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John L.Austin,1911~1960)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把施为句分成三种: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我们从奥斯汀的学说中受到启发:禁忌语之所以成为人们的禁忌,除了"言有所指"之外,"言有所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们通过某种言语的使用而施行一种行为,这就是禁忌语"言有所为"的属性。  相似文献   

2.
一、话语和意图1.话语意义语言结构(语素、词、句子等)的意义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结构表达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语言意义,它来自语言本身的属性,是语义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种是通过使用的语言结构(句子、语段等)表达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话语意义,是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可以说,话语意义是语言使用上的意义,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在这里,意义不仅仅被看作语言的一个特征,而且被视为交际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用法。或者可称为语用意义。利奇(Leech)曾提出了四条标准,以判断对意义的讨…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化研究认为,日常话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骂语是日常话语中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属于非正常话语.骂语的含义不在于话语的语言意义,而在于它所表达的说话人愤懑的情绪.骂语的内容主要涉及信仰、伦理、道德、身份、欲望、素质等.骂语的表达方式分真实(直接的和间接的)和假骂两种.骂语的文化本质在于说话人缺失话语权,因此以骂语宣泄其愦懑情绪,是说话人对其社会身份、地位在话语范围内的硬性彰显,属于暴力性话语,处于话语与不和谐的身体冲突的边沿.假骂则是交际双方人际关系的调节.对待骂语的有效策略与对待正常话语应有不同,需要听话人在识别骂语"本质上是宣泄愤懑情绪"的基础上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概述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二分说,即"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的区分说,但是,由于他的"施事话语"概念本身的不严格以及他的兴趣的扩展,他后来感到很难坚持"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之间的严格区分,转而提出一个更为一般的理论即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并就奥斯汀先后提出的这两个理论的联系性和差异性,阐释了其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贾青  王媛 《理论界》2011,(6):82-84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就是做事",要从行动理论的角度研究日常语句。而以言行事行为虽只是言语行为的一个构成要件,但塞尔却认为以言行事行为应该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其在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对以言行事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区分了以言行事行为的几种不同类型,并在以言行事行为形式化表示的基础上指出了语力因素对以言行事行为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境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投射到人脑的认知结构体,话语理解的过程是说话人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之间实现的最佳关联,由于话语认知语境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交际双方可以通过词汇、语法、语篇等各种手段刻意显化符合认知语境的语义信息。本文拟从语境的认知研究出发,探讨认知语境和话语理解的关系及认知语境下几个不同层面的话语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概述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二分说,即“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的区分说,但是,由于他的“施事话语”概念本身的不严格以及他的兴趣的扩展,他后来感到很难坚持“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之间的严格区分,转而提出一个更为一般的理论即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并就奥斯汀先后提出的这两个理论的联系性和差异性.阐释了其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表征世界、实现交际最根本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形成话语,话语意义以说话人的意图为核心.话语具有行为性,话语行为具有目标性.人类运用其最根本的工具实现其意图、目标,由此产生话语的原动力.话语的表述效果称为"语力"(discower).语力与三项要素相关:语言能力、知识及表达途径.构成语力的这三项要素是相辅相成的:语言能力与知识的获取能力形成正相关的关系,而二者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话语平台的准入度.语力的强弱决定了个人话语权的多寡.一般说来,语力强则话语权大,反之亦然.由于语力中的语言能力和知识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因此语力的强弱因人而异.这也必然导致了人们在具体社会中享有的话语权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9.
在非母语者使用汉语进行论述性交际过程中,“因为”多出现在后一小句,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标示“表态—说明”关系的话语连接词.受目的语语言能力限制,非母语者为达到交际互动和语篇生成之目的,在交际中频繁使用“因为”,使得“因为”的某些功能发生变异.用于观点态度之后的“因为”,有一部分虚化为标界阐释单元和话题转换标记;还有个别在受阻话语后面出现的“因为”,虚化为界分重启标记,用来帮助说话人快速结束受阻局面,开启后续话语.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领域的批评话语分析深受语言学和哲学研究的启发.索绪尔揭示了语言意义之生成;福柯阐明话语以知识的形式建构权力;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使用,使用要遵循规则;奥斯汀从话语行为、施事行为和施效行为三个层面来看待话语的作用.受此影响,国际关系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关注外交话语的意义生成及其中蕴含的主观建构,所十循的社会规则以及对新规则、民众认知和权力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词汇学对每一个词都下了确切的定义,这就是词汇的概念意义。词汇的概念意义是词汇学静态考察词汇的产物。但是,在话语交流中,使用词汇学的概念意义常常是解释不通的。所以,又发展了应用语言学,在一定语境和特定的制约条件下动态地考察词义,使游移的或模糊的词义实现话语的明确表达功能。语特编码除受语法规则制约外,还要受到表达目的、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和交流双方配合的三重制约。按语法规则编成的句子能否成立,要受上述三个条件的检验。经受不住这三个条件的检验,即使合符语法规则,也不能实现言语交流功能。请看…  相似文献   

12.
对话理论是当前我国文艺学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只有通过中西文论的对话 ,我们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进行异质文论的对话首先应该掌握“话语独立”和“平等对话”两条基本原则。中西异质文论对话主要有以下四种具体途径与形态 ,即“不同话语与共同话题”、“不同话语与相同语境”、“话语互译中的对话”和“范畴交错与杂语共生”。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突显了语境的重要性,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根据该理论,从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性解释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性,也就是说话语的生成与理解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用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施语者与受语者之间在特定语用环境中展开沟通和交流的言语活动。包括施语者、受语者、文本、语境等诸多要素。话语内容由词或句(或者说名称)构成。话语始终出自具体的施语者,即具体的个人。施语者的内在思想付诸现实则必然离不开将内在抽象的语言思维外化为具体的话语形式。外化的话语形式在客观语用中所蕴含的施语者的话语含义必须具备的显性功能决定了语后行为的效度。语言效度离不开从哲学角度分析话语这一社会活动中的语言活动。话语具有连贯性,有意识的话语行为中语言的使用必然有着某种目的、意义和辩证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普通话语交际,文学话语交际在其语境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交际主体为标准,文学话语可以区分文学人物的虚构语境、叙事者一读者问语境、读者的现实世界语境和作者的信念语境.各个语境在文学话语的语用意义推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逻辑顺序.  相似文献   

16.
语用标记语进入语境是成为语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心理构建过程,以帮助受话人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寻求最佳关联,顺利实现交际。语用标记语是话语明示和会话含义的标记符,具有概念性和程序性的制约功能,有助于语篇连贯和组织,从而实现改善人际关系与交际策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意识形态自我意识把自己定位为某种认识性的知识和知识性的认识。但从语用学的视角考察,意识形态却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伴随强烈意志和浓厚情感的社会行动,其行为样式为以言行事。由此一切具有目的理性的意识形态都必须遵从推动话语"成事"的条件而进入交往世界,按照成就交往行动的普遍条件具体设计和选择符合当时历史语境的交往平台即语前仪式,然后主动利用话语接受的语用法则自觉控制话语过程,调节话语对象、话语情感和话语方式,在自然而然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最终达到把听众带入意识形态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浅谈语境的特征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本文结合国内外知名学者关于语用学中语境的论述,分析了语境特征,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何兆熊先生提出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这一语境概念。语境的价值主要在于会话含义中,一个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能体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9.
话语标记语"excuse me"在口语中被频繁地使用,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总结出的会话结构规律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中充当的不同成分,说明其六种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其创立者奥斯汀和塞尔那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任务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日常语言"的使用情况,研究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句子意义与语境的关系。塞尔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开创了对"虚构"的哲学研究方式;经过与解构主义的论争,言语行为理论被改造为一种多元主义的阐释方法;而后现代思想家们则通过挪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和概念,找到了突破语言结构、对社会文化生活中种种权力话语机制展开批判的手段。言语行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史正是其创始人最初的意图被渐渐遗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