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树 《老友》2012,(9):8-10
“撤点并校”十年之路 中国新闻网2012年3月2日的文章《“撤点并校”10年考》指出,2001年,为了优化中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国务院出台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义务教育阶段,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仅体现在拥有受教育机会的选择权,还体现在选择权背后的无形教育成本,包括可量化的经济成本以及不可量化的其他成本,如就近入学权利的丧失。我国在新世纪初实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体现了农村对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需求,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但是,布局调整确实伤害了农村边远地区儿童的就近入学权,这和我国的法律体系有所冲突。唯有回归乡土,重振乡村教育,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才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路径,也就是"使每一个孩子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3.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义务教育阶段,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仅体现在拥有受教育机会的选择权,还体现在选择权背后的无形教育成本,包括可量化的经济成本以及不可量化的其他成本,如就近入学权利的丧失。我国在新世纪初实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体现了农村对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需求,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但是,布局调整确实伤害了农村边远地区儿童的就近入学权,这和我国的法律体系有所冲突。唯有回归乡土,重振乡村教育,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才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路径,也就是"使每一个孩子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村校车事故频发,使得校车安全问题浮出了水面。其实,校车不够规范只是校车事故频发的表层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所以要解决校车安全问题,不仅在于规范校车、提高校车的质量,还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5.
6.
撤乡并镇不仅仅是农村乡镇行政区划的简单调整,而是基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实施农村综合治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优化乡镇布局,整合乡村资源,增强乡镇综合实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撤乡并镇的调查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深化乡镇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后撤点并校时代的来临,对农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农村师资队伍的现状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从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师资培训渠道等方面,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农村教师也需要从树立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制定可操作的专业发展计划等方面,激发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每一位农村教师只有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都较为扎实和雄厚,才能最终成为一个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求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8.
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在土地制度改革中遇到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改革和完善我国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首先应当在权衡其公平和效率关系下进行,在界定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公平的构成及效率的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公平和效率并重所体现的前提性、良性循环的诱导性及制度的弥补性等价值内容。尤其是在法律制度构建中,注重重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念,在强调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注重从政府职能和土地所有权法理两个层面厘清公平和效率价值。且应强调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分阶段构建,其各阶段公平与价值目标的优化选择,同时完善财税、监管等相关配套制度,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目标并重。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公平存在着群体内外的差别。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整体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男生成绩显著差于女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女生成绩差异大于男生;母亲外出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留守群体内部最差。留守经历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的主要原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恶化了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学业公平的负面影响。解决留守儿童学业公平问题,要强化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指导和监管责任,设法改变家长的出行方式,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务工出行率;学校教育要在分类指导基础上注意留守儿童不同亚群体学业表现的差异性,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发展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工程,着力解决学校的文化配套措施和心理健康辅导。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奠基者。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和谐发展,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出现滑坡,课改理念相对落后,信息技术水平较低,教育创新和教育科研基础相对薄弱,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管理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在运用学校管理目标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村中小学提高管理水平带来一定难度。农村中小学在有效运用学校管理目标时,如何科学合理地定位、设计、制定和实施学校管理目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到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性,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其根本出路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强化政府责任,在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建立农村中小学与农村社区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向薄弱学校政策倾斜扶持机制,同时促进信息化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构建信息技术与人的发展之间合理样态,以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学界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纳入视野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通过对我国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的历史考察,总结出了学界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五种类型七种观点、研究中的三条主线以及政策取向上的两个阶段;指出十七大关于公平与效率的新提法、新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的科学认识和理性复归.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对河北省农村成人学校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典型调研,发现农村成人学校虽然在局部地区、个别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来看形势不容乐观,针对现存的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促进河北省农村成人学校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央政府创新“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实践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6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指出中央政府一直把如何处理好这一焦点问题贯穿于不同时期党的方针、政策之中,且对“公平和效率”的看法也是一个逐步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同时更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央政府对“公平与效率”的关注在各个时期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内在合理性,该合理性的基点在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我国,城乡教育差别损害了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逐年加大对于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与财政补贴,农村教育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农村教育质量整体不高的现实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笔者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带动了教育领域内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使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协作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关系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变革的学习共同体。广西师范大学通过“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项目实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建设,进行了“大学-中小学”伙伴协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益探索。下一个10年,广西师范大学还将以职后特级教师工作坊为主体反哺教师职前教育,以教育联盟学校为基地提升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品质,以此拓展“大学-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8.
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章认为,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主要是“注重对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注重对道德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出发开展教师培训是建设农村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培训需求分析既是教师培训起点,又贯串教师培训全过程,引领教师培训目标的确立、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效果的评价。应辅之诸多保障策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再三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未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些学者主张仍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种种论据是不能成立的。公平与效率,从根本上说是内在有机统一和互动的关系,不存在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的问题,二者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