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宪法变革与民营经济共同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前进过程 ,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视角 ,探索我国宪法变迁与经济转型、民营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是法学和经济学的重大课题。民营经济为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对于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的需求日益增大 ,直接推动了宪法变革。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最终有赖于宪政制度基础的完成 ,我国必须以主动的宪法变革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3-67
宪法变迁是为了弥补社会实际与宪法规范之间的缝隙而产生的,它不同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和违宪,宪法变迁属于一种具有法效力的客观事实,由此,宪法变迁必须接受法内在价值的评价。这也产生了宪法变迁的界限。宪法变迁不能违反宪法价值而导致违宪的结果,同时,宪法变迁在宪法文本的解释空间内进行,反之,应通过修宪来解决社会实际与宪法规范之间的落差。 相似文献
4.
贺鉴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2):87-90
北非阿拉伯国家既有原法属殖民地,也有原英属殖民地,还有曾被英法都统治过的,其宪法变迁受西方宪法影响很大。北非阿拉伯国家的宪法变迁有各自的特点,却也有共同的地方。总的说来,其宪法变迁的内容主要是指宪法人权制度、宪法权力制衡制度以及宪法民主制度的变迁,既包括宪法的无形变迁也包括宪法的有形变迁。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法变迁的总体趋势是,朝着复合宪法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13世纪以来,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均对西藏行使有效的主权管辖。自清朝起至1959年达赖喇嘛出逃止,中央政府是通过扶植与支持西藏宗教与行政领袖达赖喇嘛(还有班禅喇嘛)来管辖西藏地方的。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各任达赖喇嘛的基本立场都是拥护祖国统一,服从中央的统治。只是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十四世达赖喇嘛在西藏上层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挟持与支持下,才走上了与中央政府相背离的流亡道路。 相似文献
6.
7.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它上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启1982年宪法。这部宪法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它是毛泽东宪法思想影响下的宪法,过渡时期的宪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和发展的宪法,基本权利单列成章和其后置的宪法,全民大讨论的宪法。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的特点,对理解我国现行宪法体制、树立宪政文化意识、普及宪法知识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贺鉴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4):51-55
关于宪法变迁的概念和宪法变迁的主要方式,国内外有各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形变迁与无形变迁”.宪法变迁与宪政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宪政发展建立在宪法变迁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宪政发展也能推动宪法变迁.但是,宪法变迁并不必然推动宪政发展,有时甚至还会阻碍宪政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明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6):112-121
清末立宪以来,中国宪政走过了百余年历程,产生了十多部宪法与宪法性文件,反映了中国走向宪政与法治的艰辛与曲折。当代中国由于实行不同于西方法治国家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治的涵义也不完全与西方法治原则相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宪法变迁,对法治原则的体现又可分为法治的蒙昧时期、萌芽与发展时期和法治地位稳固确立与法治内容进一步发展时期。法治因素的成长与快速进步主要发生在第三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宪法所反映的法治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公民权利的保障及宪法实施机制进步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0.
"人权"入宪与宪法价值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4-119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目的,人权原则在宪法原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中国,保障人权的宪法价值观,萌芽和形成于清朝末年的政治改革思潮,经历了民国时期和新中国的曲折变迁。我国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宪法价值观向人权保障方向转变的重要表征,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曹秋龙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2-37,125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内依据党内法规来管理党的组织和党员,对外通过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分属不同体系,但在规范事务的范围上具有重叠性。制定党内法规必须与宪法法律相一致。党章和宪法高度关联,党章和党内法规的实施状况成为观察宪法法律实施状况的重要管道,两者相互印证具有相通性。由于重视程度、党内民主等原因,党章和党内法规的制定、实施、保障水平滞后于宪法法律。 相似文献
13.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0-46
法国宪法变迁及宪政制度进化的历史过程彰显了革命与稳定交替的发展特征。梳理宪法变迁历史和总结宪政制度进化特征是分析解读建构法国宪政制度社会条件的基础,而对宪政制度进化的社会条件分析则为法国宪政建构的社会规律性启示的总结提供了实践分析经验。法国宪政制度进化的经验表明,宪法产生及宪政制度实现需要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革命的理想设计需要回归到理性的制度运行,宪政制度才能完成进化目标。 相似文献
14.
邓炜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22-28
劳动权在宪法权利体系中主要是作为社会经济权利存在的。通过系统考察世界55部成文宪法规定,劳动权立宪多是以规定其国家保护义务内容为中心。在具体立宪形式上,各国劳动权及其立宪保护义务多是处于宪法基本国策及基本权利章节中,其宪法效力主要表现为弱意义上的"宪法委托"。在立宪内容上,多数国家均是选择性规定劳动就业保护、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特殊群体保护以及休息权等部分内容。虽然相较于域外多数国家宪法以及国际人权公约规定,我国劳动权立宪规定已表现得较为完备,但作为一种发展性需求,其在宪法制度空间中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宪法的实施过程中,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修宪模式的竞争性主张,其中,渐进式修宪模式与一次修宪模式之间的观点争锋尤为激烈.渐进式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宪法修改的有限度理论;一次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宪法修改无限制论.中国近六十年来的宪法变迁实践显示,宪法修改的许多原则性或者根本性问题仍然无法在当今中国形成共识,宪法修改仍然必须面对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多元与价值重构.宪法修改的核心功能已经从传统的“限制政府权力”范式转移为国家价值多元化时代的“社会共识的整合”范式.为此,采用折中的以宪法修改限制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阶段式修宪模式将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修宪模式的一种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徐玉梅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125-128
民法与宪法关系问题在我国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焦点问题,出现了"泛宪法思维""超民法思维"等倾向。本文从性质层面、价值层面对宪法规范私法效力问题及对民法与宪法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实现二者关系的正确定位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开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6)
现行宪法颁布施行已有30多年了,可是宪法意识、宪法观念等仍未完全深入人心,针对此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宪法文化来促进宪法实施,让更多的人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通过告诉人们宪法文化是什么、宪法文化包含什么内容来普及宪法知识,提高人们的宪法意识;通过加强宪法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以推动宪法的实施;通过对宪法的教育、宣传、学习以培养人们的宪法观念,构建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18.
“自由的”与“政治的”立宪主义之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精英取向。法院与立法机关常被讨论,目的是确定各自在宪法生成与变革过程中的恰当角色。但这项工作经常被视为一种零和游戏。虽然可以声称,公民与这种权力斗争毫不相关,但对于公民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可能在宪法的创制中扮演直接角色的详细阐发,即便有过的话,也很少摆在台面上。讨论了这种争论的精英取向,质疑这种争论在规范的措辞上是否可接受,在经验的措辞上是否可信,特别是当人们考虑到,过去30年间在诸多国家,全民公投已经成为宪法变革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田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7-62
"八二宪法"有过多少次修改,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宪法研究者发现一个被遗忘的研究课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有生命力的宪法,"八二宪法"成功地设定了柔性的修宪程序和审慎的修宪策略,从而调和了宪法文本稳定性与现实政治动力之间的紧张。但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在"八二宪法"的框架内发生了不可见于文本但却具有宪法意义的结构性变革,宪法学者应当认真对待这些在文本中看不见的不成文宪法变革。 相似文献
20.
函可,明末清初诗人,于顺治五年(1648年)谪戍盛京慈恩寺,此后留守辽东直至去世。函可所作一千四百余首诗由其弟子友人整理编订成集,名曰《千山诗集》。在《千山诗集》中,写于不同时期的诗歌其审美特征展现出时间层面上的变化规律,具体可从意象建构、情感表达、创作旨趣三个角度进行概括。在诗歌审美特征的变化进程中,函可的诗歌对应地记录了函可个人的坎坷身世与复杂的心路历程,展现出独特的诗歌风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