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预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认识,它是认识主体对社会客体的一种创造性反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提到,“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①认识能力首先是一种反映能力,但它更深层次的机制是创造。认识的创造本质是人的意识根据主体的需求,综合来自客观现实的内容,描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结果和前景的能力。社会预见突出地表现出认识的创造本质,它研究社会客体的现在状态,充分发挥思维超越事物进程的能力和预示未来的能力,获取对社会客体未来状态的认识。创造力的本质是基于客体属性的揭示和主体需要的满足两者的交互作用。这就为我们从事实确认和价值评价角度探讨社会预见及其认识论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识是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认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社会、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类社会实践及其产物的认识。人的实践,是改造客体,使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必须认识客体的自在价值、使自在价值变为自为价值,然后才可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所以,社会认识,就是对人的认识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一切价值活动的认识,价值贯穿于主体的全部生活中,也贯穿于作为客体的人和社会的全部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在认识中有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之分。 科学认识,是主体以反映客体本身为目标,从客体本身反映客体,这种认识要求正确地把握客体及规律,要努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不要附加任何外来成份。科学认识的结果有正确的和错误之分。不管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都没有阶级性。 价值认识是主体把自身需要作为标准,是从主体需要,来认识客体,来根据科学认识揭示的客体属性及规律对其作出价值评价。它是以主体需要为出发点的,依赖于主观因素。在阶级社会中,同一客体对利益根本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价值。因此价值认识完全以阶级利益和意志为转移,为特定阶  相似文献   

4.
在本体论领域,客观性指物质性和人类物质实践活动性;在认识论领域,客观性指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一致性和认识客体对于认识主体的外在性、独立性。讨论真理是揭示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价值认识是价值主体关于价值事实的认识,具备“合理性”的价值认识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真理是反映价值客体(事实)本质和规律的(价值)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的价值论     
价值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关系,或者说,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有用性、意义.在人的价值中,客体和主体都是人,所以涉及的是作为客体的人的属性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有用性或意义.价值是关系范畴.关系的一方不是客体的全部,只是和主体需要相关的那些属性.这有关属性在发挥其相应功能时与主体需要形成满足与否的关系.所以,讨论人的本质,要以对人的属性的科学认识为前提,要在对人的本质即本质属性的全面的理解中来把握作为客体的人的属性.就关系的另一方面——主体需要而言,也只有在搞清楚人的本  相似文献   

6.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理论回到实践必须有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决策认识。 我们知道,人不仅要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即进行事实认识;评价客体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即进行价值认识,而且还要改造客体,占有客体。主体改造客体,改造世界,是人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是人作为主体的一个根本标志。主体占有客体,把客体变成自己物质的或精神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主体占有客体是主体活动的结果,是物化了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主体改造客体,主体占有客体,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关系。但是,事实认识面对客体本身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对现有的客体现象、本质和规律作出说明,它告诉人们客本质和规律是什么。价值认识面对客体存在和发展规律这个价值物,对这个价值物的价值作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复合矛盾运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即是这种复合矛盾运动的统一的发展。本文仅对此人类认识的诸矛盾运动作一初步探讨。一、主体与客体的基本矛盾运动。这是人类认识的本质上最基础的基本矛盾运动。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最基本的一对矛盾范畴,是整个认识及其运动的本质和根本点。如果没有这对矛盾及其矛盾运动,也就没有认识和认识论可言。主体是指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及人的思想;客体是指人的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自然是客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8页)。但这并不是说,任何自然都是现实的客体。所谓客体,它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是与主体相对而言的。在人类尚未出现以前,自然界虽然存在,但只是作为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存在,而不是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客体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以后,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认识和变革自然,于是才形成所谓主体与客体的范畴。因此,自然界是否能成为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否能进入人的认  相似文献   

9.
<正> 如何看待价值与代价的关系,代价是否可以避免等重要理论认识问题都同人类实践的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从人类实践的双重效应性谈起,说明价值与代价的关系,并做相应的对策研究。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它的本质特征是其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活动所体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在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不断地凭借信息反馈并以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价值尺度去评估和判断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价值与代价问题的提出,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论反映。在这里,所谓价值,是指那些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实践结果。这种结果对于人类实践的目的性来说,是实践的正面效应。所谓代价,是指那些为创造价值而导致的必要的或不必要的、合目的性的或非目的性的付出与牺牲。这种付出与牺牲表征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则是在人类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二者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在概念中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放在首位,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基础。实践的主体是人,承认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对于人的认识不能仅从客体方面来理解,更主要的是,应当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从认识史上看,即离不开人的自我意识,人必须把自我与他物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是意识者,人从自身那里把自然界划分开来,才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认识不仅指向外部世界,而且指向人类自身。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社会性是人的能动的本质属性,假如没有人的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规定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要做到实践过程的主客体的统一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人生学论纲     
<正> 一、人生学的兴起 (一)历史已经步入主体论时代人刚刚从动物界提升出来,面对崭新的大千世界,就开始思考着世界是什么?自身是什么?自身与这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人类认识的侧重点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即由古代的本体论(即世界是什么?直观加思辩。)转向近代的认识论(即认识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实证加分析。)进而转向现代的主体论(即主体是什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什么?系统控制加动态综合。)这,便是人类的认识史。现实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体是指实践者、认识者,即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效应,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发展完善,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促进事物发展,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一个由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的深化过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价值本质认识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用历史眼光来考祭人类的认识发展史,考察各个时代人类认识运动中认识重心的不同特点,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本质,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以客体为重心的“白板说”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现实的认识过程的确立,必须具备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社会实践活动等基本要素。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必须是具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引用“建构”一词同皮亚杰的原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有其确切含义.所谓科学认识的建构是指科学认识主体(科学劳动者)在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或运用各种科学认识工具和手段对科学认识客体进行作用,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诸信息要素或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加工和处理,或构造新质信息并使之概念化、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操作.建构是科学认识的动态机制,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认识对象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建构正是根本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体现,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价值本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范畴是价值哲学的逻辑起点和基石.要深入研究价值哲学理论,必须深入研究价值的本质问题.价值是关系范畴,必须坚持全面、彻底的关系思维,反对唯客体论和唯主体论.价值也是功能范畴,价值的基础是实践,从根本上说,价值在于促进事物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从对事物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效应出发,才能科学地把握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价值学界多年来一直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价值"等同于"价值一般"。曾有学者质疑:人吃饭与牛吃草,都满足生存需要,为什么只有前者为"价值关系"?本文从回答这个问题入手,阐述了"价值"的合法性与价值论的科学性问题。尽管从价值中心主义出发,人类拥有命名"价值"的"特权",但人毕竟不是只消极地满足本能需要,而是能超越本能、创造属人的世界;相对而言,人的类本质对人类生存更有意义。这样,当客体效用功能因满足主体需要、获得"效用价值"的同时,客体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或"本质觉悟",便也被人类所肯定,获得了"类本价值"属性。科学的"价值一般"定义,理应把握价值为人、立人的二重性本质。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从生成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论角度来看,历史价值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价值活动包括历史价值认识活动、历史价值创造活动和历史价值实现活动三种类型。历史价值活动都是遵循一定规律来进行的。历史评价是主体根据人的需要对历史客体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做出价值判断,即主体关于历史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做的判断。历史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 整体性原则,是现代科学认识必须遵循的极为重要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明确提出,是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人类认识的客体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客体的范围上,人们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仅仅认识那些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有直接关系的对象,而且逐渐扩展到认识那些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关系比较间接的对象。仅仅就认识的自然客体来说,它的范围无论是向内(微观)还是向外(宇观)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向内,已达到了10~(-13)厘米(10万亿分之一厘米)之微,向外,已达到了200亿光年之遥(1光年将近10万亿公里),在空间尺度上相差四十多个数量。这种变化表现在客体的性质上,一般说来,现在的比过去的复杂,有机的比无机的复杂,人改造过的比没改造的复杂,社会的思维的比自然的复杂。高级形态的事物由低级形态的事物发展而来,它包含低级形态事物的性质,但又不归结为低级形态的事物,而是比它更加复杂。 尽管认识客体的范围如此广大,性质如此复杂,但现代科学所达到的成果表明,它们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整体。从客体的组成和性质上看,人类居住的地球和其  相似文献   

20.
一、人的主体性及其类型主体是个哲学概念,相对于客体而言。主体就是指有意识地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进行两种活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亦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世界又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无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