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謇以舍身喂虎的勇气和实干兴邦的志气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是儒家文化熏陶,民族资本发展,时代危机敦促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张謇以棉铁主义为思想核心,兴办垦牧公司,践行农工商一体化思想。也许从大生集团所有权的易主来说并不完美,但从大生企业的发展和影响来看却非常成功,他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热心慈善公益,既促进了实业的广泛发展,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实业救国的结局,大生集团的易主,折射出企业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謇经济思想与实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兴办实业的过程中,张謇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主要是以实业救国为号召,棉铁主义为核心,振兴农务为基础,并以开放主义和发展教育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强调经济立法。  相似文献   

3.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走过了一条蹒跚、曲折的发展道路,他提出的“实业救国”思想,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试图从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原因,企业活动的历史及作用,探索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进步性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张謇和孙中山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共同思考,使他们走上了实业救国的共同道路。两人在对待农工商的地位以及利用外资方面思想趋于一致;但在农业发展的途径、工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和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认识上又各显特色。两人具有的爱国情感、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同,以及教育经历、对发展经济着眼点的认识和政治地位不同是其实业救国思想存有同异的深刻原因。两人的实业救国思想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完全付诸实践,但它们不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程绍珍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著名的实业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大声疾呼:“忧国者以为救国之策,莫急于教育”。并且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为开创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教育救国...  相似文献   

6.
一、张謇和陶行知生平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他大力办实业,兴教育,对中国工业、农业、教育近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毛泽东说中国近代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其实,张謇办实业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以“实业养教育,以教育促实业”以及“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张謇在事业上的成就是以爱国主义为其动力的。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首先表现为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之情进一步转化为救国救民之行;其次表现为自强不息,终于走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第三表现为开拓创新精神,开创了状元办厂的先例,影响了一代士大夫群体;第四表现为务实求实精神,重视实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使其信念变成了现实。由此,张謇同当时的先进人物一样,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杨杏佛是近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中间"知识精英。受时代精神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激荡,其救国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杨杏佛救国思想主要具有稳定性、体系性与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謇从一名晚清状元转变为一名倡导地方实业建设的商业家,他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巨大的转折。张謇在他实业思想的指导下,一生建树很多,包括实业建设、交通水利、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等。他在地方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南通及周边区域早期的城市现代化,当今南通及周边区域的发展成就与之密不可分。可以说张謇是中国早期城市现代化实践的伟大开拓者,他所进行的创新与开拓,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当今的中国城市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救国"者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措施,是挽回利权的关键,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手段;"实业救国"者以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夺回利权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从而也是拯救中国的不二方式。"教育救国"者以无论何项事业都需要科学、都需要教育为立足点,考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实业救国"者以实业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科技以及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发展程度为认识结果。"教育救国"者指出,教育可以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救国"者认识到发展实业必须依靠教育。由此,"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开始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教育发展,而且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加入WTO是中国社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进程 ,教育则是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软设施”。文章着重分析了教育是WTO下的“服务贸易” ,中国教育产业发展的观念与体制障碍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认为 ,实业是富强之本 ,一个国家只有在先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后 ,才可能强盛 ;而实业教育是根本的根本 ,一个国家只有在培养出大量自己的实业科技人才之后 ,才能不依赖于外国 ,走上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因此 ,大力兴办近代实业和实业教育 ,应是晚清“自强求富”的根本大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张之洞领导了中国近代许多重要的军事、民用工业建设 ,创办了大量的实业学堂 ,确立了实业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地位 ,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100多年的不断探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教育救国"观念的提出,在洋务教育和新政教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二是在吸收外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出"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追求教育的本土化,走中国自己的教育道路;三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革命"的政治运动化,既有成功和发展,更有曲折和教训;四是教育的拨乱反正,贯彻"科教兴国"的教育思路,改革不断深入,使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广告经过长期实践应用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我国近年来广告教育的兴起,已培养了一大批广告专业人才,提升了中国广告业的整体水平,广告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广告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发挥作用,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教学中要打破常规,创新思路,逐步改革以整合目前的教学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5.
民国高僧太虚佛学思想深刻,其佛学教育活动蔚为大观;而"教育"本身即是作为宗教形态"佛教"的题中之意。因此,太虚佛学思想中也蕴含着辩证而极富时代价值的教育观。太虚的佛学教育观具有强烈的应世色彩,这是其所处的变革语境决定的。太虚佛学教育观以"适化时机"为基本理念,从中开出了"应导相恰"的教育原则,这典型地表现在太虚对"理性"与"事相"的论述上。此外,太虚化用"体用合一"为教育方法,具有严整的三层次论断。整套太虚佛学教育观都是以当世实践为基本目的的,这对当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僧伽教育的建设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实践 ,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和人格诸方面。政治上 ,他力促国家统一但走了一些弯路 ,由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 ,是一个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经济上 ,他注重发展和保护民族工商业 ,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对农村经济也给予特别关注 ,并系统提出了开发建设西北的思想 ;教育上 ,他出资办小学、中学和大学 ,提出了“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 ;人格上 ,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淡于荣利 ,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 ;不仅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 ,而且落实在爱国救国的具体行动上 ;不仅要求别人 ,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无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 ,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的教育变革留下了辉煌的成绩,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从政治育人到知识育人,再到文化育人,新中国的教育变革历程波澜壮阔.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总结新中国教育变革经验,从文化育人方向对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爆炸的历史条件下,在个体的基本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的社会形势下,只有文化育人,才能引领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担负起科教兴国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8.
试论发展教育产业是一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人类教育史 ,教育在社会经济过程中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其第四阶段即是自 2 0世纪末叶随着知识经济而初见端倪的。从此 ,教育在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开始越来越显现出显著的生产性。教育实际上已经既是事业 ,又是产业 ;既是文化 ,又是经济 ;既依然具有上层建筑属性 ,又越来越成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2 0 0百多年前由德国开创的现代教育制度正在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传统教育经济学仅仅停留在“外部论”的水平上 ,因为在其教科书中基本上只把教育当作一个其中没有“经济结构的几何点”。世界各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真正问题 ,并不在于公私之辩 ,而是垄断还是竞争之争 ,且还是与国家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的重建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和教育先行,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这一思想不仅深刻揭示了科技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和支柱性地位,也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作用的新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分别解答中国共产党“如何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和“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两大问题,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经济理论分为4个阶段:(1)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以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通过土地革命等,使人民得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解放;(2)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以计划经济理论为依据,大力发展工业化,加快步伐恢复经济、维护国防安全,通过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保障人民安全,并逐步改善人民生活;(3)1978~201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全新概念,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等,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飞速发展,逐步摆脱短缺经济的状态,使人民收入大幅提高;(4)2012年至今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目标、方式的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改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看作统一的整体,致力于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经济理论以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为基本原则,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原则,带领全体人民共建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