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音乐与诗词     
歌曲是音乐(曲调)与文学(诗即歌词)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的。千百年来它们时合时分,“合”则相互补充,扩大了音乐和文学的表现力,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分”则挣脱彼此的束缚,独立发挥各自的特长,取得新的更为引人注目的发展。我国歌曲创作与发展的历史始终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相关联的,可以说,一部诗、词演变史就是一部歌曲创作的发展史,因此研究歌曲发展不能不了解我国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关系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歌词的内容、节奏、结构入手,阐述了歌曲创作中歌词与音乐的关系。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具体分析,进一步阐明创作构思过程中歌词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优秀校园歌曲的创作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歌曲作法课的中心课题 ,教学应在创作特性、民族特点、主题、歌词等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一首歌曲完美的表现,除了歌词、旋律,还需要伴奏和歌唱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我们为歌曲配弹伴奏时,要综合运用钢琴技能、和声配置、曲式分析、基本乐理等知识,熟练地运用与歌曲旋律相适应的和声语汇和织体音型,做到内容和艺术的统一,使钢琴伴奏与歌声形成多声部的声响效果,共同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5.
论及我国歌曲中的歌词流变过程,阐述歌词寻求独立价值的创作思考,提出文学形象与音乐形象的完美统一是歌词创作的永恒目标。  相似文献   

6.
就声乐作品的演唱而言,歌唱者在演唱状态中所形成的心理境界和内心视象是表现歌曲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表现声乐艺术美,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的基本心理条件。 作为非纯音乐的声乐艺术,其创作和演唱是以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为主要任务的。这是因声乐作品的文学性、音乐旋律的表情性和声乐演唱的表演性使然。由于它所使用的材料和作用于听觉的特点,使它无法直接表现以现实空间形态为特征的直观形象。因此,塑造和感受艺术形象的手段就具有特殊性。除了对生活的积累、知识的丰富、音乐语言的把握和声乐技巧的纯熟之外,在演唱过程中通过形象思维手段,形成与之一致的心理境界和内心视象,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条件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非常出名的四川宜宾民歌,其歌词朴实、凝练,旋律优美,词、曲结合完美,感情含蓄真切,唱起来非常动听感人,已成为很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在美学方面,这也是一部值得挖掘的作品。它蕴涵了多种形式和形态的美,同时也包容了很多美学思想。如何挖掘这一短小作品美的内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试从七个方面、两种形态入手,同时结合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来剖析该歌曲所蕴涵的艺术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8.
歌曲是音乐体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亦指有、无件奏的声乐作品。所有歌曲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歌词与音乐高度完美的结合。并以其有声的表达方式一同随着时间的延续得以展现,歌曲创作是一种融思想性、艺术性、音乐性、文学性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故歌曲创作应从歌词的挑选与风格的把握;如何设计词曲结合后的曲式结构;对同一首歌词的不同整体构思;和声的纵向思考;歌曲伴奏的织体设计五方面来“整体构思与布局”。  相似文献   

9.
歌词作为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歌唱活动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歌词语言交代得清楚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歌唱活动的成败。表现在歌曲创作、演唱和欣赏阶段,歌词表达对于歌唱音乐而言,具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与作用。从上述三个基本方面出发,细致地分析歌词表达在歌唱活动各环节中的重要性,将对充分发挥歌词在声乐音乐中的主导性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傅雪漪作为古典诗词歌曲创作与教学的专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歌曲。本文即以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介绍了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的歌词特色。该部分从选题广泛和合辙押韵两点予以论述。第二部分为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音乐本体分析。该部分对傅雪漪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运用的音乐元素,包括旋律写法、节奏特点、调式调性选择、曲式结构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一一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象征主义对诗歌“暗示”的要求 ,使新文学象征派诗人自觉追求诗歌的音乐性 :一方面 ,他们注重挖掘文学的音乐质地 ,在诗歌中使用叠字叠句、反复咏叹等技巧 ;另一方面 ,他们追求诗歌的整体韵律 ,努力使诗歌成为音乐 ,使音乐上升到诗歌本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与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和读者的审美愉悦密切相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基于情感节奏表现的需要。把彼此不同的声韵因素组织起来,使之适应于所要表现的情感节奏,就产生了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又表现为回环美、抑扬美、均衡美和错综美。  相似文献   

13.
新昆山腔的曲律规范与汤显祖剧作的"失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魏良辅的改造,新昆山腔具备了“磨调”的唱法和“转喉”的发声技巧,并对曲唱的字声提出了规范要求。而沈璟又在曲谱上对它进行更为苛刘的限定,反使之成为传奇的束缚,限制了剧作家的才情。对唱腔曲牌的“犯律”并不始于汤显祖,只是平仄和押韵的不谐,不方便以吴语为基础的昆腔“转喉”的唱法。因此被吴中文人指责为“失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许地山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认为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其最高境界都不只是文字形式或旋律节奏的外在美,而是在这一切后面的“情”与“心”。许地山移用音乐技巧、手法于文学创作中,使其作品充满了个性化的旋律与内在节拍。那种对宗教内涵的情绪反应,对人物性格多侧面的暗示及时主题思想的提炼,便是他受音律的启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凉州籍诗人李益,其边塞诗在中唐独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考察李益的边塞诗会发现,他的诗歌极富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声律上极为讲究,诗句跌宕起伏、抑扬流转,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和音乐美感;善于在其边塞诗中运用大量的少数民族乐器(曲),以曲调悲凉的边地音乐为触媒,表现作者特殊的生活感受;善于将富有边塞特征的各种声音、音响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幽怨凄凉的氛围;以音乐感受深入揭示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在音响的美感中生动地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6.
音乐美学研究中不能将音乐素养与音乐的创作者、欣赏者的道德水准简单化地统而论之。音乐修养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道德水准无关。音乐美是一种无形象、无概念、无观念指向的纯粹性的美,是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形式美。音乐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它不依附于观念的认同或者形象引起的联想而具有独立美学意义。音乐研究应该遵循音乐的本体特征,首先认识到音乐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汉魏六朝的琴赋音乐美学思想之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在这一时期十三篇琴赋的飞扬文采之中,包含着一些音乐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窥见汉魏六朝之际器乐审美思潮之概况,即材料选用与制作的“梧桐天性美”、演奏过程的“潇洒风度美”、赏析过程的“渐入佳境美”、艺术效果的“怡心养性美”、艺术感染力的“众物乐其美”等五大音乐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8.
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应做到主客统一把握审美标准,对审美"离向"和"离轨"的倾向进行修正;使音音运动沿着相对平衡方向和关系正常进行;使审美音响从"无序"表达走到"有序"自由抒发的运行规律上来。在审美标准的指导下,应兼顾审美标准的相对独立性、可变性、文化差异性,使演奏主体个性与原作品共性协调、适度把握,兼顾听众审美标准,在理论与实践中明确适度控制审美标准对于音乐演奏立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意境论出发论述了诗歌作品的可译与不可译。认为诗歌意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学意境和音乐意境。诗歌中的文学意境是可译的,而音乐意境则是不可译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性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次,哈代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与小说表现的悲剧内容相一致,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则,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作品总体构思中,体现了小说叙事立场的多元化,展示主人公悲喜交织、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