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周礼春 《社科纵横》2011,26(5):120-122
哲学的本质特性及哲学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注定了哲学的痛苦;这种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对其研究对象的不停追问和深刻反思。冯友兰指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只在能使人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哲学不能离开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去玄谈,为了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果敢地去追求高层面的人生境界,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地,并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坚强而美好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勤 《浙江学刊》2003,(1):210-214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哲学 ,其基本职能就在于以科学的内容与方式去丰富、完善和促进人的发展。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不仅给我们审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而且也为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提供重要帮助。文章从提高适应能力 ,促进社会化过程 ;满足精神需求 ,建构精神家园 ;促进全面发展 ,塑造现代人格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与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哲学或哲学与人之间有着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人和哲学都同世界所经历过的一切存在相关,而又超越一切既存和现存。人是一种类存在,而哲学是一种具有类性质的理论,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人去了解哲学,也必须通过哲学去把握人,这样才能既了解哲学的真正本质,又把握人的真正本性。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超越自然,突破了自然限定的实践性存在物,人的本性具有双重性。因此,不能用形式逻辑的方式.通过概括和抽取不同个体的共同性来把握人的本质。而应当从人以自己的活动所造成的世界的自我分裂和统一的过程来把握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的本质差别。哲学正是人和世界的这一生成过程的理论写照。人经过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两个发展阶段,正在向以类为本位的存在生成,哲学也同样在经历了对群体和个体的强调两个发展阶段之后,开始走向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类哲学。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反思 ,但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旧哲学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使哲学走入了寻求终极“本体”并用外在力量说明世界的误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就在于 :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使哲学由天国返回到人的生活世界 ,变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理论 ,从而使哲学成为革命的和批判的意识 ,服务于人类解放的事业。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体现的是工业文明的主体性文化精神 ,它要求我们确立主体的价值坐标 ,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角度去认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关于哲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几种意见,有人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阐述;有人从认识论的功能方面去论证;本文则着重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去探讨。一、哲学对象必须是“最一般规律”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它们分别以“最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为对象。哲学是人类的“最高的智慧”,是各门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心灵的文化形式。人通过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进行“对话”,使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感觉世界是人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所。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在宗教中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一切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之存在。只有透过神,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艺术是真理之寓所,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问题域。人之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存在。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史研究中,最奇特的现象莫过于哲学家们老是退回到他们研究的起点上,去思索“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昭示给我们的是群星璀灿的思想家的行列,但哲学却老是在原地踏步,仿佛从来未向前跨过一步似的。也许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特点,也正是哲学吸相人们不倦地去探索真理的一个动力。 今天,在哲学走过了20多个世纪的漫长历程的今天,我们能否对这个令人困惑的哲学之谜有一个新的解答呢?毋庸讳言,解答是有的。但我们却不能用现成的、直接的方式把它说出来,哲学史自身的发展已经把我们正在寻求的谜底展示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  相似文献   

8.
戴继诚 《唐都学刊》2008,24(1):110-113
康德"哥白尼革命"是其批判哲学的重要一环.以此为起点,他在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大力讴歌人类噜的价值,颂扬人类的伟大."人"始终是康德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彰显"人"之高贵与尊严是康德给自己批判哲学"预设"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人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是晚近的事情,但人学思想早在哲学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作为对人的哲学之思伴随着人的生成过程。人的生成过程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发生着演变,对人的哲学之思的人学思想也必然发生演变,并在人学思想发展史上形成不同的历史形态。大体说来,人学思想的演变已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神本论人学思想;近代的人本论人学思想;现代的生成论人学思想。考察人学思想的历史形态演变,才能给马克思主义人学以生成论的定性和现代性的定位。马克思主义人学属于现代生成论的人学。  相似文献   

10.
论比较哲学:从现代中国学术的经验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背景讨论比较哲学的问题。第一部分以严复、梁启超、王国维及胡适的相关经验为线索 ,揭示比较哲学研究对“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以中国思想传统同外来文化 (印度与西方 )的两次遭遇为例 ,探讨比较哲学在文化会通 ,包括展示本土文化的价值信念与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以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关系图式的复杂性 ,以及隐喻问题为题 ,讨论比较哲学常见的方法论难点。作者认为 ,虽然我们难以给比较哲学一个形式上完满的说法 ,但是揭示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将马克思思想与宗教等同起来,是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著名思想家,如B.罗素、卡尔.洛维特、保罗.蒂利希等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直至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相当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夸大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以及对人的理解与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的相似之处,以此得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宗教或准宗教的结论,否认马克思哲学的伟大意义。可是,认为以理性为特征的哲学与以信仰为根基的宗教本质有着明显不同;预言并非宗教专利,许多非宗教的思想家也会以预言和信仰的形式谋划未来、给人希望;马克思思想是与现实被压迫人民解放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我们认为共产主义一方面包含世俗性、现实性的无神论色彩;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现实的形上性、理想性,这两种维度的同时存在是马克思思想与宗教区别的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四个现代化依靠科学技术,明确地提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并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非常需要生态哲学;我国不少学者已开始转向这个学科领域,也非常需要对生态哲学有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就笔者在这方面的管见所及,结合余谋昌教授《生态学哲学》的研究成果,谈一谈生态哲学理论的建构及其意义,以就教于国内同仁。一、什么是生态哲学生态哲学这一概念,在西方有不同的界说。有人把生态哲学当作哲学意义上的生态学(R·沃特森,1989);也有人把生态哲学定义为在人(社会)——技术——自然关联中探讨人如何行动,以及为了在其中相互依存人应该怎样调控人(社会)——技术——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汉斯·萨克塞,1984)。但在西方占主流的生态哲学研究,主要研究人与其它生物、生态系统以及与未来人的生态道德关系。因此,又把生态哲学与环境伦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14.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2,29(1):85-90
中国古典美学论及艺术之美的内在依据时 ,强调艺术美对于自然界的依存与回归 ,以物我合一为最高的境界 ,形成了意境范畴 ;在论及艺术美的主体性时强调情感的真诚自然 ,认为艺术只有进入真诚无伪的情感之门时 ,才能产生撼人的美学魅力。这些美学观念在今天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仅必须表达时代精神,而且应当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因此,具有强烈的理论吸引力和巨大的逻辑征服力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必须实现两个向度的统一:(1)向上的兼容性,即:以巨大的历史尺度去批判地考察全部哲学史,吸收哲学史的全部积极成果,揭露已有成果的内在矛盾,展示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2)时代的容涵性,即:以敏锐的现实感去审度当代的种种矛盾,洞察当今时代的基本趋向,总结当代认识的最新成果。历史尺度规范着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把握住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现实感则规范着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洞察到哲学的时代使命。只有做到历史尺度与现实感的统一,我们才能既从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去承担哲学的时代使命,又从哲学的时代课题去实现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性别:同质性中的差异——兼谈女性哲学建构之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以其本质而言并不是男性的专利,也不能因以往的哲学家都是男性而将以往的哲学视为男性哲学.哲学以其本质而言是人对其自身生存的认知、理解和反思.女性主义哲学并不能站在与男性对立的立场之上被构建起来,我们必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男女两性的同质性的基础上,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去关注人之生存本质,才能超越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和二元思维模式,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哲学.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对政治哲学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人作用于自然、社会和政治,同样,人也生活于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政治之中,成为自然、社会和政治的内在构成要素。因此,政治、政治哲学必然打上人的烙印,是"人造的"。"人造的",并非是指人凭空的、肆意的、随心所欲的捏造,而是指人试图按事物的规律去创造,这个创造的目标就是"自然",即:使政治象自然一样自然。政治哲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按人类的存在本质和规律性去创造,按"自然"的本性去创造,使政治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二自然"。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哲学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不仅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本质地要求积极扬弃私有财产,而且在哲学的意义上决定性地诉诸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间的内在关联发生于对私有财产之本质的追问.当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的本质界定为"劳动"("异化劳动")时,作为马克思之"社会"主张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必然进而表达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即表达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扬弃,表达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主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道主义")的呈现与重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的社会学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内涵乃是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哲学视角的和谐状态的诉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乃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的当代性表达.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今许多人的观念中 ,哲学是远离人生现实的 ,哲学的作用至多只在人的智力方面 ,比如有助于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索洛维约夫从完整知识观出发阐述了哲学的功用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 ;哲学的目的也就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而是使人摆脱外在和内在奴役 ,使人获得真正自由。而且这并非只是美好设想 ,历史上哲学的确起到了如下作用 :哲学把人的个性意识从外在强制 (无论是自然物质因素还是异己的神 )之下解放出来 ,赋予它以内在的内容。哲学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