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大学生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入农村,服务农村,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本文在概述了“三下乡”活动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科技文化卫生方面,就活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如何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根留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各级政府纷纷响应。媒体上不断出现各种关于新农村建设典型的经验介绍, 从软件建设到硬件建设,应有尽有。当新农村建设空前“提速”时,笔者不免担心起来。按照一般的逻辑,建设新农村意味着“立新”,而“立新”又和“破旧”紧密相连,不破不立嘛。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回顾和重新认识,论述了西部高海拔民族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最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指出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体现民主意愿和体制创新,新农村建设还要有好的规划方案和新思路。同时,以点代面地提出了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支撑是成功的关键这一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世纪制定的一项基本公共政策,它大大强化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国家责任,它以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以扶农惠农强农、建设和谐新农村为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及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公布和发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治本之策,已经成为一个令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主流话语.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多元性及差异性角度入手,就《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一书鲜明的实证性,讨论农村“信息孤岛”现象及农民信息接受环境的贫困化。由此,作者认为,所谓“农民视角”即多元性视角,而只有承认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性的绝对重要,才可能直面以差异性为主要特性的多元性,研究差异,研究多元,使“三农”研究乃至新农村建设真正回归农民主体,并由此做到务实求真。  相似文献   

7.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型社会”建设不能忽视农村地区。但是,中国农村具有自身特点,不能完全沿用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做法。通过对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文章构建了农村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用于分析农村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差距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农村信用社要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实现与新农村建设“共振共荣”。(一)创新经营理念,实现农信社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共振”1.牢固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没…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以整体部署。文章总结了四川省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效果,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供其他地区学习。  相似文献   

12.
试论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3.
参与式发展方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  相似文献   

14.
破解"三农"难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对我国来说,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有特殊的难度,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新农村建设中还有诸如农民增收、户籍改革、经费投入、提高农民素质、保障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等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处理。  相似文献   

15.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6.
陈勇  王兰英 《金陵瞭望》2006,(23):29-30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完整的概括,这20个字当中.把“生产发展”放到了首位。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它包括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没、文化建设、社会建没和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在这条意见中.“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也列于首位。由此可见。加快生产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没有生产的发展.不可能有生活的宽裕和村容的整洁.管理民主和乡风文明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7.
解读“一号文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起点上,描绘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并具体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曾先后三…  相似文献   

18.
谈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尽快实现城市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全国农民的意愿和目标。《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并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远景蓝图和标准,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是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市化重要途径,城市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树立新理念 建设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全面的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速农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名词,无论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或者是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央的有关文件中。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建立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新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具有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