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逵夫《再论"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早期分化》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叔均、女脩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秦风·蒹葭》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周南·汉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形态。秦绝不是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产生的地域,而只能是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的流传地域。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在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定型。萧史弄玉、葉君宝夫人故事不是牛郎织女传说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先秦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秦国和统一后的秦王朝的主导政治思想,但是关于法家思想在秦国及秦王朝的具体实践和影响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史记·李斯列传》正弥补了这一缺憾.文章通过《史记·李斯列传》分析李斯、赵高、秦二世对法家思想的接受,进而探讨法家思想在秦国和秦王朝的政治运作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众多作品中较为出名的一篇小说,杰克·伦敦通过描写一只小狗的经历随着剧情的发展将自身的情感以及主观思想在小狗的话语中表达出来,可以说故事中的小狗是作者精神的真实写照,作者在故事中通过设计情节的发展,将自己组织的一些话语进行恰当地表达,所以作品《野性的呼唤》中主角的语言特征就是作者自己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辨析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的几种说法,考证了"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演变、流行过程。  相似文献   

5.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我国流传久远而广泛。早在产生于先秦时代的《诗经》里,就出现了“织女”、“牵牛”的名称(《小雅·大东》:“跛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织女、牵牛从《诗经》中各自独立的两颗星发展为一对恩爱夫妻,演成一段爱情故事,至晚是在汉代。据唐代白居易所撰《白氏六帖》卷二十九“鹊门”“填河”条引《淮南子》说:“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淮南子》一书,并没有这段文字。)为果《白氏六帖》所引确系古本《淮南子》中的文字的话,那么,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了。即使《白氏六帖》所引系佚文,不足为据,那么从牛郎织女故事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况来看,这个故事的产生也决不会晚于汉代:汉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首,正是以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为内容的一首诗歌。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也记载了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并写明相会于每年七夕:“织女七夕当渡河,  相似文献   

6.
牛郎织女传说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定型的五大核心情节具有基于现实生活的农-桑景观叙事、充满生命哲思的河-桥景观叙事两大基因。湖北郧西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之一,通过采取天河景观命名、七夕景观聚集等景观叙事策略,一方面强化了传说与地方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为探索传说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牛郎织女传说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应立足传说内涵和地方资源,讲好乡村农-商故事、农-旅故事和爱-情故事,充分发挥经典传说的民俗经济功能、文旅融合禀赋,以及乡村治理价值,赋能乡村经济文化建设,积极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魔法传说     
《阅读与作文》2007,(2):44-45
从《荷马史诗》到《亚瑟王的传说》,到《指环王》,到《哈里·波特》……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烙着魔法的印记。魔法是人类想像力的体现,也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魔法的历史》轻松地探讨了魔法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了各种文明中形形色色的魔法,讲述了关于魔法和魔法师种种匪夷所思的故事,描绘了魔法在漫长历史中的跌宕命运。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07,(11):54-56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布莱姆·斯托克在其著名的作品《德古拉伯爵》中,揭开了吸血鬼世界的内幕,罗马尼亚也因吸血鬼的故事而名声在外。尽管吸血鬼仅仅只是传说,但许多罗马尼亚人却深信吸血鬼的存在,并极为畏惧。[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简爱》自1847前出版以来,关于如何解读这部小说的讨论与尝试一直没有间断.其中就包括加勒比女作家简·里斯于1966年出版的小说《藻海无边》.在对《简爱》的改写中,简·里斯把目光投向原作中阁楼上的疯女人,由此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一场著名的争论.在本文中,作者从女性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对比分析《藻海无边》与原著《简爱》,进而探讨《藻海无边》中的主要人物与象征.  相似文献   

10.
董永行孝遇仙的故事源自汉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董永遇仙情节是对神话,仙道,鬼怪故事吸收的表现;最初贵为神仙的牵牛星被称为牛郎则是神话平民生活化的体现。董永故事流传到今天,是董永孝子故事和牛郎织女故事的文化整合,这种整合使董永故事和牛郎织女神话更贴近人们的道德审美和艺术审美。但二者也保留了自己独立的发展路线。因此,董郎的身上可以看到神仙牛郎影子,牛郎这个称呼也有凡间董郎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对传统文献的辨析 ,认为汉代的昆明池建造绝非循周、秦辟雍或灵台旧制 ,在《诗经》时代牵牛织女故事并未成型 ,李山先生的《蒹葭》是表现牛郎、织女传说 ,《大东》的牛、女二星应对的是姬、姜两姓婚配的观点证据不足。解释《诗经》 ,宜力求贴近诗歌文本 ,难坐实处 ,不妨存疑  相似文献   

12.
牵牛本是天上星,名曰牵牛(牛),与古人生活密切相关,也为后世的各种传说埋下了伏笔,这是牛郎传说的第一个传播层面。牵牛成为都城营造设计的重要景观,也成为古代画像中的星宿化身,他具备男性人形,是人格化的神,这是第二层面。更进一步,牵牛被赋予了情感,与织女成为仙侣,并与人类发生了交往,成为世俗之仙,这是第三层面。最后,牵牛在民间落地生根,有了兄嫂、老牛,成为放牛娃,并被呼为牛郎,这是第四层面。如此层层递进,而终又回归到天上星。曲折回环的传播层面,使得牛郎传说不断丰富,千百年来四处流传。  相似文献   

13.
MAIN ABSTRACTS     
From Altair to Cowboy —— The Four Spread Level of the Cowboy Legend Abstract:The first spread level of the legend is that the star which called Altair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ncients' lives and is buried the declination for the later legends. The seconffspread level is that the Altair, the important landscape of the capital, had turned into stars' in- carnation in ancient portraits and got the male humanoid. Furthermore,Altair had been given emotions,got married with Vega,concacted with human beings and became the secular immortal,this is the third level. At last,Altair rooted in the-folk,got brother and sister-in-law, to be a cowboy and was called the Altair,this is the forth level. The cumulative progression finally lead to the Star. The circuitous and tor- tuous spread levels made the cowboy legend unceasing richly,and spread around through the ages.  相似文献   

14.
战国秦汉时期 ,西南地区区域性强 ,北部对南部影响甚大。据考古发掘资料 ,西南铁农具战国早期出现 ,可分为、锸、锄、铲、镰、铧、斧七类。铁农具主要由北部的巴蜀向南部的云贵传播 ,在分布上呈现集中在冶铁区、移民通道区、农垦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秦统一中国以前 ,采用了商鞅制定的抑工商政策 ,在国家干预下 ,有限度地发展商品经济。此举虽有以强权政治粗暴干涉社会经济发展之弊 ,但在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却既可基本保证社会对商品的需求 ,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大业。秦统一中国以后 ,一些在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并没有真正落实 ,而因战争等的需要 ,抑工商政策再趋升级。秦皇朝倒行逆施的行为 ,极大地摧残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加之其它因素 ,终使其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6.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为目前所知陶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一件,也是具有断代意义的战国泰系文字材料.试对其铭文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结合新出材料对其中部分铭文的释读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许多种文体的影响都很大。这些文体包括:谴责小说,侠义小说,传奇小说,史类小说,赋体小说,寓言小说等。从《战国策》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战国策》的一些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因素,对于后世小说的丰富和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中国长城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对目前关于长城起源的四种主要观点:“楚方城”说、“列城”说、“城”说和“堤”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说法虽各有见地,但亦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纵观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各历史时期,华夏大地经历了国之数量由多变寡、国之疆域由小变大的历史进程,至秦始皇灭六国才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天子自封及其赐封各诸侯国的疆域皆用土封,即在边界“沟、封树之”;秦长城可以认为是秦之北疆最大的“封”。据此,提出中国古代的“封”是长城最初形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9.
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宰相最早出现于战国典籍中,主要指中央政权机构中辅佐君主的首辅大臣,是相、相室、相国和丞相的泛称。自汉代始,学者就一直以相名官的标准来衡量宰相出现之始,春秋、战国、秦代起源说的提出就是由此而来。若究其实际,宰相起源应与春秋以前作为职司存在的相密切相关,又和周代家臣制度有直接渊源,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以集权为特征的君主专制政治取代宗法贵族政治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毋康蚤死,无子嗣,《离骚》之伯庸有子嗣,则毋康与伯庸无关。"熊毋康"、"无康"当作"孟康"。句亶王与伯庸无关。句亶王的封地在"江上楚蛮之地",则句亶王的封地与屈氏无关。句亶王、鄂王、越章王中之句亶、鄂、越章非为熊渠统治区域之内之地名。所谓"客卿产生于战国而不见于春秋"之说根本不能成立。楚武王子瑕是从周受屈为客卿,瑕采食之屈地就是今山西省吉县县城正北七公里处,此为屈氏起源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