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车载网移动切换方案。该方案中,路面移动节点由其家乡IPv6地址唯一标识,在移动过程中无需转交地址。此外,该方案采用预移动切换机制,即在二层移动切换之前进行三层移动切换,在预移动切换过程中路面移动单元(OBU)仍然与当前关联的接入节点(AP)链路相连,当前关联的AP能够将目的地址为OBU的数据转发给OBU。因此,预移动切换机制降低了数据丢包率,缩短了移动切换时间,确保了通信的连续性。通过对性能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的移动切换代价更小,移动切换延迟更短。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该方案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划分为多个簇,针对簇首节点和簇内节点分别给出了相应的IPv6地址格式,并采用哈希函数除留余数法为簇首节点和簇内节点分配IPv6地址,采用线性探测法解决IPv6地址冲突问题。从重复地址检测开销、地址配置总开销及地址配置总延迟时间三个方面对该方案与现有方案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此方案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存储的F-HMIPv6切换协议,引入云存储服务商为可接入路由和移动锚点管理转交地址列表,维护列表中转交地址的唯一性与可用性,可接入路由与移动锚点直接向云存储服务商申请获取转交地址,避免了重复地址检测操作和可接入路由与移动锚点自己维护转交地址列表的负担。该协议还可缩短切换发起消息和快速确认消息的消息长度。分析表明,与标准F-HMIPv6切换协议相比,该协议能有效缩短切换时延,节省网络带宽资源和增加协议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树状结构的在移动IPv6网络中实现Anycast服务模型,该模型采用了Unicast与Multicast技术。在该模型中,每个组成员只通过一个归属地址(无需转交地址)就可以完成与客户端的数据通信;组成员移动到外区时,无需向归属代理注册,也无需在归属代理与转交地址之间建立隧道,针对路由优化情况,Anycast组成员也无需向客户端发送转交地址的绑定消息;根据网络的拥挤情况动态地选择最优组成员,解决了在移动IPv6网络中IPSec很难实现的问题。在IPv6模拟环境下,实验数据证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有效性以及高效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RMIPv6协议在IP移动性管理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区域发现的改良方案。该方案通过接入路由器的区域通告信息和预置的约束条件,让移动节点可以提前做好切换的准备工作,能有效降低RMIPv6在区域位置更新时所花费的代价。通过对OSPF协议的报头扩展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和性能分析,证明了其在位置更新代价上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WLAN环境下移动点切换时机选择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无线局域网环境中移动点在不同AP间进行高速移动时需要进行切换,切换过程产生的延迟会影响无线局域网的服务质量,尤其对于多媒体应用,减小移动点在AP之间的切换延迟是提高无线局域网服务质量的关键。该文提出了确定下一个AP的确认、认证与连接过程开始的最佳距离和最佳接收信号强度的算法,算法结合移动点的移动速度、移动偏移角度等因素来确定最佳切换时机,提高切换成功率,减少切换延迟。算法已在地铁信号系统国产化预研项目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无线局域网中,为了降低切换时间,提出一种新的快速的切换方案。采用预先认证的快速切换方案,当STA到达AP的覆盖范围时,在发起切换之前先对AP的所有邻接AP进行提前认证,当需要认证时,认证过程已经完成,当STA需要与某个新AP进行关联时,就不需要再进行认证了,因此大大减少了认证延迟,从而减少了切换延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切换方法,切换时延小。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骨干网上部署IPv6网络中,解决既要满足IPv4和IPv6网络互联互通的需要,同时减少IPv4地址消耗的问题。比较了几种比较成熟的IPv4/IPv6转换技术,提出了在IPv4/IPv6网络边界的协议转换网关上使用改进的NAPT-PT协议转换方案,指出了在城域网环境下采用NAPT-PT方案的不足和实现过程中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慧城市步伐的深入,对物理环境感知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广泛部署到真实环境中去收集各种各样的环境数据,比如温度、湿度、光照度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等。当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模很大时,巨大的数据传输量严重阻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长时间有效运行。矩阵填充作为一个新的稀疏表示技术,可以通过低秩矩阵中少量随机采样进行数据重构。由于传感数据的时空相关性,相邻传感器节点和时间节点的数据信息相对冗余,故采用分块采样的策略进行稀疏采样,在保证恢复精度的同时降低采样率,以达到降低数据传输代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粗糙集?神经网络集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节点故障诊断新方法。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环境和故障特征得到诊断决策表,利用改进的粗糙集中的归纳属性约简算法对诊断决策表进行属性约简,用Hamming网络建立一套故障分类的方法。仿真实验结果显示,该诊断算法在进行WSN节点故障诊断时,诊断准确性高,通信代价小,能耗低,鲁棒性高。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社会网络关联度分析的无线传感网络节点信任模型进行研究。给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模型并将其与社会网络模型进行了相似性分析;建立了基于社会网络关联度的WSN节点信任模型,提出了基于关联度的传感器节点信誉度的计算方法;并设计了基于滑动窗口的传感器节点信任值计算及更新算法(SNTUA)。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其性能优越于其他两种算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基于地址的寻址方式无法满足以业务为中心的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寻址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大规模异构WSN的层次架构和基于该架构的一种标签寻址(LBA)机制。LBA寻址机制将不同业务类型进行编码从而形成标签,对业务数据进行标记,通过建立标签与节点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基于业务的寻址。仿真结果表明,LBA寻址机制在数据查询响应时间、报文递交率等方面都优于传统的基于地址和其他基于内容的寻址方式,更适合大规模分层WSN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方案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出了一种可证明安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认证密钥建立方案(EMSR),使用公钥证书实现网络节点的双向认证,同时产生双方共享与相互控制的会话密钥,有效地防止了纯粹使用对称加密机制产生的认证问题。在CK安全模型下,对EMSR协议进行了安全性证明,并对几种基于公钥机制的密钥建立方案进行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EMSR方案具备CK安全模型下相应的安全属性以及支持资源受限的网络节点的优势,符合传感器网络的通信要求。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攻击源追踪中的报文标记方案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利用IP报文中的选项字段,以概率将流经路由器的地址标注报文,使得受害主机能够根据被标注报文内的地址信息重构出攻击路径的代数方法。运用代数方法记录报文流经路由器的地址,利用报文中记录的信息可重构路径。本方案有很低的网络和路由器开销,也容易扩充到IPv6和未来的主干网。  相似文献   

15.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能量管理与优化问题,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中主要的功率可管理部件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建立了MCU处理器、模数转换器和无线收发模块之间的状态转换关系模型。详细阐述了器件间的状态转换关系和条件,并给出了多种休眠模式间的转换时间阈值的估计方法。该模型反映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实际工作状态的转换关系,为节点的动态能耗管理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实际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篇论文比较了IPv4和IPv6技术,论述了IPv4技术由于其地址分配不平衡等因素,最终将被IPv6技术所取代,分析了新一代互联网技术IPv6在全球的发展趋势,并介绍了教育网在IPv6这个技术领域内的发展状况和实验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Internet中广泛使用的IPv4协议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IP地址资源的短缺。IPv6具有长达128位的地址空间,可以彻底解决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IPv6是用于建立可靠的、可管理的、安全和高效的IP网络的一个长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离散空间最优搜索理论中的基于博弈理论的协作策略模型,通过综合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转发数据所付出的代价和利益、节点能耗及相邻节点过去的行为,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能耗均衡网络协作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最优化模型及求解算法。优化的目标是均衡网络能耗和吞吐量,进而最大化网络寿命。模型通过能量因子和转发数据包数量来调节节点行为,使传感器网络的整体能耗趋向均衡。一个数值例子说明,该路由选择策略及求解算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方案,分析了方案的选择过程,并经过实际测试,节点的静态电流为10uA,工作时发射电流为38mA,接收电流为40mA,节点间的通信距离在空旷地为200m左右,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中,由于感知数据传输引起的能量消耗直接影响网络寿命。数据聚合能消除密集WSN中的冗余数据传输以节约能源,为此,提出了一种WSN中结合近源数据聚合和拥塞控制的低能耗路由协议。首先,构建网络的无结构拓扑,根据数据可靠性权重和节点成本函数来选择数据转发节点。然后,每个中继节点通过近源数据聚合对接收的数据包进行聚合,以此降低传输能耗。另外,在数据转发过程中,各节点根据接收阈值来决定是否转发数据,以此实现拥塞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协议在能源效率、可靠性和传输延迟方面获得了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