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乐药疗与五音配五行五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乐、药、疗三字同源,反映在远古先民对音乐、药物、治疗三者联系的认识。上古人们对音乐与情志及脏气之间的互动关系已有深刻的体验,概括为五音五行五脏是论。古人的重要建树是:揭示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体质的关系;建立音、‘计三者互相推求的闻诊方法;倡导以音乐调治身心。音乐长期被作为儒家教化工具而淡化了医学效用,发掘研究和发展这一传统疗法,有助于构建中医身心治疗学。  相似文献   

2.
五行—五脏的配属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与五脏的配属经过了一个从哲学到医学的转变过程。就哲学而言,则经过了从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演变:木、火、土、金、水五行,古文经学分别配以脾。肺、心、肝、肾,今文经学分别配以肝、心、脾、肺、肾。就医学而言,又经过了从《内经》前医学到《内经》医学的演变。汉初马王堆医学帛书已有了五行痕迹,汉文帝时名医淳于意已开始运用五行分析病证,有了五行一五脏配属的苗头,但均还没有五行与五脏的系统配属。《黄帝内经》系统地记载了医学五行一五脏学说,其配法与个文经学配法相同,体现了五时一五脏观念。  相似文献   

3.
五行学说在进入理论深化的过程中 ,表现了广泛的渗透性。五行学说在向医学渗透的过程中 ,曾出现过不同的五行配五脏的关系模式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对各种模式反复进行验证 ,才找出应用于医疗实践行之有效的五行五脏的配属模式 ,并反过来对东汉经学中的五脏五行配伍模式的定型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脏”的文化蕴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一词有着独特、深刻的中国文化底蕴 ,“脏”字曾经过一系列演变 ,其原型是先秦帝王贮存宝物的仓库———“臧” ,这种仓库的特征是珍藏珍贵之物 ,基本上只进不出。古贤取类比象 ,借用这种“臧”的特征来比拟人体五脏“藏精气而不泻”的特征 ,而这点在理论及临床应用上都很重要。五脏之“五”数的来历同五行相关 ,也有着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观察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积极影响。选择符合抑郁情绪诊断标准的在校大学生50例为实验组,对其进行中医五行音乐干预;选取符合抑郁情绪诊断标准大学生32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施乐时间每周2次,每次30min,时间6周。观测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6周后SDS、SCL-90抑郁因子得分低于6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6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五行音乐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改善有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由于四声所依方言不同其说有异,五音所依调式不同其说也有异,关于四声与五音之间的关系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在聘请播音主持专业人士读念汉语,使用现代乐器与录音设备并进行录音与测音进行实验的基础上,研究声调的调高、走向、行程及音乐术语的引入。结果表明:古人研究四声与五音关系是指四声末端音高用乐音表示的;汉语中所存在的调高、走向、行程与音乐中的调高及旋律走向存在相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五行观在中国古代是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立场,既是中国人把握世界的模式,自我理解的模式,也是人行正当性、合理性的理由。从上古至西汉,五行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周期。这个周期,从中国古代社会^伦秩宁建构实践及思想反思的过程角度看,为先秦子学前的制度建设实践一先泰子学的人文反思——秦汉的“社会规范的人为思辨的策略安排”的三纲五常观三个阶段;从五行观理论性质的演进看,为宇宙论的五行观——人学反思的五行观——宇宙论基础上的社会政治论五行观。五行观发展的历史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当下的新伦理道德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9.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0.
五行山墙的说法在许多建筑类的著作中频繁出现,一些知名的专家与学者还给五行山墙赋予了一套理论,这样的提法与相关的理论迅速地蔓延开来。五行学说真的和民居山墙有必然的联系么?通过仔细的考证与考察,从地域、形式、功能、外来文化、宗教信仰五个方面进行质疑,从而得出:五行与民居的山墙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由人的误解、改串而形成,它们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词汇教学是医古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词汇解释的准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整个句子乃至篇章文意的理解。故而在词汇义项的选择上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文法,做到文理兼通。段逸山教授所主编的七版《医古文》教材较之前版,已经有了长足的改进,但其字词在注释方面仍有可供商榷之处,故引古人例证,作一家之言,以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12.
从大五行与小五行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内经》及其它相关文献的剖析,揭示了五行一体,大小互藏之道,丰富了中医学的五行说和整体观念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古从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五行”和“阴阳”思想 ,随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而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对职官制度和官员的舆服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 ,官员服色制度自秦汉到隋唐发展成型 ,成为规定政治秩序和官吏身份的象征 ,并对从氏族垄断政治向中央集权体制转变中的日本造成深刻影响 ,衍生出日本特色的官员冠服制度  相似文献   

14.
"五行"是一年中阴阳二气消长的五个时段(五节),是古代司历的必备要素."三正"是以天、地、人为参照物而确定年首的司历方法.司历者必须同时掌握三正五行的理论,才能制定出符合人事活动规律的历书来.《甘誓》源于夏史官所记,非伪.改正朔服色与篡改历史无关.刘歆等伪造古史的可能性可排除.  相似文献   

15.
古而有之的五行观念导致了以相胜为特征的五德终始说的产生,战国时代的齐人驺衍,是此种理论的集大成者。自战国至西汉前期,五德终始说一直是论证王朝正僭的主要理论工具。驺衍利用此理论,构建了一个从土德黄帝开始至火德周朝结束的,尚未完成一轮五行循环的帝德谱。意欲证明本朝统治天下合乎天道的秦始皇接受了驺衍的理论,他以本朝为水德,从而使驺衍版帝德谱完成了一轮五行循环。西汉前期的统治者也接纳了五德终始说,但德制前后有别。由高祖提出的汉为水德说获得了硕学张苍的论证,汉高祖—张苍版帝德谱意味着秦朝不在正统中。在文帝时代就已酝酿的德制变革,至武帝太初改制才获得了实现。武帝版帝德谱以汉为土德,恢复了秦朝的正统地位。这个帝德谱成为五行相胜框架下的最终定本,直到西汉末年新五德终始说产生后,才为新形式的帝德谱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音乐的表达要素与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而中国古代音乐更有其自身的特色,中国人对音乐有自己的认识。中华民族从音乐中获得了无穷的智慧,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感受到了音乐重要的教育作用和启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的人们都认为“中国是礼义之邦”,其实中国也是礼乐之邦。因为中国古人非常注重以礼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的同时。也很注重以乐陶冶人们的性情,引导人们去恶从善,所以中国古代音乐在教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