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姑發(聑日)反”,我考之为諸樊,有文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六三年第三期,并附銘文摹本。在这三十六字中,有的字从拓片看象是剝蝕,有的似被銹掩,映摹之初,虽几經考虑写訂,仍不能无惑。第三句“才囗之”,推理为“在囗之歲”,  相似文献   

2.
“耰”是古汉语常用字,散见于古籍文献中,如《管子·小匡》:“深耕、均种、疾耰。”《论语·微子》:“耰而不辍。”《孟子·告子上》:“播种而耰之。”《汉书·吾丘寿王传》:“民以耰鉏箠梃相挞击。”这些“耰”字,不外乎两个含义:(一)摩田器也,用以击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 (二)覆种也,用耰平土、掩盖种子。 然而,对于“耰”字还有第三种解释,就是说它是锄头把。《史记·秦始皇本纪》:“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史记索隐引孟康注:“耰为鉏柄。”《汉书·陈胜项籍传》:叫巳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服虔注:“耰,鉏柄也。”吴楚材等《古文观止·过秦论》注:“耰、鉏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注:“耰,鉏柄”(修订本  相似文献   

3.
很多文章提到历史上的“兼并”,往往对它的原义不很清楚;有的文章还笼统地把“反兼并”说成法家思想,其实是错误的。 查“兼并”一词有三种不同意义,现在略加疏解。 其一,《墨子》说:“今天下之诸侯将,犹皆侵凌、攻伐、兼并。”(《天志》篇)这和《春秋左氏传》“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昭公八年),这句话中的“兼”字意思相同,即军事或政治的吞并。 其二,《汉书》引晁错《论贵粟疏》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  相似文献   

4.
梁山的原名叫“良山”。据寿张县志载:汉文帝的第二子封为梁孝王,曾经在此山北麓狩猎,因此改名为“梁山”。今梁山西麓有梁孝王墓遗址。梁山位于现在梁山县城附近,西南距菏泽一百公里。它由九个雄峙的山峰组成,东高西低,形势险要。“八百里水泊”的说法是夸大了的,但当年的梁山周围确是一片茫茫大水。据《宋史·河渠志》载:“熙宁十年(1077年)七月,河大决于澶渊曹村”,“灌郡县四十五”,“坏田三十万顷”。《宋史·  相似文献   

5.
“饼”字在《康熙字典》中有两种写法:食部八画中有“饼”字,下面有注音也有解释;六画中有“饼”字,下面只注明“《正字通》俗饼字”,是作俗字(异体字)处理的。一九六四年三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饣”部,将“饼”字简化为“饼”,取消了“饼”字。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印刷通用文字字形表》,也  相似文献   

6.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他在推行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为了在文化学术方面与变法运动相配合,树立革新派在文化学术上的统治地位,设置了“经义局”,以他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去训释《诗经》《尚书》《周礼》,号为《三经新义》;又撰写以说解文字为内容的《字说》廿四卷。这就是当时所谓“荆公新学”的基本内容。《字说》写作始于治平年间(1064—1067),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元丰五年(1082)进呈朝廷。《字说》问世之后,风行一时,曾作为教材颁于学官,有司用来科学取士。在《字说》的介绍、研究方面,当时“有唐博士耜、韩博士兼,皆作《字说解》数十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十卷,又有刘全美者作《字说偏旁音释》一卷,  相似文献   

7.
曾见《光明日报》载文说:毛泽东,字润之,这“两个名字”“象征着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的一面”。这一说法可推敲。一,此名字并非毛泽东自取,而他的父辈“请一位有学问的人”取的名。他大概不会想到要给新生儿的名字赋予“革命浪漫主义”吧?二,“泽东”,是据《韶山毛氏族谱》“字  相似文献   

8.
《周易音义》“窒,张栗反.徐得悉反,又得失反”三切同音,涉及“重音音切”与文字讹误的问题.《经典释文》为“窒”所出之音用字颇不一致,情况较为复杂,根据对“窒”字的全部注音的分析,考订出“得失反”当为“得迭反”之误.今本《经典释文》真正的重音是因后人添加音切造成的,故必两两成对,不存在三切相重的现象;凡有三音相同的重复音注,其中必有因文字讹误造成的“假性重音”.根据反切类型及层次,可以推定《经典释文》“窒”字音注的首音原貌大抵就是“徐得悉反”及“《说文》都节反”之类.  相似文献   

9.
学者所质疑汉文帝二年“除诽谤妖言诏”中的“妖言”二字为“误衍”的说法,实不可信。通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所载“毒言”的爰书,以及《论衡》对“妖”、“毒”关系的考察,知道秦汉人视“祝诅”为“妖言”,并可与汉文帝诏文中“祝诅上”相印证。藉此确认文帝诏文中的“妖言”二字绝非多余。  相似文献   

10.
林浩基在所著的《齐白石》一书中曾引了传主的三首诗 ,其中一首是 : 乌沙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 将汝忽然来打破 ,通身何处是心肝。书中说明 ,这“是十年前他所作的那幅不倒翁图上的三首题款”。 (见林浩基著《齐白石》 中国青年出版社 1 987年 9月北京第 1版  1 996年 2月北京第 4次印刷第 353页 )翻阅《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一书 ,正好有齐白石的《不倒翁》图 ,并有题款 ,一核对 ,诗的最后一句为 :“通身何处有心肝”。是“是” ,还是“有” ?我个人认为用“有”更好些。理由如下 :其一 ,与画的题款一致。其二 ,“心肝”毕竟只…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的“骑”字,有两读:其一为渠羁切,支韵群母,止摄开口三等字。今音qí,为动词。《说文》:“跨马也”。其二为奇寄切,寘韵群母,亦属止摄开口三等字。今音jì,作名词。本文试就此二“骑”作初步考查,并对《绛侯周勃世家》中“将以下骑送迎”一语提出个人的管见。“骑”作动词,《史记》凡32例。主要作“骑马”义,即《说文》所谓“跨马也”。例如: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句的“连三月”,已有三种解释:一、谓“乱后两逢三月”,见《杜诗镜诠》。二、指“正月二月三月”,见《杜甫诗选注》。三、谓“直到春深三月”,见《唐宋诗词探胜》。这三种解释的共同点,是把“三月”理解为“三月份”,似都不甚妥当。我以为此句中的“三”字和对句的“万”字,都是不定的数词,应作“三五个月”  相似文献   

13.
历代治《说文》者,对“六书”义例之一的“转注”的解释,最为分歧,例如: 宋人张有释之曰:“转注者,展转其声,注释他字之用也。”这是以“转语”释“转注”,姑谓之转注即“转语说”。清人戴震释之曰:“转注犹曰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又云:“老下  相似文献   

14.
信息產業作為我國高科技領域的支柱產業,對高科技園區的發展起着决定意義。在2002“數字浙江”論壇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杭州灣一帶已經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的中國又一重要IT產業基地。 據浙江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環杭州灣地區目前集聚了浙江省70%以上的電子企業,信息產品制造業規模占該省的80%以上,軟件產業規模占該省的90%以上,浙江省微電子和移動通信產  相似文献   

15.
“廿”字《新华字典》注音为nian,释义为二十。在“念”字条下的第三个义项是:“廿”的大写。(见1971年修订重排本315页)可见“廿”字也可以写作“念”字,这只不过是由于二字同音罢了。“廿”是个合音词,是由“二十”缩合而成的。这样说是无法从现代北京音的二十[(?)~(51)sl~(35)]来理解的。这个合音词不是现代形成的。“廿”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怎样形成的呢?“廿”字《切韵》时代已见,《广韵》收于入声二十六缉韵,人执切,日母。注云,说文云二十并也,今作廿,直以为二十字。中古拟  相似文献   

16.
论“叶韵”和“读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韵”和“读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以前没有专文讨论过。但是,有些专家在探究“读破”的起源时,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杨伯峻先生在《破音考略》(《国文月刊》七十四期,1948年)一文中曾怀疑“乐”字的“五教反”这一读破可能起于陆德明《经典释文》给《诗经·周南·关睢》“钟鼓乐之”句中的“乐”字所注的叶韵。洪心衡先生在《关于“读破”问题》(《中国语文》1965年第一期)一文中把杨先生的怀疑变成了肯定。他说《释文》“在‘钟鼓乐之’一例,既注‘音洛,又音岳’,又提出‘或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中用到数字时,有的是表示它的实际数值,但有的并不表示它的实际数值,而只是笼统地表示“很多”或“较少”的意思。这种用法我们称之为“虚数”。《木兰诗》“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中的“十”和“十二”,就是这样的虚数。这里说“十年”也罢,“十二年”也好,同样只是为了说明木兰从军时间长达十多年之久罢了。可是根据这首诗在形式上的要求,这两处都必须是五字句。如说“壮士十二年归”,岂不成了六字句?或说“同行十年”,便成四字句了。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雪》中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里的“千里”和“万里”也都是指“北国”说的。但是,并不是  相似文献   

18.
“行气玉铭”的形制为楞柱状,中空,顶端未透。此外又有玉佩、剑珌、玉刀珌、行气玉佩、刀珌等称法。原玉旧藏合肥李木公家,今归天津市文物管理处。 此玉的拓片原著录于端方的《陶斋古玉图》和黄璿的《古玉图录初集》(第四卷),之后又收入罗振玉所编的《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十卷)。在其目录中标为“剑珌四十字”。实际上有雕玉十二面,每面刻三字,全部铭文共四十五字,其中有九字重文(八处有重文符号,一处重文符号漏刻)。 一 关于此玉为何物,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黄璿将此铭文收录于《古玉图录初集》,可见黄璿认为这是块玉佩铭。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1972)一文中也名之为行气玉佩。罗振玉在《三代古金文存》第二十卷目录中题为“剑珌四十字”,实际上有五字重文为罗氏所疏漏,但郭沫若在《“行气铭”释文》末段的结论中说:“然行气之术铭于‘剑珌’,颇觉:不甚伦类。珌者,《说文》以为‘佩刀下饰’经余考证知即剑柄与剑身相接处(古人以为‘镡’,今人以为‘剑格’)之玉饰,无隙可容四十余字之长铭,是则原物是否为‘剑珌’实属疑问”。并曰:“今案刀鞘之上下  相似文献   

19.
简化汉字是文字的一项重要改革,对于广大人民学习文化、普及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简化汉字要符合文字的发展历史,要科学地改革,要有一条正确的轨道。 《新华字典》中的“華”字的简化字有两种写法。“华” “(亻匕十)”我认为简化成“华”比较科学。因为古“(亻匕)”字是写成(?),《说文·注》解释为:“教行也。” “匕”读(huà)“七”读qī,“華”字简化成“(亻匕十)”是取了“(亻匕)”的音,也就是说“(亻匕十)”的右上部首应该是“匕”(huà),不应该是“七”(qī),《新华字典》并存两种写法,我认为应该统一成一种写法,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20.
释“朔腮”     
明清小说中不少语词是极为费解的,有时遍检古今字韵书也不得其解,非为危言,姑看此例。《西游记》第五十八回有句云:“六耳猕猴模样与大圣无异……也是这等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獠牙向外生。”试问“朔腮”何解?我且抛一砖,或能引得玉来也未可知。 “朔腮”难解处就在一“朔”字,所以先来释“朔”。 朔,本为月相名。一般每月初一日名为朔。古人也把一个月的上旬,即从初一日到初十日这段时间称之为朔。《诗经·小雅·小明》:“二月初吉”毛传:“初吉,朔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