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舆论、肥胖学生个人心理因素及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健康意识和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因素是影响肥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因此,加强对肥胖学生及家长和教师的健康教育,提高肥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及行为,是改善肥胖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要求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根据学习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实施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模式,扶持各项体育协会的开展,把阳光体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质就是要构建青少年科学体育生活方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青少年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加快健康教育立法,确立健康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重视青少年生活方式教育;建立阳光体育的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支持系统;构建学校体育促进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有效机制;倡导阳光体育文化,通过体育文化的渗透促进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正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一所创办10年的现代化学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从体育硬件设施及装备的完善到连续多年不断引进体育教师,从抓实体育课堂教学到阳光体育学校的创建,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努力寻求学校体育教育的新高度。特别是近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号召,围绕建设特色的阳光体育校园,全面创先创优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全面整合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抓实课堂,建设特色大课间、丰富体育社团等多措并举,有效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启迪学生智慧,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层次分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对推进阳光体育提出了建议:坚持早操制度、增加高年级体育课、加强课外体育辅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毅力。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教育普及率仍有提升空间,掌握健康知识和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问题,对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认知不够。因此,应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的力度,采取相应措施努力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健康教育师资。  相似文献   

7.
具体阐述了健康的概念,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提出了高校体育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体育理论课上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的基础知识教育;在体育实践课中利用集体项目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利用合理布置场地器材和越过障碍等项目改变大学生孤僻和恐惧心理;利用多种形式在全校形成健康教育的氛围,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现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运动生活方式,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机制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将学生的健身活动制度化;给予体育教育与阳光体育足够的资金保障;改革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推广多种体育运动类型;发展地域特色校园运动项目,将传统体育赛事办出特色和新意.  相似文献   

9.
阳光体育是近些年来体育教育中的热点话题,将阳光体育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成为了研究热点。阳光体育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更加积极活跃的活动,并且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影响学生的德育水平,是现代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重点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阳光体育的内涵及特征,并结合体育教学阐述了阳光体育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北京市东、西城区的中小学阳光体育开展情况进行实时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东、西城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课程开设项目较为丰富,能满足学生基本需要;师资以及硬件设施较为完善;校责任方监管力度较大;学生以及家长反映效果较好.但仍需要加大力度完善并将阳光体育相应举措长久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1.
体育选修课教学也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开设体育欣赏课对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自我审美意识、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合肥市8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及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合肥市高校素选课程中开设体育欣赏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对体育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得出相关结论:体育欣赏课对提高大学生的美育有很大帮助,可以满足学生对美的渴望,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影响了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有对父母养育、师长和学校以及社会与国家的培养缺乏感恩。究其原因,家庭感恩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重知能轻品德的偏差、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和自我感恩意识缺失是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应通过重视和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创造和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搭建和强化社会实践的平台作用、树立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来强化感恩教育,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13.
加强师范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既能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体育技术水平,理论水平,促进他们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又能使他们毕业后引导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文章根据师范生体育意识的特点,探讨加强培养他们体育意识的途径,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展开。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有关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手段还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的问题争论不休。目的论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评价学校体育的有效性就应该看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状况;手段论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和学校其它教育相配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教育手段之一。研究认为,手段论和目的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学校体育的教育性是在立足学科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所以,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是我国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还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使命。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的分析,强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用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培养学生、用教师的榜样感染学生、用引导和管理帮助学生,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熏陶学生。  相似文献   

16.
采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幼儿园寄宿生和非寄宿生的家长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寄宿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总体得分上显著高于非寄宿幼儿;在社会化和自我管理两因子上也显著高于非寄宿幼儿;寄宿幼儿的社交焦虑得分高于非寄宿幼儿,但不显著。寄宿虽然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易引起幼儿社交焦虑,呼吁家长理性看待寄宿教育,并建议寄宿学校及家长关注寄宿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总有教育家长的冲动,这种冲动表现在"家长执照""家长学校"等所谓创新上。家庭比学校古老得多,家长过去一直主导着子女的教育,但如今家庭、家长的教育地位前所未有的下降。中小学及其教师教育家长的冲动正是家庭、家长教育地位下降的反映。问题不是不能教育家长,而是谁有资格教育家长。家长教育属于成人教育、非正规教育,只有成人教育机构才有教育家长的资格与能力。对中小学及其教师来说,家庭、家长是与他们处在平行位置的平等教育主体,是合作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对象。中小学及其教师从事的是基础教育,不是成人教育,不具备教育家长的资格与能力。越界而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包括削弱家长的教育能力,放大学校教育体系的缺陷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立足长春市普通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实际,对高校开设瑜伽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索适应时代进步,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新兴、时尚、合理的运动项目,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体育活动伤害问题“紧箍”着幼儿园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以新近118起案件的裁判文书为样本,对幼儿园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特征、法律归责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助力幼儿园体育健康教育的长远发展。研究表明:幼儿园体育活动伤害事故具有活动内容的丰富性、过错的过失性、原因的综合性、负伤致残的高发性、牵涉利益的多元性等鲜明特征;幼儿园对其学生负有严苛的法定职责,过错推定原则为一般归责原则;幼儿园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统筹资源,落实做好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并力保其处于安全状态,完善健康检查并做好更新记录,恪尽幼儿园教师职责,引导家长协同配合幼儿园安全教育,推广幼儿园责任保险制度并促其法定化,研制伤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明晰幼儿园享有一定的追责权,增强幼儿自如应对风险的能力等对治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总有教育家长的冲动,这种冲动表现在"家长执照""家长学校"等所谓创新上。家庭比学校古老得多,家长过去一直主导着子女的教育,但如今家庭、家长的教育地位前所未有的下降。中小学及其教师教育家长的冲动正是家庭、家长教育地位下降的反映。问题不是不能教育家长,而是谁有资格教育家长。家长教育属于成人教育、非正规教育,只有成人教育机构才有教育家长的资格与能力。对中小学及其教师来说,家庭、家长是与他们处在平行位置的平等教育主体,是合作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对象。中小学及其教师从事的是基础教育,不是成人教育,不具备教育家长的资格与能力。越界而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包括削弱家长的教育能力,放大学校教育体系的缺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