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邴长策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19-123
法治作为一种与人治相对的治国方略,是指在治理国家中,法律居于统治地位,任何人都要服从公正的法律.法制强调的是法律制度本身,任何阶级社会都会有"法制",但不一定有"法治".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其法律思想经历了从"法制"向"法治"的演变.他前期主张"法制",强调用法律来巩固和维护执政党的地位与利益;后期主张"法治",强调法律主治.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法治。“法治”观的提出,始终与中国改革的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成熟相联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另外,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法理思想和宪法、部门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李新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6):23-25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指针。其主要内容包括法治、消除特权观念、保障人民民主及法制教育。邓小平法制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边和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3-56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从加强法学研究和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以及依法治国等方面阐述了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6.
“人治”应该向法治过渡。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不容许“法外之权”的运作。要切实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冶国家,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邓小平生前孜孜以求的愿望。我们应以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为指导,加强立法工作,建立系统、完善的法比体系,推进行政执法和司法制度改革,强化法律监督体系,培植先进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以尽早从制度到观念上实现法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唐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3):7-12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中国传统法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 ,提出了一系列深刻丰富的法制思想 ,为我们指出了中国传统法制转型的基本目标和具体途径 ,邓小平法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法制转型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马贱兴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邓小平法律思想博大精深,其法治思想是其整个法律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系统而深刻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行法治的政治前提,实行法治应当具备经济、政治、思想和法律条件,法治的基本特征应当是法律的极大权威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权力受法律制约,以及法治的环节论,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既有理论的深刻性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十五大报告和新宪法修正案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0.
陈洪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2):36-38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历史选择。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是中国发展的方向。邓小平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对毛泽东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法治思想具有"法律的统治"的战略性和制度治理的法律化的特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将"依法治国"提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的基本方略,以新的理论和实践,对邓小平法治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创新,体现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11.
陈金钊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1):47-58
法治是现代政治的运行方式,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权力运行失灵的有效方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势在必行.然而,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意识形态,树立与现代政治相适应的法治意识形态.并将当下的政治意识形态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方案进行法治化塑造.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当下最大的政治.中国社会需要在法治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决策,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确定深化改革的措施,从而推进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李春火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4):58-59
法治建设需要法治精神的支撑.当前我国农村法治精神的匮乏给农村法治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顺利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亟需法治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刘杨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3)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法治进程的启动背景分析和中华法系在约100年前历史性转折的追述,阐明中国的法治诉求实为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必然要求和体现.法治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诸多观念存在抵触和冲突.法治的最大障碍是积淀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传统价值观念,政教法度不过是价值观念的外化.就现实而言,应重新梳理个人与集体的价值位阶顺序,认真对待"性恶论"作为理论预设的制度意义,自觉地实现观念转换,为法治的落实提供心理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4.
邵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72-74
在法治的实现过程中,包含着相应价值上的诉求.而这些价值上的诉求,是法治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衡量法治是否完成,以及采用法治调控社会的合理性的重要判断标准.而在法治诉求的价值序列中,自由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可以说自由实现和维护的程度如何,是证明法治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曾林翊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1):151-16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的融贯性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要件。在逻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均主张规则之治,且都追求善政善治,二者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二者功能相似、结构互洽,价值要素相互涵摄;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均能实现积极互动。这些特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具有互融共通之可能。 相似文献
16.
郭忠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1):137
法治并非只能与自由主义相结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阶段的目的来看,中国的法治类型是一种效能型法治,其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增强国家能力以实现民族复兴. 这一目的从隐到显地体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文件之中. 从清末民初,即中国变法时代的开始,就已预示了未来中国在变法运动中的法治之路不是自由型法治,而是效能型法治. 这是因为中国的变法运动对国家能力的需要远远大于对个人自由的需要. 当实现富强中国的目标之后,中国特色法治文明的未来发展则应当走效能与自由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张良驯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4):136-141
思想观念的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教育的方式去解决。法律具有思想内涵,对价值观念具有引导作用。法治方式在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国家政策的明确规定、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为我国运用法治方式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充分依据。运用法治方式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路径是在法律制定、法律实施、法治教育和依法治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保障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规则是法律的基础,守规则是守法的开始,因此,培育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是以法治方式塑造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修辞方法对构建法治意识形态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钊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法律修辞方法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方法,在谋篇布局的基础上,以寻找言说关键词进行说服的思维活动。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主要是"把法律作为修辞"以此进行说服,因而法治意识形态的属性比较明显。只要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把法律作为修辞",那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法律就有了话语权。然而,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以说服、信服为目标,因而不能刚性地依据逻辑的推论,或片面地以权力进行压服。法律修辞方法所寻求的,是以形式法治为主,并附之以实质法治的方法;旨在思维的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比较,目前进行的法治意识形态建构,主要是矫正片面的权力思维或实质主义思维的弊端,理顺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的关系。在权力政治言辞过剩的情况下,倡导"把法律作为修辞"的说服方法。这对法治意识形态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鹏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2):6-10
法治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它不以个体为对象却又能使每一个人分享。这种超越个体的社会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发展不可或缺的稳定,保障个体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的整体面貌。如果说价值是善,法治就是大善。是故,价值哲学在价值问题研究中,除了关注个体价值,还应关注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易显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5):1-8
描述并批判三种不完善的法治概念的通行表述:法治即对抗政府强制性威权之盾(戴西的观点);法治即更高正义法规则之治;法治即规则之治或规则之法.尝试给出了法治概念更"全面"的说明:两种不完美的法治模式(高压法治和法外法治)和"完美法治",即法律作为自发行动之终极动因.完美法治要求法律的存在或法律的概念要与作为自觉行为根本动因的法律以及法治的状况共同存在相一致.每种观点的核心原则将予以介绍、评议,进而适用到国际环境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