念,但我们不能证明,是外在的物体,还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9.
当前意识本质研究的困境,一方面在于自然主义认识模式无法对大脑结构和社会语境做出完全等效的模拟;另一方面在于缺少相应的哲学命题和范畴。探索意识的本质首先要符合脑科学研究的科学认识和经验实证,同时要整合当前意识科学探索中的成果,统一认知模型和哲学范畴构架,为意识本质研究拓展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20.
儒道两家对于生命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差异。相对于儒家死亡本质观的道德色彩,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则更具自然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包含生死命定、生死一体、生死物化这样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