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需要满足规律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联合国环发大会颁布《2 1世纪议程》以来 ,学术界把人类可持续发展界定为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并将人的生态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视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元动力。然而 ,究竟何谓生态需要以及如何满足生态需要 ,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本文提出生态需要满足规律并探讨其相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农民工社会保障需要与社会保障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临着各种挑战,他们大多从事高危行业,因而他们更需要社会保障。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不足加剧了劳资冲突,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应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妥善管理农民工社会保障,农民工自身应该通过工会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企业也要公平对待农民工。  相似文献   

3.
面向生态危机的生态需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危机背景下,生态需要不仅仅是人类对于生态所提供各种需要的集合,同时也是维系良好生态系统所必备的各种要素的需要.除了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外,也要满足生态系统自身的需要,它们具有内在统一性.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服务是有限的,盲目的开发、利用和改造,都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主观与客观、基本需要与高层级需要、个体与社会需要对理解需要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词语联想方法和文本分析,发现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共词矩阵分为四个子群:美好生活描述、个人物质需要、家庭与人际关系需要和国家与社会环境需要.分析民众美好生活需要内容和结构发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存在个体和社会两种路径:一条路径是从个体基本需要上升到个体高层级需要的个体路径,另一条是从个体基本需要上升到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人的需要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合理需要具有相对性,是社会的、历史的,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是有利于人的生成和发展的,是合乎规律的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内在统一。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更加丰富和全面的需要,它遵循合理需要的尺度,是人的合理需要在新时代的具体内涵。在此意义上的需要,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内生动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要竭力去满足的人的合理需要。  相似文献   

6.
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农民工的组织化,反过来,农民工的组织化对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也有积极意义。但是,在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农民工的组织化面临着政策缺失、组织化程度低和政府认同度低等问题。笔者在分析农民工组织建设可行性的基础上,认为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农民工组织建设的完善路径包括健全农民工组织立法机制、培育政府支持农民工的体系和完善农民工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已经变得日益迫切,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真正使具有话语创新意义的中国梦走向世界、走向社会,首先需要走向学理,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通过对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的辩证把握,能夯实中国梦的学理基础,从而促进中国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抓住“人”这一因素。“人”是图书馆管理中的核心因素。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关键是在“人”身上下工夫。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五种基本需要,就是为更好地激发馆员工作的动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以此来激励图书馆馆员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图书馆管理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社会批判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有重要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剖析马尔库塞对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区分及其对虚假需要的危害与克服的论述,从新的角度阐述并评价其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0.
人的需要与激励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如何根据人的需要进行有效的激励管理。指出管理过程应当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导向 ,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提高效率、效益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杨广宁 《理论界》2006,(11):212-213
企业管理工作中如何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是个核心问题,这也是得到普遍公认的现代管理理论核心观点。怎样调动广大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实现本单位的工作目标提供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除了必须具备的政策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之外,还必须注意到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人的心理因素问题。即一个人的动机、欲望、需要、态度、情绪与情感等问题。本文就影响员工行为产生的动机、需要予以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追问了中西方关于“管理”和“需要”的概念,认为理论界对“管理”的理解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没有把管理与人的需要联系起来,二是把管理看成组织行为或对他人及事物的管理,忽略了人的自我管理。由此,本文提出,管理源于人的生活需要;管理支撑人的生活需要。管理不仅仅是组织对他人的管理行为,而是每个个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起源于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解释各种社会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城市只接纳了这一群体的工作,却排斥在了住房体制之外。包括为实现居者有其屋理想的廉租房的建设,因为城市户口的限制,把这一群体也排除在外,以至于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孤岛化和边缘化。  相似文献   

14.
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是中央针对我国企事业单位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作出的重要决定,是维护农民工群体权益、反对身份歧视的关键一招。农民工之所以"同工不同酬",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下的身份管理制度和用工"双轨制"、劳资关系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双扭曲"、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都是重要原因。只有通过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步伐,消除用工双轨制和身份差别,构建科学的岗位、薪酬和绩效体系,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三方结合的同工同酬运行机制,健全法制和加强农民工组织建设等多措施并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从而真正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共享社会公平正义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王一 《南方论刊》2011,(8):16-17
本文在文献考察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应该用平等的政策处理农民工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用统一的政策处理农民工的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用发展的政策处理农民工生存的城乡地域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工资问题关系整个城镇化进程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运用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分析中国农民工工资现状,探析农民工工资较低的原因,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措施,切实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博弈论的农民工文化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曦等 《湖南社会科学》2014,(2):124-127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在社会中占主导,他们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属感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人生价值延伸。因此,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是不容忽视的。基于博弈论,本文针对农民工物质和文化需求两方面构建了博弈矩阵,并进行了博弈均衡分析,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农民工物质和文化需求均满足的情况下,为最优。可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在政府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加大农民工的文化建设时,效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即农民工文化建设往往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是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致使相关政策无法落实。政府是落实农民工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是为农民工服务主要平台,企业在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方面负有主要责任。总之,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其精神文化建设是我国今后应当着力解决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新生网络成瘾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新生网络成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入学后,产生了许多亟待满足的内在需要,但因缺乏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他们的需要满足在大学校园中受到阻挠.而网络恰好能够满足新生的这些需要,从而致使新生逃避现实,转向网络社会,把它作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工具性和情感性的手段,最终出现网络成瘾现象.  相似文献   

19.
魏宏霞 《理论界》2008,(3):33-34
人的需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对周围世界渴求与依赖的关系。人的需要的形成是有条件的,需要是丰富多彩无限发展的。人的需要是人求生存与发展的本能内驱力,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人的需要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制约的。人的需要应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和谐,与能够满足需要的资源相和谐,与人的终极目标相和谐。  相似文献   

20.
受经济收入、定居意愿等方面的影响,农民工的择居行为出现分化,并呈现出寄居需求占主导、过渡性居住和永久性定居需求比例相当、家庭式居住需求日益增多等新特征。基于需求理论,对农民工住房保障进行分类供应是住房保障供需平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住房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降低住房保障成本,因此应分类管理农民工住房保障,通过政策组合鼓励定居型农民工拥有住房,以公租房和市场租房为主体提升就业型农民工居住质量,促进农民工从就业型向定居型转变,重点建设家庭式住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