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着缺乏兼容性政策保障,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感淡薄、融入乡村生活的认知匮乏等挑战。新生代乡村教师同“乡村人”的身份差异、乡村学校的边缘化地位以及乡村教师的新使命使得新生代乡村教师存在观念认知、文化以及情感方面的角色冲突,需要从加强职前教育角色嵌入、强化职业岗位角色实践、引领乡村教师角色反思三个方面对新生代乡村教师进行角色重塑。  相似文献   

2.
“卓越取向”是我国新时期教师教育的目标追求,而乡村卓越教师培养是其中内含的基本之义。乡村卓越教师需要进行精准培养,这是由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顶层设计政策构想等多元逻辑所决定的。但现实中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却存在一定困境,表现为概念认知的模糊性影响了培育对象瞄准的精准,以城市化教育为模板影响了培育目标选择的精准,一线培训和研修较弱影响了培育措施的精准,施展平台不足影响了培育成效的精准等。为了促进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提出以下基本方略: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制度;乡村特色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国培省培“乡村教师专项”倾斜计划以及“乡村卓越教师成长”系列培训;城乡学校教师双向交流互动;教研指导下乡村学校自主培育;荣誉制度保障与物质待遇激励。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振兴依靠乡村教师,但是乡村教师“留不住”问题一直是困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通过对15位“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具有品德属性,驱动乡村教师个体自觉自愿地投身乡村教育是个体品德修养的展现。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表征框架,包括知、情、意、行4种成分,确证教育情怀是一种客观实在。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情怀是当前破解乡村教师“留不住”难题的关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选拔有乡村从教意愿的优秀人才进入乡村教师队伍、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乡村理解教育以及给予乡村教师物质和精神层面全方位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张宝俊  宁教 《金陵瞭望》2005,(17):19-20
“爱祖国,就不能不爱占绝大多数国土的农村;爱人民,就不能不爱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作为一名乡村学校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立大志.做小事,办实事.坚持把小事做到极至,力争让农民的孩子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了这一信念,在乡村默默耕耘了24载。  相似文献   

5.
秋声 《中华魂》2010,(12):33-34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车.一名女工接待了他。女工长得很漂亮,车也修得很好.这一切都吸引了洛依德。他想进一步和她接触,便对她说道:“你喜欢看电影吗?”“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回答,并说:“好了,先生,您可以开走了。”洛依德却依依不舍地说:“小姐,你可以陪我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女工拒绝了他。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实施成效主要表现在乡村教师流失减少、工资待遇提高、培训机会增多、补充机制逐步完善以及教师轮岗增多五个方面;在这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知晓度低、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空缺现象依然严重、职称评聘不尽合理、激励措施乏力。据此,提出四项建议:以省级政府为主导逐级宣传相关政策,增加机动编制补充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组织乡村教师职称评聘,以省为单位建立乡村教师专项奖励基金,从而充分发挥教师政策的作用,努力提高政策效能。  相似文献   

7.
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是推进乡村学前教育现代化以及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访谈乡村幼儿园教师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得出,乡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职业适合、职业提供、职业眷恋和职业倦怠。其中职业适合是产生吸引力的前因要素,职业提供是保障吸引力的必要条件,职业眷恋是提高吸引力的驱动要素,职业倦怠是削弱吸引力的制约因素。研究建议:缩短教师人岗“磨合期”,绘就教师职业“幸福卷”,画好教师队伍“同心圆”,以及构建教师心理“晴雨表”。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回顾与新时代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历经近百年发展,研究成果从极度匮乏、逐渐丰富、质量提升、快速发展到“重心下移”,日渐成熟。回顾这一发展历程,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学理支撑。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描述分析可知,中国乡村教师研究主题涉及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身份认同、队伍建设、专业发展、培养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研究、乡村社会发展、域外视角等。其中探讨了诸多实践问题,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和跨学科研究范式,明确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问题;乡村教师政策制定与实施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应把如何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乡村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问题解决措施不完善、政策实效测评欠缺、思想体系建构较弱等亟待改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应加强“十四五”规划期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与推进研究、“互联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模式研究、技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及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9.
受城市中心主义的影响,城乡从传统“我-你”(主主)关系转向“我-它”(主客)式的不平等关系,乡村价值被贬低。当代乡村营造中的困境以及诸多乡村社会问题,也是伴随着这一转变而产生。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强调一种互为主体、相互尊重(尊重他者的异质性)、平等对话的关系。列维纳斯在此基础上主张 “他者性”关系,认为只有坚持非对称性的为他者负责的伦理态度,才能彻底走出自我中心主义。乡村营造问题的缓解,也应在对乡村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与认识的前提下,促进乡村价值的回归,使城乡走向 “他者性”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0.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有助于弥合区域间学生文化资本的差距,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益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乡村文化的发展进而实现乡村的整体振兴。但是,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村落场域以及历史和文化传统相隔离,致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不尽如人意,既影响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质量,也不利于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需要转变发展理念,扭转城市思维,树立城乡融合观念;摒弃围墙思维,建立校村一体观念;去除旁观者思维,构建在场观念。在此理念指导下,明确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基于教书育人职责和教师身份基础上促进乡村振兴的“新乡贤”“公共知识分子”,以及沟通社会人士投身乡村建设的“中介者”的角色定位;并构建集政府政策支持、村校一体化发展以及地方高师院校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师培训是发展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国城乡统筹、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极具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构建乡村教师培训长效动力机制成为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培训仍面临“动力不足”“效率低”“效果差”等现实阻隔。为此,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从政治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等方面廓清乡村教师培训的动力逻辑,审视当前乡村教师培训动力机制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教师制度脱嵌与规制缺位,文化场域断裂与异化,开放性和互动不足,认知错位与主体迷失,等等。未来应以发挥动力机制的积极作用为目标,从创新乡村教师培训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立足乡村教师生命价值、重塑乡土文化场域,创建乡村教师培训网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重塑教师角色认知、发挥教师的专业自觉性等方面为乡村教师培训动力机制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冯骥才 《社区》2011,(35):16-17
几年前的春天里,意外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一个沙哑的嗓音带着激动时的震颤在话筒里响着:“我刚读了你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叫我感动了好几天。”我问道:“您是哪一位?”他说:“我是草婴。”我颇为惊愕:“是大翻译家草婴先生?”话筒里说:“是草婴。”我情不自禁地说:“我才感动您一两天,可我被您感动了几十年。”  相似文献   

13.
心中的故事     
2006年的开始,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季节。(一)多余的担心早春二月中的一个偶然,我由偏僻的乡村教师暂时升格为县实验小学的老师。朋友得知消息纷纷劝我三思而后行,“城里教书,工作压力大,加上班级人数多,你身体不太好,会累着的。”“城里同事间关系复杂,你比较单纯,适应得了?”“城里学生个个鬼精灵,刁得很哪!”“去城里教,还不如在乡下教,既轻松又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对自己更有利……”这些话,让本来自我感觉良好的我,心一下子揪紧了。万一学生故意捣乱,或者要求学校换老师,那时候我该怎么办?家长会在教室里跟踪听课吗?同事们会嘲笑我吗?……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乡村卓越教师培养的政策议题在国家教育政策设计、教师政策学术话语和乡村教育实践中都备受关注。在新时代中国的社会和教育领域,城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遇。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卓越乡村教师角色责任更加多元。在此背景下,乡村教师应成为立足乡村的专业自主发展者,通过自身主动发展来谋求发展动力;乡村教师要成为乡村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尤其关注留守儿童发展的独特性;乡村教师需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助力者,争做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新乡贤。但现实中,乡村教师是嵌入在各种管理制度和组织文化约束之下的结构性存在,其思考逻辑和行为逻辑通常只能在“结构—个体”连续谱系之下做出即时性选择。结构性约束下的乡村教师在被规定发展范围之后,无法倾力于学生全面发展;他们被嵌入教育体制机制科层体系,难以摆脱社会身份认同危机;在满足诸多组织要求和制度规约的前提下,他们很难觅得自身足够的发展空间。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是一项串联“职前—职后”的系统工程,可以通过乡村实践,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精神;激发内部需求,提升乡村教师自我发展动力;供给专业支持,促进乡村教师的知识创生。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着教师队伍长期建设不足、短期培训较多、服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限等问题。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振兴乡村教育,针对我国40所乡村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需求,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度调研,发现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和教研基本规范、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需求最为突出。为此,本研究围绕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智能化技术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于:借助智能化平台开展教师基本素养培育,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借助智能技术开展大规模“诊课”与系统化教研,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大数据技术帮助乡村教师开展精细化学生管理,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借助线上教研社区资源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乡村教师教研共同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鉴于乡村教育生态的独特性,生态化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乡村教师教研能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教师教研能力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研究将乡村教师教研能力发展分为5个层级,各层级都有其独有特性与核心标准。因此,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乡村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生态化培养模式,有利于革除乡村教师教研能力发展阶段与发展路径相分离的积弊。研究立足乡村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的现实样态,提出了以“五级生态梯度”为核心的“2+5+5”纵向层级体系构想:将乡村教师划分为“2”,即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在“2”的基础上提出第1个“5”,即新手型教师、合格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卓越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在“2+5”的基础上提出第2个“5”,即五级教研能力、四级教研能力、三级教研能力、二级教研能力、一级教研能力。通过挖掘不同层级乡村教师的教研特点,以及界定相邻层级之间的阈值,可以对乡村教师教研能力发展进行层级化表达。研究还构建了以“四维生态理路”为核心的“4+5+4”横向框架,即围绕4个问题(发展什么、用什么发展、怎么发展、如何评价发展),针对5个梯度(五级教研能力、四级教研能力、三级教研能力、二级教研能力、一级教研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看,内卷化是一种投资收益不对等的情况,投入资源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这种内卷化困境在教育行业也同样存在。在乡村地区,由于教育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匮乏,在教育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前提条件下,乡村教师往往长期从事相同的教育工作模式,缺乏教育创新以及教学变革,企图降低现有教育教学的风险,维持短期教育的利益。这种教育内卷化的困境同时也让乡村教师陷入了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局面。相对于城市地区,欠发达的乡村地区教师的内卷化现象更为明显,受到行业内卷、地域内卷以及个人内卷等多重影响。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在乡村教师"内卷化"表现的基础上,挖掘这一困境存在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护身玉佩     
这事、怪。下了一晚上的雨,别的地方湿透了,可李小贵院子里一大块地方却是干的,许多村人来看稀奇。李小贵说:“这地下肯定埋着什么宝贝。”李小贵挖了一米深,终于挖出了一个石像。一村人说:“这不是土地神吗?”众人左看右看,觉得确实像一个拄着拐杖、蓄着胡须的土地神。“难怪这块地方不湿,原来土地神藏在这里。”李小贵说着“扑通”一声跪下来,朝土地神磕起头来:“土地公公,你今后得保佑我一家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从初创、改革、发展到深化的变迁历程中呈现出四个阶段性特征:工资补助以实物拨付,福利待遇实行统包制;解决工资补助拖欠问题,福利待遇趋向市场化;关注工资补助倾斜力度,福利待遇迈向法制化;工资补助“提标扩面”,福利待遇趋于规范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变迁历程进行检视可发现:经济体制与财政投入影响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的政策走向,管理体制变革促进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调整与革新,文化观念转变使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由“潜藏”走向“明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呈现出制度微调、制度置换、制度断裂三种变迁样态。与此同时,“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初始成本与政策过程的“黑箱”现象使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在变迁历程中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未来在制定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时应关注政策环境因素,提升政策设计的前瞻性和民主性,在突破路径依赖中寻求政策革新。  相似文献   

20.
王文婧 《社区》2009,(11):1-1
奶奶住在沃里克镇,在那儿购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天,她写了一张购物单叫我到一家乡村杂货店买东西。那是一家很小的商店。我将手里的购物单交给老板娘蜜蜂夫人看.可她却说:“小孩,我不是你的佣人。你得自己去找要买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