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内约束力是个体受生物向群性和后天社会化的双重作用,发自内心的以善为取向对自我行为约束的一种内部力量。面对人们在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和自我与自然的关系时显现的非理性心态和非理性行为,强制手段包括法律、纪律等进行外约束效果有限,来自人内心的对自我欲望与行为理性约束的力量是强大的。内约束力包含群性认知、关怀社会、抵制诱惑、抑制冲动和友好交往五个心理维度,可以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和固化于身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2.
辽宁儿童文学在大众传媒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质素。所指群性即其文化内涵与艺术新质的主要特征,它具体表现在童年文本意涵的多元化、超文本和边缘文体的出现等方面。所指群的出现是辽宁儿童文学作家感受大众传媒、历史转型与沐浴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影响的必然结果,从哲学角度看,它是立体思维取代线性思维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政府环境责任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环境公共需求而承担的环境义务,其实现的保障就是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这其中加强社会公众的问责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公众问责具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不具备的优势,其理论依据是“人民主权”。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问责的最佳方式是诉讼,从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问责的现实需要来看,强化和完善环境行政审判是其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的相关问题,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河南省全省范围内向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居民开展了电话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的必要性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统计服务公众质量和推动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能力不断提升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司法公信力立足于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司法公信力问题绕不开社会认知,司法公信力高低与否,社会公众具有话语权。提升司法公信力不单是审判机关的事,司法权的运行不独立于外部环境,外部因素对司法权力健康运行也格外重要。完善立法、强化监督、加大惩戒力度、培养社会公众的认知能力是加强司法公信力外部环境建设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过近年来社会公众在热点问题上的反应和态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正在不断流失。本文拟从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方面探讨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前,制约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模糊、层次较低和法律信仰缺乏。要克服这两方面的障碍,一是要大力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意识水平,特别是要确立“良法”标准,使“良法”建立在民主、科学、道德、协调的基础上;二是通过消除历史和现实中的消极因素,使社会公众牢固树立对法律的坚定信仰,确立法律至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分析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展服务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提出开放服务的对策,以便合理地解决馆藏结构与用户需求的矛盾,处理好为教学科研服务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关系,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教育伦理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认为师德是教育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在引导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示范和表率作用。教育"以德为先",德教优于法治,应将伦理教化与个体修身相结合,实现社会道德的个体化和个体道德的社会化。教育是人生的必需品,需平等对待每个受教育者,以人道的方式对待人类的教育,教育之价值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从而使人的自由与责任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您们好 !贵刊 2 0 0 2年第 4期发表张存浩院士的文章“科学道德建设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论述了科学道德问题亟待重视 ,科学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国外科学道德建设经验可资借鉴 ,讲得很精辟 ,十分重要 ,需要很好学习。科学在广义上包括科学技术 ,但科学和技术还是有区别的 ,科学是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 ,可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 ,不影响社会公众的生活 ,当然科学是技术开发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影响社会公众的生活。技术是改造自然的 ,生产产品和服务 ,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生活 ,科技工作者有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和谐湖北"的进程中,新闻传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媒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之一.建构和谐媒体的关键是推进新闻传播体制的改革.这种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改革传媒经营管理体制;调整传媒结构布局;集团化模式的深化以及规范传媒运作.只有全面改革,湖北传媒才能胜任社会交流工具的职鞍责,在构建公共领域、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以及社会预警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治安承包”现象实质上是中国农村在社会转型期中对新的治安防范体系的探索,它通过对传统体制的扬弃和对市场手段的借鉴使农村社会矛盾得以在内部暂时解决;但它在总体上游离于现行的法律和体制之外,并且它自身也充满了不可避免的困境。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一转型时期的典型矛盾还在于将矛盾外化,即首先处理好社会与法的关系和社会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主体与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运用内隐认知的方法,探讨了公众教育观念的内隐结构,并对1 131名公众的教育观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公众教育观念的内隐结构由教育方式、教育期望、教育态度、教育价值、教育认知和学习观共6个因子构成;(2)公众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并且对"教育方式"非常重视;(3)公众的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影响其教育观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在教育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4)公众的教育观念具有自利性,投射着对自己子女发展的愿望与价值偏好;(5)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对公众的教育观念进行"双向调控"。  相似文献   

14.
税是一国存在的经济基础,在现代社会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税收关系。税收概念中蕴含着丰富的法理,社会契约理论是税的发生学基础,税的事物本质可以概括为:财产权优先于税、纳税人与政府地位平等、税收目的的公共性等。在当代,对于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税收债务关系说"已成为税法学界通说并为法治国家税收实践所践行。因此,从公共物品到公共财政是税的必然逻辑,政府的财政行为应以公共利益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依归,不能只是从政府的财政需要出发,单纯凭借政府的垄断地位和权力强制性地向社会提取。  相似文献   

15.
风险作为一种物质特性而存在,已经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建构,在近代之后随着风险逐步结构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社会"。风险不应该仅止于政府的体察和认知,而被民间社会所忽视,合作式治理通过社会不同成员的沟通与互动,使风险被公众意识到,成为"公共领域"的议题,政府扮演另一种角色,成为民间的"合作伙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府信任的衰微,实现了政府信任的巩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社会契约诸家理论的建构中,往往隐含着"自然"的背景支持观念.但是,"自然"的涵义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传统自然法的神性观念演变为启蒙思想解除形而上学的神圣基础后的世俗化自然法观念.卢梭试图重新恢复"自然"的神圣维度,进而借之建构社会契约论.卢梭理论中的"公意、公民宗教、良知"等要素都隐含自然法的思想因素.但由于种种原因,卢梭的起点虽然是古典性的"依自然立法",但其结论却已初现了现代性"人为自然立法"之端倪.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私观念逐渐形成,最终"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但深入分析此观念可以发现,"立公灭私"从形成之初,理论上就存在着逻辑矛盾,实践中也陷入解决不了的困境。公与私的纠结不清、逻辑混乱,对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公益伦理思想的两大历史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需要道德支撑的普遍的社会事业。每一种伦理价值观或社会道德的追求,都决定着社会公益事业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该社会公益制度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西方文化是由两大历史传统即古希腊罗马传统和基督教传统融合而成,自然而然,通过考察西方公益伦理思想的主体精神,我们也可以发现其自然浮现的所谓“古希腊罗马传统”和“基督教传统”两大公益伦理传统渊源。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它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也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大力加强宣传教育 ,以行政规范和法律措施维护  相似文献   

20.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包括出资人监督、政府监督、人大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几个层面。这些监督的性质、监督对象和监督方式都不同。因此,不能寄希望于依靠某种监督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督,应该探索企业国有资产综合监督体制。出资人的监督应该以股权的私权本质属性为基础,重构出资人的组织结构,转变出资人的监督方式;政府监督应该区分股权监督和行政监督,在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中应该创新审计监督的方法和扩大审计监督的范围;人大监督应该在人大常委会下设立专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机构,整合人大各机构的监督力量,加强人大对企业国有资产的日常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应该通过法律规定相关主体的信息披露义务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应该构建社会公众行使监督权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