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关于“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关系,从社会属性看,其本质都是社会主义,表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从发展战略目标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奋斗目标,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都具有阶段性,但小康社会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从内容构建看,三者相互交织、互相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要保证,全面小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条件,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强国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3.
略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含义、它与制度文明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内在联系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在新世纪,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必须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不仅是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一条现实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作者通过政治学相关理论对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心等方面进行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联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发展和理论深化进行了阐述,指出初级社会主义社会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非初级阶段的差别,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一、政治文明是构成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构件;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五、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关键,对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业、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对科学技术认识、掌握、运用程度对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起着至关重的作用。全文基于对科学素养的理解,诠释农民科学素养的涵义,通过对当前农民科学素养现状分析,阐述了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性,提出若干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对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瑛 《理论界》2013,(2):84-86
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文明在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中居前提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前提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总体而论,存在“复归论”和“超越论”两种观点。就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超越或者复归来一概而论,既要看到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前后相继性,又要看到它们在具体内容上的历史继承性,更要看到两者所独具的个性。这样,才能全面看待历史问题,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新飞跃;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想。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辩证统一性。二者有内涵宽泛程度不一、哲学层次高低不同之异,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科学发展观更具有宏观性与统领性,因而彼此各有侧重,自成体系;二者有现实依据、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相通之同,因而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二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填补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空隙。和谐社会理论来源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凸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际操作意义,并且深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认识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解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包心鉴 《齐鲁学刊》2005,1(4):109-114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要求而作出的科学抉择。社会主义本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核是科学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当前社会公正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也对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一定风险,对党和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合法性造成了一定冲击。因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成功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族宗教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以爱国主义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仕奎  贺建云 《齐鲁学刊》2006,42(4):118-1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它坚持了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显与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重申了人的理性精神,整合了人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9.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当今中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提炼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原则、普遍有效性原则、通俗易懂性原则和现实针对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人本、民主、公正和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有价值导向、价值评价、价值激励、价值整合、价值支持等主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更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顺应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此同时,只有在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等,才能真正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