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概述和分析了汪榕培先生的典籍英译思想,指出其要点是:中国译者全面地译出典籍义不容辞;典籍英译与研究要结合并进;典籍英译总体标准是"传神达意";典籍英译中"比读是复译的基础,复译是比读的升华"。这是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代表当代典籍英译与研究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翻译史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翻译学术界的一条短线,对尚未建立理论体系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来说,中国典籍英译史更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相关研究工作亟待展开,一方面要借鉴已有的翻译史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参考相关学科:比较哲学、文化史、形象学、汉学史等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国别、分时段地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辩证地分析它们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所存在的局限性,试图发现翻译活动的规律和所遵从的原则,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镜互鉴。  相似文献   

4.
典籍英译与文化生态平衡——以汪榕培《诗经》英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汪榕培教授的《诗经·硕人》英译为切入点,从几个新的角度考察了典籍英译的特点和作用,认为推广型的典籍翻译有利于文化传播,但不利于文化生态平衡:而学术型的典籍翻译有利于文化生态平衡,但不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即不易于在普罗大眾中传播。因此,本文强调:推广型的典籍翻译可以适度发展,但不应成为主流;从长远看,学术型的典籍翻译更应得到重视和提倡。  相似文献   

5.
典籍英译: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籍英译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大意义。但是 ,目前我国典籍英译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如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人才缺乏、分散且后继乏人等 ,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建立典籍英译研究会、建立博士点、设立研究基金、设立奖项、扶持有关图书出口等。  相似文献   

6.
语境在话语表达和意义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交际情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典籍在英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目的语读者语境信息缺失的问题,以及相关语境信息重构的需要。文章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为例,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篇语境三方面探讨了典籍英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以期为如何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论题提供启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借助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理论,分析了旅美学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本,指出其译文在语言、文化和文学三个方面既具有汉语语言文化特质,同时也具有英语语言文化特质,表现出典型的杂合特征,对促进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翻译史上,汉籍外译因其翻译的语境化、文化个性的保持和明确的目标读者而衍生出相应的翻译模式和策略。文章梳理这些模式与策略,并从符合时代特征的译作选择、与时代语境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原作民族基本价值的传递、以读者为指归的调控等几个方面,考察了汉籍外译模式和策略对于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但这门学科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尚未普遍展开.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工作日益重要的今天,典籍英译人才颇为短缺,因此,培养合格的典籍英译人才应成为大专院校英语专业的着眼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输出重要性逐渐彰显的大环境下,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典籍英译的翻译方法,走出文本分析的局限,强调译本的整体传播效果。回顾了翻译学回归伦理探讨的历史,针对译本体例编排和异质转化两个方面,从翻译伦理角度评析近十年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突出翻译伦理在典籍英译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丰厚翻译”法对今后典籍英译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明,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典籍英译应坚持普及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原则,采取加强网络建设,加强翻译者与中文研究者的交流,加强译者之间交流和加强典籍英译的汇释、汇校工作的发展策略,使典籍英译作品有效地对内和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典籍英译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提高典籍英译后备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和质量,显得刻不容缓.文章从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阐述了典籍英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注释在典籍英译中的作用——兼评理雅各《尚书》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籍有别于一般文本,典籍英译离不开两种注释:典籍旧注和译文加注。时代隔阂导致典籍难读,旧注沟通古今,是译者解读原著之重要门径。典籍英译,旨在实现跨文化交流,仅靠译文,潜在"语义真空"难以有效填补,丰富文化信息难以充分传递,多层文义内涵难以全面展示;适当加注,则利于实现"文化传真"。《尚书》素称"佶屈聱牙",在学术史上最为复杂,理雅各融合众多旧注成果,采用深度翻译策略,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传真",堪称典籍译作之经典。  相似文献   

14.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被译成外语。典籍英译便是这种译介活动的一种,旨在将中国的典籍作品翻译成英文,以弘扬中国文化。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进而找到最佳关联并形成译文。因此,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理解原文,寻找最佳关联并形成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从教育目标、学科定位及具体特征等方面对汪榕培英译活动进行全方位考察,旨在解读典籍英译名家汪榕培的翻译教育思想。汪榕培典籍英译教育及其翻译研究与实践紧密联系,其教育思想深受翻译经历的影响。研究发现,汪榕培典籍英译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先秦道家人本主义底蕴。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典籍英译教育是通识性和专业性的融通、智性教育和诗性教育的结合,教育者应以“闻道勤行”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他强调顺应教育和认知的自然规律,激发学生内在性的觉醒,同时不断彰显典籍英译教育的跨领域属性,关注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呈燎原之势,语料库对于提高译者的翻译效率与翻译的准确性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典籍中的专有名词种类众多、内涵丰富,有的难以理解,并且很多术语没有相应的参考译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查找并验证这些专有名词的准确译法,在很多时候,译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创译。这些困难都给译者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创建相应的语料库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效率则显得极为必要。本文以《十竹斋笺谱》英译为例,探讨语料库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理论贡献后得出结论:(1)典籍翻译中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个历史过程,概念术语的翻译有继承性;(2)适时编写相应辞书对概念术语英译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一些规范。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探讨典籍英译中汉文化的缺失层面及相应的翻译对策。从文化缺失的五个层面分析了生态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缺失情况,提出了译者应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大胆地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典籍英译意义重大而又任重道远。两个《尚书》英译本的比较显示:熟悉原著是基础,理解经义是关键。要想提高典籍英译质量,除了英文造诣和翻译经验外,更需译者认真研读典籍文本,充分吸收前人典籍研究和翻译的成果,并加强与汉语典籍专家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的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三个角度对典籍英译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试探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