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一直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公平。马克思、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公平主要体现在按劳分配原则中 ,但这是平等权利中的不平等 ,认为只有实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毛泽东在实践中把避免两极分化作为公平的主要内容 ,贯彻按劳分配有失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新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下 ,把公平归结为有利于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模式 ,最终归结为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分配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毛泽东、邓小平作为新中国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分配思想。两代领导人的经验教训和探索成果,对调整我国当前的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毛泽东关于个人物质利益分配思想李永良毛泽东关于个人物质利益分配思想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更好地认识、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促进社会分配公平,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论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洪家瑞,张兰英,沙芳邓小平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就邓小平对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论述。一、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要集...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和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探索的科学总结。因此,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内涵,继承其思想精髓,有助于对现阶段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对于新时期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党三代领导人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毛泽东主张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把按劳分配与政治思想工作相结合;邓小平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原则,主张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江泽民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实现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他们的这些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按劳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他们都重视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土地思想在土地的所有制和实现的途径上各不相同.孙中山主张实现土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毛泽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初期,他引导中国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实现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邓小平土地思想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三位伟人的土地思想各具时代特色,他们对土地问题的探索,犹如一根主线,贯穿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实践需要,赋予了实事求是思想以特殊的内涵。但总起来看,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是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基础上的发展。尤其是,邓小平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并科学地贯彻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本内容: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最重要手段;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平的最高体现;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深化改革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不竭动力。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从整体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谈话,在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进程中,处于突出的地位,作出了杰出贡献。作者认为,邓小平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和毛泽东的相关思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中,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最新概括;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一贯思想,是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独创性的发展;邓小平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的科学估量和分析,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具有校正航向和坚定信心的巨大作用,也是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但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发展商品经济的正确思想,纠正了其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形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2.
《哥达纲领批判》中蕴含丰富的公平分配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拉萨尔机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公平表象掩盖分配不公的真相。马克思通过批判脱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揭示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制度基础;通过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具有空想性,揭示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做到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公平分配的科学前提;通过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坚持改革的渐进性和发展性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公平分配的执着追求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应当确立怎样的奋斗目标等几个重要问题上,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邓小平总结了四十年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理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通过两代领导人多年探索,我们党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4.
论邓小平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小平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展开:起点公平向度、分配公平向度、结果公平向度的三维向度.起点公平旨在消灭剥削,保障人们起点和机会的平等;分配公平力图消除两极分化,确保社会的均富和稳定;结果公平承载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邓小平的社会公平思想就是在三维向度上的内在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贯彻邓小平的公平思想,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避免两极分化,实现社会的和谐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目标问题上 ,毛泽东与邓小平都提出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他们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同时 ,在实现发展目标的相关问题上 ,他们之间又存在着继承和发展关系。毛泽东的有益探索 ,为邓小平的认识提供基础 ,邓小平又在毛泽东认识的基础上 ,发展和创新毛泽东的发展目标思想。  相似文献   

16.
利益分配问题,在毛泽东的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邓小平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了分配差距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合理差距是为提高效率,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这利于我们理顺分配关系,确定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格局,走出平均主义低效率的怪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活动中,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而得出的一个创造性结论.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未竟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申和发挥了这个思想.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了我国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根本的是说,任何国家的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肇始于毛泽东,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后期偏离了正确轨道;邓小平在坚持和继承毛泽东正确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发展与执政联系了起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为激发和调动"经济人"趋利求富的欲望和动机,使国家和人民尽快脱贫致富,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其思想的着眼点在于效率;邓小平将"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并作为最终的价值旨归,其思想的重心无疑是公平。"先富"和效率只是手段和策略;"共富"和公平才是目的和归宿。在中国目前"先富"与"共富"远非完全和谐、甚至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的这些提法是对邓小平"先富"与"后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在新时期实现"效率和公平"和谐统一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以来,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索,构思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雏形。虽然他的正确的思想理论在当时没能实施,但却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相连。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仍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