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57-164
舒斯特曼是当代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也是最早提出构建身体美学学科的理论家。他从实用主义身体美学的理论视域出发,对福柯的分析性身体美学理论、实用主义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阐释。本文通过对舒斯特曼阐释福柯的再阐释,以及对二者身体美学思想的比较分析,发掘他们身体美学的异同之处。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反思舒斯特曼实用主义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选择舒斯特曼与福柯的身体美学作为理论阐释的对象,目的在于通过批判性反思重要的身体美学家、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范式,为当代身体美学研究寻找合理有效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2.
赖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3(1):115-124
身体美学脱胎于实用主义,而实践美学则主要源自马克思主义.从理论渊源看,二者存在一些差别与对立,但不可忽视其内在学理上的相近和相通.具体而言,身体美学由实用主义哲人舒斯特曼首创,它既充分彰显了身体理论的实用维度,又兼顾了身体审美的实践潜能.身体美学对实践的重视,与实践美学殊途同归.基于此,身体美学进入中国后,迅速与本土的实践美学形成了碰撞融合:一则,身体美学将审美实践的主体从抽象的人引向了具体的身体,指出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身体是实践中的身体,对实践美学形成了具身化的补充;二则,身体美学将审美活动中的身-心因素一并统合到身体之中,为实践美学克服主-客二元论提供了整体论思路.通过对舒氏身体美学的西学东渐线索加以细致整理,有望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实用美学的对话机制,为异质资源的整合方案提供参照意见.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传统西方哲学展开为身体失语的历史,直至后现代哲学,身体的话语权才得以确立,身体美学由此兴起。后现代美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确认了身体的地位,反抗了意识美学的霸权,并呈现出生活美学的指向。但同时,后现代美学亦存在偏颇。它主张身体性与精神的天然同一,却无视身体与意识在现实层面的区分,也缺乏对身心合一的有效论证;它经由身体来包纳意识,实际抹杀了审美的精神性;它鼓吹审美与生活的趋同论,以大众文化辩护者身份自居,实则取消了审美的超越性。对后现代身体美学的反思提示我们:必须建立体验美学,从而确立审美体验的身心合一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4.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2-35
实践转向对身体美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实践与身体不可分开,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身体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身体美学密切关注人的自身生产,由人的自身生产的数量方面转向其质量方面,由一般的优生优育转向审美的优生优育。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将由物质存在转向其符号存在和精神存在,不仅关注身体的外在的审美实践,同时注意身体的符号和精神的审美实践。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由身体规训的实践分析转向身体自由的实践分析,不仅关注人类身体的社会化实践,而且关注人类身体的审美化实践,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塑造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相统一的完整的人类身体整体。 相似文献
5.
王亚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29-137
自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的学科提议始,相关的知识生产便呈逐级递增之势。舒氏“身体美学”思想恰如身体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性“事件”,不期然地联结起了传统与当下两种不同的身体美学研究范式。如果说舒氏身体美学及其之前的身体话语研究是对西方美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传统的解构与超越,那么后人类时代的身体美学研究则是对身心统一的技术化践行与反思。因此,从“身体美学”到“后身体美学”的转换,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变革,即由在二元论框架内展开的以思辨为主的知识言说方式,向科技与人文大融通的“反身性”言说方式的转变。这种身体美学研究范式的位移,更新并重塑着我们的知识地图,让我们对“自然人”与“技术人”的本质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也为当下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毛崇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61-66
舒斯特曼的美学强烈地表现出一种沟壑相通的“桥梁”意向。他认为,作为层级社会的“恶性分隔”都是可以消除的,如艺术与生活、审美与实践、高级艺术与通俗艺术、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解构主义与有机统一论等等。舒斯特曼的美学对于新世纪的意义,不仅使一度沉寂的杜威美学得以雄风重振,更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化消费社会的批判使得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可能在冷战后一个新的美学平台上重新对话:如艺术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以及相关的艺术“自律”等问题。同时,他也通过对通俗文化(拉普)审美合法性的辩护,批判少数上层精英以“高级艺术”及“为艺术而艺术”名义对艺术的垄断,坚持艺术的社会批判改造作用。然而,在他的这种桥梁作用中也带有后现代以反“二元对立”消解边界的偏颇。 相似文献
7.
8.
“身体一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维度,文章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互证自明地凸显了敌、我2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情怀所替代。 相似文献
9.
吴翔宇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116-120
"身体"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互证自明地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10.
论《红岩》的“身体”革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11.
吴翔宇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32-136
“身体”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互证自明地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12.
梁成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2):44-49
身体意识是身体美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实践性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基本特征。改善身体意识旨在通过提高身体体验、感知,增强自我使用、自我认识和自我批判的能力,更大程度地实现个人快乐、幸福的目的。当今文化现象中身体地位的凸显是身体意识研究的现实语境,改善身体意识能够充实艺术经验、增强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调整习惯的身体等途径可以实现身体意识的改善,但是也面临身体意识是否拥有反思性及其反思限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毛崇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2):34-39
舒斯特曼在生活与艺术、伦理与美学之间的桥梁意向集中表现于他以“伦理的审美生活”作为人和社会改造的终极目标——“把人做成一件艺术品”。这种“生活艺术”试图沟通善与美的理念,带有明显的消解差异之后现代性,关系到个人怎样实现自身价值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合乎人的美好生活——联系着的构想。这种文化选择通过审美活动与对生活的美学理想及日常的实践相连接,又通过政治道德理想与政治生活的实践相关联。同时,他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提议”本身就包含着“非学科化“之悖谬。在审美经验与性经验关系上,他的桥梁意向的强化更遇到不可克服的“非美学化”或美学“非科学化”之困窘。如果说他的哲学和关学的价值在于桥梁愿望和作用,他的失误也正在这里。在无差别的同一性下,桥梁变成了要拆除的东西,可以说“成也桥梁,败也桥梁”。 相似文献
14.
"身体"是研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异质自明地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15.
魏晋士人对身体美的追求,表现在崇尚美好姿容与裸体行为两个方面。这一方面是对自我生命的积极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上古“羊大为美”的传统,直接以生理快感作为评判美与丑的标准,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而言,魏晋士人的身体展现又是当时复杂动荡的社会时局的表征,作为一个隐喻,他们身体美追求的背后隐现着当时社会的种种情态与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方英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61-65
[摘要]高唐神女作为一个虚构的女性美形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战国后期人们对女性美的理想要求。高唐神女的身体美学意蕴的丰富性在于,她的出场既是男权意识驱使下的女性美想象,又与人类文化中的女性崇拜有关。前者生动地诠释了“女性美的男性制造”的美学内涵,后者则反映了女性独特的性别美学优势,对女性的颂扬实质上是透过她们的美丽向人世间最美好、最神圣的精神作由衷的礼赞。 相似文献
17.
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释"正名"实际上是将"正名"("纠正名义")错解为"以名正实","辨其受命之名"应该是对"正名"最为合理的解释。孔子的"正名"主张是针对卫国特定政治格局而提出的,意在强调卫君(辄)并未受灵公之命,"正名"语境中的孔子首先是以一个政论家的形象出现的,"正名"的逻辑学意义似乎应属后人的添加。孔子的"正名"能否成为一种"主义",进而成为"中国名学的始祖",这都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18.
陈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
孔子“正名”主要是指出语言运用不当造成的事实混乱,其含义相当粗略与模糊.《荀子·正名》看到了名实混乱的危害,提出了制名的方法和原则.相比孔子之法先王、复周礼,《荀子》是法后王、制新礼,已经开始寻找与当前政治上的强者合作来结束名实混乱的现状.同时《正名》关于道法、名礼的论述,上接黄老下启法术,具有关键性的承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世平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4):23-27
西方主体哲学自古希腊隐秘的开端到哲学的后现代时期贯穿了西方哲学的历史。其中,胡塞尔和尼采对主体哲学的发展有着独特和卓越的贡献:胡塞尔通过他的先验转向完成了从“意识主体”的向度构建主体哲学的最终可能性,实现了一个二千多年柏拉图主义的理想;而尼采则通过他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从“身体主体”的向度使“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时代)趋于完成。而这种完成,按照海德格尔的话说,是以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而达到的。在此基础上,现代哲学进展到后现代时期时,对主体是否退隐的争论愈演愈烈。但是,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收敛的主体”形式似乎已成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汪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对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整一"原则在结构上的体现、"和谐"原则在文本中的体现、"明晰"原则在主题上的体现三个方面,阐述了阿奎那美学思想在《死者》中的体现,为研究乔伊斯的作品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