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焦点,而德国则是牵动欧洲的重要的神经中枢。谁控制了德国,谁就能在欧洲战略上处于优势。二战结束前后,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与苏联也毫不例外地在德国问题上展开激烈的争夺。虽然它们曾一度打算合作处置德国问题。然而,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它们之间的战时盟友关系逐渐破裂,从而在德国问题上无法协调一致n冷战的爆发使美英法西方三国和苏联在德国问题上分庭抗礼,各不相让,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美苏英三大国在二战期间,为共同击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而结成同盟。虽然它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危机导致战后东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加快了德国的分裂和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对作为事件主要当事国的美国来说,危机的进程和结局对其1948年的总统选举和国会立法、冷战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大西洋联盟政策以及对德政策等内政外交的诸多方面,均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德国文化和德国哲学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文化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一般都具有一种深刻的双重性,一种内在的矛盾和分裂。人们往往把这种双重性归于近代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实际上,这些解释仅仅是一个方面。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德国哲学的双重性深深植根于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因此追溯一下德国文化的演变,把德国哲学放在更广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也许可以看到一些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德国统一和俾斯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完成的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在德国历史上和世界近代史上都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结束了德国三百多年的分裂状态,完成了国家的统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由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向现代哲学、美学的转型,使得德国文学思想迅速在迟到的德国民族这里走向现代,具有了审美现代性。德国文学思想的审美现代性的特点在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意识性、象征符号性、非理性化。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候,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几个主要文学流派:哲学上的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分别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共同揭开了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序幕,鲜明地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在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研究中,人们十分重视铁路运输业的先导地位,重工业的基础作用,以及电气、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的支柱地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人们也普遍忽视了商业资本在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促进民族统一、维护民族利益和服务于工农业飞速发展的特殊意义。由于德国政治分裂、封建势力强顽以及经  相似文献   

7.
德国统一与欧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统一与欧洲何敏德国迅速实现统一是1990年欧洲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事件。战后40多年来,德国的分裂一直被认为是维护欧洲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前提,至于统一,则被看作是遥远未来的事,只能留待历史去解决。然而,从1989年11月9日拆除柏林墙,到1990年...  相似文献   

8.
李莹  王为群 《兰州学刊》2000,(2):58-59,,57,
德国文学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了。在这1200年的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使德国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而熠熠生辉,应该说是德国18世纪上半叶的启蒙文学及之后的狂飙突进运动和德国古典文学。这是德国民族文学的灿烂时期,也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而开辟这一民族文学全新时代则是德国的理论家、戏剧家、美学家兼诗人的莱辛。从12、13世纪,德国就开始了长期严重的封建政治分裂,特别是在经历了1618年至1648年的大规模的30年战争,全国被分裂成三百多个独立的诸侯国,它们各自为政,相互倾轧,封建农奴制度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极大的…  相似文献   

9.
19世纪 70年代 ,普鲁士之所以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分裂达数个世纪之久的德国 ,关键在于它在 19世纪上半期已具备了统一德国的经济实力。这种经济实力表现为 :它通过建立自己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确立起了在德意志的经济领导地位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它到19世纪 6 0年代已发展成为当时德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邦国  相似文献   

10.
苏共走向分裂垮台的关键是党内部出了问题,不同派别的存在及发展导致了党的团结和统一遭到严重破坏.通过对苏共由分派最终走向分裂垮台的历史进行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教训:党内一旦分派,必然会产生派别斗争,结果很容易导致政党分裂;党内分派与多党制紧密联系,党内分裂直接导致多党制格局的形成;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发展党内民主并不是抛弃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但发展党内民主必须防止极端民主化.  相似文献   

11.
工业政策是德国法西斯政权整个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粹党的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工业独立、卡特尔化、国有化和总体战争经济体制等几个重要方面。德国纳粹的工业政策,是服从于纳粹法西斯发动对外战争与称霸世界的政治意图,反映了纳粹法西斯专政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1948年 ,美国为适应冷战的需要而转变对日占领政策后 ,将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作为复兴日本经济的一个关键措施。为此 ,在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任总统期间 ,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日本入关。一方面 ,美国在国际上竭力与以英国为首的反对日本入关势力作斗争 ;另一方面 ,在国内千方百计克服国会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给政府造成的困难。虽然日本最终入关 ,但美国的政策并未完全获得成功 ,日本入关也给美国和美日经济关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都存在语言沟通的难题.但是,英方由于聘用马儒翰等人担任翻译,有效解决了政治沟通和情报收集等问题.他们充分借助马儒翰等人的中文知识,作出了合理的战略决策和军事安排.而反观中方,林则徐之后的几个主帅,出于怀疑汉人、明哲保身等心理,竟将为数不多的几个译员拒之门外,倚赖英方的马儒翰"居中翻译".在缺乏翻译的情况下,清军前线主帅根本无法摸清敌人的真实动向,更无法核对所签条约文本的准确性.结果,清政府不但丧失了战争主动权,也丧失了谈判主动权,造成了很多原本可避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救亡艺术家由沦陷区撤到西南大后方,使桂林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出现了文人荟萃、艺术繁荣、作品丰硕、出版兴盛、艺术活动频繁的繁盛景观。桂林抗战文艺的繁盛,促成了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内战史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往往把北方的海上封锁政策并入北方初期的战略来研究,从而忽略了这一战略的军事意义。如果从总体战的视角入手,把海上封锁战略纳入北方总体消耗战略来研究,则可看出北方加强海上封锁战略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切实把社会各阶层青年纳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战时轨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展开了全面的青年动员工作。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成立青年动员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发展和巩固根据地;在国统区,发动了广大青年推动和支持国民政府坚决抗战,争取民主,促进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在日占区,秘密发展抗日青年组织,动员青年与日本法西斯和汪伪政权展开英勇机智地斗争,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陶亮  李敏 《学术探索》2010,(4):126-133
印度独立后,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确保印国家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对外目标,不结盟成为印度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利用自己的中立地位,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斡旋,力求防止战争升级和扩大,为朝鲜战争停战作出了有益的作用。印度在战争中的表现扩大了印度在亚非国家的影响,使不结盟成为亚非国家的共识,对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限于自身实力,印度在某些问题上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并未做到完全的"中立"。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新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外交家们巧妙地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和英国的矛盾,大胆地展开外交活动,为大陆军争取到了大量的物质和军事援助,为独立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结束至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期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粗分为两个阶段:前者中国学校体育价值观主要强调体育应满足"强国保种"需要,时代内涵是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后者中国学校体育价值观主要强调体育应满足"儿童"需要,时代内涵是国家亡国灭种的威胁基本解除,亲美效美情绪萌生并茁壮成长。新中国成立至今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粗分为两个阶段。前者中国学校体育价值观主要强调体育应满足"建设祖国,保卫祖国"需要,时代内涵是国家一穷二白且时时面临外来威胁;后者中国学校体育价值观渐趋多元,这是改革开放背景下整个社会价值多元现象在中国学校体育价值观问题上的投射。  相似文献   

20.
抗战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现阶段有关抗战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文化本体、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区域战时文化、战时社会思潮与学术、战时文艺、战时教育与文化名人、抗战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等多个方面。回顾这些成果,有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推动抗战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