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厄内斯特·海明威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战争题材是他的主要创作源泉 ,他是所有有关战争题材作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本文通过海明威的作品进一步透视海明威的战争观点。从“迷惘”、“反战”到“主战”,海明威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认识转变过程 ,而他的思想和行动、他犀利的笔调 ,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还是一个反法西斯的英雄 ,他的伟大作品至今读来仍觉观点鲜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海明威在他的两部早期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 ,武器》中描写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幻灭感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精神和强烈的反战情绪。“迷惘”是他创作个性的显著特点 ,他一生都在迷惘中追求。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创作的整个思想基础都是在“迷惘的一代”时期奠定的。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琼斯是美国的优秀战争小说家。他的战争三部曲《从这里到永恒》、《细细的红线》和《口哨》是美国战争文学的经典之作。三部曲反映了美国青年士兵从入伍、受训、出国作战到回归本土的全过程,也是他们演变(蜕变)的全过程。小说叙述了他们的迷惘、挣扎、痛苦、绝望和悲剧式的结局。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发人深省。文章评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风格与优缺点及其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的早期作品中充满了迷惘 ,其作品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从迷惘 ,逃跑到死亡” ,然而自进入 30年代后 ,在他的中期作品中 ,海明威摆脱了早期的孤独、失落和迷惘 ,重新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重树了对人和人生的信心 ,从而去抗拒虚无 ,反抗悖谬的世界 ,并战胜虚无。这种在迷惘后的觉醒与抗争就典型地代表了海明威中期作品中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迷惘的一代”是一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流派中的成员经历过战争的创伤,渴望寻求理想生活,他 们对美国的社会现实感到焦虑,选择了逃回欧洲去,在此过程中经受历练,获得对艺术和生命的真知。卡伦.霍尼在精神分析 方面的研究恰好科学地说明了这一过程。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在诠释“迷惘的一代”这段经历时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海明威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有的评论家认为他一生都沉溺于迷惘之中,笔者认为这一提法不符合海明威的思想实际。本文把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分析他的四部主要小说,说明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在不同时期既有联系也有发展,经历了从迷惘到清醒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的妇女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现代小说家。本世纪20年代他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于世。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者,他的长短篇小说的背景多是一个被战争破坏了的萧条社会,一个墮落的世界。战争摧毁了一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灵;他们对前途既无信心,又无希望,因而成为所谓“迷惘的一代”。战后社会经济的萧条,搞乱了人们的道德价值,更使女人堕落,而女人又去糟蹋男人。女人的淫乱,已成为人类生存最具破坏力的因素之一。因此,海明威的多数作品都贯穿着男女之间关系的描写。海明威是一个在个性上充满许多矛盾的人物。他即十分慷慨,又极端自私;他热爱生活,同时又一直不停地思考着死亡;他一生刚勇好强,但他的勇气终又结  相似文献   

8.
战乱中的“创意”2006年冬。以色列特拉维夫。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坐在官邸的会客室里,年届花甲的陈永龙大使从容地弹去烟灰,调侃着对记者说:“不知是我追着战争,还是战争追着我,反正,我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陈永龙从事外交工作30年,战争这个词汇与他如影相随:20世纪70年代,他在达卡总领馆见证了印巴战争,随后经历了乌干达与坦桑尼亚的冲突;20世纪80年代,他作为信使穿梭于全世界各个战乱地区之间;到了21世纪,他又在约旦近距离接触了美伊战争。2006年之夏,对久经战争磨练的陈大使来说仍然很不  相似文献   

9.
“迷惘的一代”首先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因此,我们研究“迷惘的一代”,就必须把它与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与美国这一时期的繁荣联系起来。在这一时期内,有两位重要的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和约翰·多斯·帕索斯,在美国还没有卷入一次大战时,就自愿到意大利前线和法国前线服役。另一位重要的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也应征参加了美国军队。这些作家和其他作家一部分作品直接描写了战争,另一部分作品描写的是战后和平时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白丹丹 《南都学坛》2010,30(4):138-139
一战的爆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为重要的是心灵上难以抚平的痛苦。许多曾经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在目睹了战争的血腥之后,开始对眼前的社会感到迷惘不安,于是战后的西方文坛出现了“迷惘的一代”。英国女作家伍尔夫便是其中领军人物。她的小说以意识流著称,作品中流动的意识背后所隐藏的便是浓浓的迷惘与探寻。在《达洛卫夫人》中,这种迷惘与探寻具体体现在人生、宗教以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一生遭遇了战争、自然、生活的险境磨练,使他成为具有正义感的、永远打不败的斗士和作家.在人生的探索中,他虽然也有迷惘、绝望的思想情绪,但他有自我超越的硬汉子精神,于是成为一个传奇人物和象征.  相似文献   

12.
战争小说在王韬的小说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绝大多数取材于太平天国战争。学界普遍认为王韬的太平天国战争小说充满了对太平军的“污蔑”,毫无可取之处。笔者认为从小说文本看,王韬对太平军的态度只能算是“攻击”,称不上“污蔑”。王韬的太平天国战争小说除表现了对太平军的“攻击”外,还表现了对官军的谴责及反映弱小者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王韬太平天国战争小说的复杂内容体现了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既想改革又害怕革命。王韬政治思想的矛盾钵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普遍困境。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他原有的信仰和关好的希望,使他一度迷惘。但是经过痛苦的彷徨之后,他终于战胜了自己,走出了迷惘,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硬汉子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都无一例外地果断、顽强、临危不惧,满怀与厄运拼搏到底的激情;海明威式的英雄都是精神打不垮的硬汉子,海明威式的英雄都是孤独奋战的硬汉子。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中涉及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思想是“和平”、“合作”、“信义”。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表现为“天朝大国”的以“抚”为特征的恩威兼施;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表现为以“信”来“保全和局”;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表现为借助列强之力维持和平;从八国联军战争到辛亥革命,表现为“委屈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民国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广东国民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思想为主导;从南京政府成立到“七七事变”,表现为对日妥协有“度”以及努力促和;从“七七事变”到抗战结束,表现为立足于战争,不放弃和平,并以“信”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思想中得到了很好传承。  相似文献   

15.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登上欧美文坛的。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小说引用格特鲁德·斯坦因的一句话“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迷惘的一代”即因此得名。 由于社会力量的分化和演变,三十年代海明威逐渐放弃了那种空虚、软弱的人物性格的刻划,而代之以具有坚强不屈的个性的人物典型。对付狂暴的世界必须有坚强的个性,描写不畏强暴的“硬汉”性格成了海明威一段时间内作品的主要精神。但一九四○年发表的《丧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很多美国人从肉体到精神受到很大摧残,尤其是一些青年人,他们对社会和人生感到迷惑不解,产生了一种厌战心理和悲观失望的情绪。当时的一部分青年作家把这种精神状态反映在作品中,于是一类以虚无和幻灭为标志的迷惘一代的形象在美国文学中诞生。由于厄纳斯特·海明威的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迷惘一代精神上的迷惘和痛苦,引起了世界文坛的瞩目。海明威成为迷惘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创造的迷惘者的形象大部分出自他的反战小说。这类小说包括长篇《太阳照旧升  相似文献   

17.
罗贯中,这位政治上志不获展转而在三国历史上逞才使气的“湖海散人”,当他登临空旷冷寂的三国古战场,当他目睹《三国志》展示的波诡云谲的历史画卷,他定会油然生思古幽情,发无限感慨吧,惜乎我们今天已难得其详了。不过,透过他精心结撰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这部发愤之作,我们的确可以聆听到他对人的力量的欢愉歌唱和对“天数茫茫不可逃”的沉重叹息,的确可以感受到他在世事沧桑面前的迷惘,寻觅到他徘徊于天人之际的足迹。  相似文献   

18.
孙冉 《今日南国》2008,(8):35-38
一个23岁的“中国”年轻人.奔着“美国梦”而去,却奔到了伊拉克战场。他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那场战争和新世纪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19.
高适集中,写与边塞、战争有关的诗,有五十首左右,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他开元二十年、天宝十载两次到蓟北和天宝十二载到河西这三次出塞期间的作品。这些作品,使他赢得了“边塞诗人”的称号而扬名于后世。但是,如何评价高适其人和他的边塞诗,现在却出现一些分歧,如对高适天宝十二载入哥舒翰幕府后,因收九曲之战所作的十几首诗歌,就有人认为是对“非正义的战争”“进行了歌颂。”①甚至是“放声高唱唐王朝实行民族压迫的暴行,用他们的笔和剑支持了不义战争。”②这些结论,我认为是在颠倒了这次战争正义性的前提下得出的一种主观论断。恰恰相反,这次战争是唐王朝反抗吐蕃侵略的正义战争,高适因这次战争所作的诗歌,应该基本肯定。我的详细论述,请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所刊《九曲之战与高适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一文。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人的因素第一”思想有一个形成过程。早年他崇尚“心力”的作用,并把这种主观精神的放大用在战争年代的“人比武器重要”的思想中。后来他设计新社会的蓝图,着重对人的精神改造,追求人性的完美和“纯粹的人”,故而重视榜样的力量,依道德自律来塑造共产主义新人.当他成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后.他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个角度高度概括了“人的因素第一”的思想,即把生产关系的三个方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关系以及所有制问题放在第一位.毛泽东“人的因素第一”的思想曾经在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另起过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