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开埠后数十年,上海租界人口稀少,社会功能极为单调。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及后来的太平军战乱对上海租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租界人口急剧增长,并由此导致租界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社会功能出现了多样化,上海租界的城市化由此起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上海道契》、《行名录》和医院年报为研究资料,梳理开埠初期从事现代医学的医生(简称“西医”)在沪的租地、设立的医疗机构等,并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复原近代上海西医的空间分布与演化,得到如下结论:上海的西医机构最早起源于1844年创立的仁济医院;19世纪60年代西医机构集中在原英租界,法租界和虹口地区分布较少;至70年代原英租界和虹口地区分布的医疗机构开始增加,尤其是虹口大名路地区增速最快。这与租界合并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同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法租界的医疗机构不增反减。最后,结合《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讨论开埠初期的在沪西医对城市规划及相关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及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促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843—1949年上海市闸北、虹口、杨浦三区,即上海东北部地区聚落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个案研究,作者指出由于受到上海开埠后租界地区城市化以及新交通线路形成的影响,上海东北部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出以租界城市建成区为中心的圈层构造:南部地带由自然村落、集市——市区演化;中部地带经历了自然村落数量迅速增长,之后再由村落、集市——城乡过渡带——市区转变;外围地带则表现为自然村落增多以及部分地区演化为城乡过渡带。简言之,上海地区的聚落空间结构在开埠后经历了由传统的以商业市镇为节点的网络结构,向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的圈层结构转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日甲午战争后,苏州设立租界,开埠通商。苏州租界界址的由来主要记载于《中国租界史》和《苏州市志》。然而,这两处记载都过于简略,乃至有不确之处。本文主要根据《张之洞全集》对苏州租界界址的确立过程重新加以考证,厘清了五道基本步骤,并尽力校正相关作品中的失误。苏州租界界址是晚清官员和日本侵略者既斗争又妥协的结果,这正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上海开埠后,为了保障租界洋人的健康尤其是防治传染病,适应租界日益复杂的城市生活,租界当局开始着手建立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然而,由于中西城市卫生理念差异、租界当局殖民统治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等原因,在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移植过程中屡屡发生中西文化碰撞。  相似文献   

6.
出版于1881年的《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以及1894年的《上海和周边地区概述及其他》两书收录了英文《文汇报》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发表的部分文章,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开埠近五十年的上海社会日常生活的变化以及西方人的中国观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海在多方面已经开启了国际化的进程,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商业和经济中心城市,然而在另一方面中西文化之间的严重隔阂仍然阻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普通民众的身上,这一点表现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口新闻事业之发端与繁荣,与租界及租界特殊的传播环境有密切关系。开埠以来,外侨与国人在汉口的五国租界里创办了近百种报刊。租界内的新闻传播受到多方面控制:汉口租界当局的基本章程中有关于新闻传播管理的条例;满清与北洋政府从多方面对租界内的报刊进行钳制;军阀势力与帝国主义列强亦常插手干涉。与上海租界相较,汉口租界的媒介与传播环境仍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我国第一大都市。上海市区纵横有数千条马路,对它命名的来龙去脉作一番考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些马路的命名,浸透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的斑斑血泪。英国首先在上海建立租界,美法紧紧跟上,于是英、美、法三国相继在上海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外国租界。上海从此逐渐变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薛理勇、李根发作的《旧上海路名小谈》(以下简称《小谈》)认为:“纵观密布上海十个区的几千条路(除江湾五角场和南市区原上海老城),大多数路名以我国地名来命名,并且路名的方位,大体上与我国地名的方位一致。”①葛放:《上海路名的由来》(以下简称《由来》)认为:“纵向的路名,以中国省份名命之,横向的路名,以中国城市名命之,其方位大体与我国地名、省名方位一致。”②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为了说明上海路名的起源,首先有必要对上海租界的起源,加以简单的介绍,然后再谈及路名的命名。本文分几部分来叙述。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小说与上海的地方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小说《天香》更可以看作是上海的秘史。作为"开埠"前的上海书写的一种,《天香》呈现了上海的核心气质——"精致"。这不仅表现在器物和人物的精致,还表现在人情的精致。上海的这种"精致",不仅来自"开埠"后的西洋文化的影响,更来自于"开埠"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0.
以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为标志,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场划时代的沧桑之变随之启动,它的策源地是在被划入英租界的外滩。1844年初外滩已率先跨出了传统农村社会的门坎,到了1862年前后,伴随着太平天国和小刀会起义的历史阵痛,上海的租界地区已从江南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剥离,草创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化城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3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方式和成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事新编》是鲁迅分别在寓居上海前后两个时期完成的作品,后期作品在叙事风格和审美效果上与前期作品《补天》、《铸剑》、《奔月》有着明显不同,这和鲁迅身处上海的租界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文化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开埠后,上海逐渐形成了三个城市文化空间。一个是开埠以前形成的以老城厢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空间;一个是开埠后发展起来的以外滩、南京路、淮海路、衡山路和北四川路为代表的近代上海文化空间;第三是以闸北、普陀一带为代表的民族工业生产的文化空间。租界时代的上海,文化空间沿着苏州河扩展,形成上海文化空间的第一次跨越。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书写上海城市发展的第二次跨越。前者跨越苏州河,后者跨越黄浦江,并实现由经济跨越向文化跨越的转换。世博会是一次重大的文化上的链接,上海文化空间的转移与定位将形成一个沿着滨江带的持续跨越。  相似文献   

13.
上海通事作为近代中外交往的一个重要介体,在当年上海的对外商贸、文化等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开埠后商贸的蓬勃发展和租界的形成给这些通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把上海通事置于近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下,探讨这些通事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地位,以揭示近代中外交往的独特性和历史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杭州拱宸桥日租界,是根据中日《马关条约》所设立的一个租界,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租界中区域较小的一个。长期来,对拱宸桥日租界的研究,乏人注意,众多问题并不清楚,最近查阅《杭州府志》等有关史料,据此做点补遗工作,或许能对租界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研究起点拾遗补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上海的闸北城区处于上海、宝山交界地带,在辛亥革命以后的地方自治运动中,此地设立了"闸北市",1927年"闸北市"成为上海市政府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在民国初年的上海,"闸北区域问题"曾引起广泛争论。透过这场争论可以看出,闸北独立行政区域的形成是租界设立、城市化发展和地方自治运动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租界的存在为之提供了基础,城市化发展为之提供了条件,地方自治运动为之提供了动力。闸北"区域问题"凸显了制约近代上海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邹瞍的《海上尘天影》是理想主义与写实精神,政治表达与欲望释放相结合的产物。邹锼租界文人的经验视野,影响到《海上尘天影》思想观念的表达。《海上尘天影》提供了的世界性人文空间图景,得益于并且受制于作者的上海经验,小说描述的核心空间绮香园可以看做是租界生活图景的一个缩影。在道德观念上,《海上尘天影》的故事游走在西方观念和传统伦理之间,道德上举意不定,所塑造的理想女性类型亦透露出租界文人的道德不适感和迷惘感。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表现为一种地域转化的过程,对济南城市化的考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以近代城市化为重点,同时兼顾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性。济南的城市化可以划分为开埠以前、开埠至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30年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化的表现、城市特征及其发展动力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考察上海法租界当局与电影业的关系。爬梳法租界管理电影业的档案可以得出:法租界存在着电影审查;法租界警务处和公共租界合作成立联合审查机构,维护法租界的安全秩序和租界的根本利益。这些考察能够填补上海法租界电影审查制度研究的空白,以新的视角研究审视上海近代电影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租界化的上海是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租界文化气候有密切关系。租界化的上海具有左翼文学思潮所必需的社会阶级构成模式和政治语境,租界的文化风尚和商人的投资,对左翼文学思潮的风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左翼文学思潮符合大部分租界作家的精神状态和租界人的文化心理。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