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李渔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渔是清初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但长期以来,学术界更重视对其戏曲理论与戏曲创作的研究,而对其小说创作,特别是其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则有所忽视。甚至有些权威著作,评价也不够公允、确切。本文在中国小说史的总体观照下,从李渔与他的前辈与后人的比较入手,在指出李渔小说种种局限和不足的同时,从李渔小说的“社会反论”问题,李渔第一个完成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立创作问题,以及李渔的小说观念、李渔小说独特的喜剧风格、李渔对话本小说形式的革新与推进等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李渔对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贡献,从而肯定了其在中国小说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渔(1610——1680)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在戏剧理论研究上所作的荜路蓝缕的开创工作,解放以后越来越受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而他的白话短篇小说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有的文学史在提到李渔的小说时,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全部否定:“其基本倾向是落后,反动的,集中地表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观点.”其实,这种评价是很不公允的.鲁迅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正确地评价李渔的小说,就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全面的、历史的、美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自觉地致力于喜剧创作且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这种自觉的戏剧行为与他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剧作的服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渔虽然身负盖世才华 ,却始终与功名无缘 ,不得不以近于帮闲的身份为达官贵人演剧佐觞 ,在悲剧的人生面前 ,他却以喜剧创作自娱娱人。他对现实不满却不能与所厌恶的社会现象一刀两断 ,因而 ,形成了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种思想矛盾导致了创作中的喜剧精神 ,从而驱使他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渔认为话本为无声的戏剧,那么他对戏剧剧本的认识同样适用于话本,用他的戏剧理论观照其话本创作,我们发现他的话本带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结构集中紧凑,针线细密,语言通俗易懂,务求肖似,注重喜剧情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李渔把自己的家从杭州迁到了江宁,亦即今天的南京。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所指出过的,李渔在他的一生中迁徙过多次,他的每一次迁徒都意味着他的新的一项事业的开始,而这一次,他选择了出版业。李渔仍然处在他的创作事业的巅峰状态,在江宁居住的十年里,他创作了三部戏剧,若干短篇小说以及许多随笔。在此期间,李渔还创建了一个完全由自己独立主持和经营的剧团,剧团的演员来自于他的姬妾,而他本人则既是剧团的经理,又是剧团的编剧和导演。偶尔有兴趣时,他也会亲自粉墨登场,即兴表演一段拿手戏。而眼下最重要的是,李渔又拥有了自己的书店,在戏剧家、诗人等诸多的头衔之外,他为自己又增加了一个  相似文献   

6.
奥尼尔与弗洛伊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金·奥尼尔(EugeneO'Neil)的戏剧创作深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然而他本人对此则讳莫如深,尤其不喜欢人们将自己与精神分析运动的鼻祖弗洛伊德相提并论。而众多的奥尼尔研究者们似乎也不愿详论他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该文则以此关系为题,深入考察精神分析尤其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理论对奥尼尔戏剧创作的巨大影响,既有助于展现两位大师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通性,亦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和研究奥尼尔及其创作  相似文献   

7.
李渔剧论的观众立场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为李渔戏剧理论的中心是观众 ,围绕观众来探讨剧本的创作、演出、戏剧的功能及其发展等是李渔剧论的最大特色。文章指出 :李渔从观众立场出发提出了“机趣”的戏剧功能观 ,并揭示了观众对戏剧艺术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红颜薄命是李渔情爱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李渔试图从本体上对这个古老的命题作出合理的求解,但李渔的追踪、探问与阐释,只是在既有的封建文化意识中寻找可能有的答案,与他“好与古战”怀疑传统的精神相格,显示了李渔在文化选择上的困惑与矛盾,而这种困惑与矛盾的根本原因,乃在于封建专制文化扭曲了作家创作的自由心灵。  相似文献   

9.
戏剧家李渔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闪耀着民族魅力。"卖赋求生"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戏剧美学;以大众审美为标准的雅俗共赏的新式戏剧,有着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戏剧的基本结构与情境,虽然有既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但在创作上仍然属于原创的范畴。李渔的戏剧抓住中国传统戏剧的"诗性"本源这一属性,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以"贵浅显"为代表的全新的戏剧理论和以"结构第一"为代表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喜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三百年来,由于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而闻名遐迩。其《闲情偶寄》一书,学术界曾作过多方面的论述。在其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剧理论中,令人瞩目的是对喜剧自身的一些基本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一整套合理的主张,成为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文试图就李渔的喜剧创作理论作些探讨。李渔关于喜剧创作的理论和技巧,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第一,把新奇有趣的笑料、笑话,作为喜剧创作的素材。李渔生活的时代,舞台上不少带有迷信成分的剧目沉渣泛起。对此现状,他非常不满,愤愤不平地写道:“昔人云:‘画鬼容易,画狗马难。’以鬼魅无形,画之不似,难于稽考;  相似文献   

11.
“立主脑”、“减头绪”是我国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剧论中的一个重要论点,至今仍对戏曲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因而,一直受到剧作者和戏剧理论界的普遍重视。的确,李渔关于立主脑、减头绪的理论,是富有创造性的。在他之前,不仅没有一个人如此全面地将“立主脑”的思想运用于戏剧创作,甚至没有一个人运用过“主脑”这个理论术语。自隋唐以降,我国以诗赋、八股取士,非常重视诗赋和八股文的写作,因而,早就有一  相似文献   

12.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的小说、戏剧在清初流传甚广,颇负盛名.而李渔的最大贡献是在戏剧理论研究上作了筚路蓝缕的开创工作.他的《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戏剧理论专著,在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途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李渔的戏剧理论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长期以来,对这份历史遗产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定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基础。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初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体系。李渔提出来的剧作立意追求新奇、戏剧情节强调虚构、戏剧语言突出机趣等观念,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思维特征。探讨李渔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思维,在全面把握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推动中西艺术观念的深入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渔(1611—1680?),浙江兰溪人,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李渔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在戏剧理论方面,这集中表现在他的《闲情偶寄》之中,也散见于他的某些诗文,特别是《窥词管见》二十二则。李渔剧论的重大成就,在于相当精辟地总结了中国戏曲的特殊规律,揭示了中国戏曲的民族特点。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性、真实性问题、结构、语言及导演、表演等都进行了论述,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本文限于篇幅,对李渔论真实性与典型性,论戏曲的语言部分略去,就他对戏曲的审美特性、结构、导演等方面的贡献作些阐述评论。  相似文献   

15.
李渔是清初极有创新意识的文人,他的每一类作品都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本文主要论述了他的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连城璧》、《十二楼》在选材、塑人、发议论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新意,并归纳了他在写小说时极力求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渔不但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和导演。他总是从舞台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究戏剧创作与演出的规律。一部《李笠翁曲话》,堪称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之代表作,其中以《风筝误》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该剧以放风筝为缘机,在才子与佳人、拙夫与丑女相互错位而最终各适其配的婚恋故事中展开,集中体现了李渔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7.
胡适在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戏曲的批判和对李渔戏曲的肯定,都出自于剧场性这一戏剧的根本特性。胡适认为李渔戏曲特有的曲折而充满矛盾纠葛的情节,性格丰富复杂的人物,恢谐风趣的宾白,对生活和人情的细腻体会,决定了李渔戏曲是活的文学的样本。胡适这种客观和充满学理性的态度,决定了他在五四时期的戏剧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的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模式,赋予故障诊断学深厚的文化根底和哲学内涵。李渔运用中医学的系统观念和辩证方法研究戏剧,在复杂的戏剧系统中对戏剧结构作出科学的诊断,使他的戏剧结构美学明显地体现出故障诊断学的系统诊断、专家系统领域知识理论、框架式知识结构表示法等现代科学方法与理论色彩,既表明了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又揭示了李渔之所以能走出研究误区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渔的《闲情偶寄》肯定戏曲文体特有的叙事性、舞台性,是戏曲编剧技巧、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进,也是在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的新创。他将戏曲与“史传诗文”并列,抬高它的文体地位;更从形式、创作、功用等方面说明戏曲是“绝大文章”。他从创作的角度,强调戏曲文体服务于舞台演出的目的,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又从戏曲叙事性的角度,要求“结构第一,一人一事”。李渔发展了王骥德“大头脑”、金圣叹“一人”“一事”等意见,强调戏曲创作要有吸引观众的新奇故事,能够收到深入大众、劝善戒恶的传播效果,并将“一事”引申为戏剧的核心事件及引发后续情节和戏剧冲突的重要关键,深入到了叙事和戏剧的本质。史传叙事思想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重视,也是李渔戏曲批评的理论来源。李渔称戏曲与史传“同源而异派”,客观上将戏曲纳入叙事文学的轨道。又将叙事批评的“人情”“物理”概念引申到史传及其他传统文学,肯定了戏曲这种俗文学体裁的叙事特征。这显示出李渔以戏剧为本体、以登场为目的、以演出效果为标准的戏剧观构造下的戏曲理论超出一般文人戏曲思想和评论的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20.
<正> 李渔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继承了我国清代以前戏剧理论的成就,并结合舞台演出实际,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填词”和“演习”方面的经验,写出了《闲情偶寄》这部理论著作。李渔曾经长期进行戏剧活动。他既是编导,又是演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闲情偶寄》中对戏剧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这些见解很多是符合戏剧语言规律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