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初年设置于东北黑龙江地区的一个以招抚为主要职能的机构。但是,多年来,著述中一般把其与内地都司相提并论,强调其军政管理职能,这对我们正确解读明朝东北边疆经营政策是不利的。事实上,奴儿干都司设置之初,就是一个组织化、制度化、正规化的招抚机构,到宣德末年这个机构停止活动,它的职能也就随之消失。明朝在东北北部地区设置的大量卫所,一般都直接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并不经过奴儿干都司这样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2.
明代辽东东部山区和海岛 ,由于明初人口稀少和边疆政策的变化 ,成了一个瓯脱地带。但是明朝中期以后 ,由于内外环境的压力 ,明朝边疆政策进行了自觉调整 ,使得这个地区的建设逐渐向东推进 ,同时流民也大量的涌入 ,这些都最终导致此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3.
明朝建国之初,西南边疆的云南、川西等地还控制在蒙古王公的统治之下,为了稳定边疆,朱元璋派兵南征,统一了云南,此后又在在川西北实施了隔绝蒙番和绥抚土司的政策,从而稳定了该地区的统治。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朝廷内部政局变化,西北防务松弛,蒙古军队重新突破了川北屏障,再次威胁明朝的西南边疆,如何防范,成了明朝西部边防之急务。面对如此之局面,时任驿丞的王阳明在贵州实施了绥服土司、教化苗民之策,维护了湖广经黔入滇道的畅达,为明朝西南边防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与清朝关系的建立,及其在清统治西北边疆中的作用,分析了清朝对其政策实行的背景,及赛音诺颜部贵族在稳定北部边疆和统一新疆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八十年代初,为维护西南边疆安全,清朝内部上至中枢要员,下至督抚重臣,以及驻外使节、社会舆论围绕越南问题掀起了一场保藩与弃藩的论争,促使清政府对治边理念与治边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保藩固圉的边防政策,对越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政策。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清朝统治者在保藩与弃藩之间徘徊,并没有形成系统稳定的对越政策,也没能有效地挽救边疆危机。保藩与弃藩之争体现了清朝统治者面对近代边疆危机,对法国侵略越南的认知发生转变,同时为维护中越藩属关系和巩固边疆安全上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边疆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是中国边患问题最严峻的时期.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由直接侵占演变为物色、培养民族分裂势力,策划"独立"分裂中国.满清政府、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都采取了一些应变政策以图自救,但实效甚微.第三次边疆危机为后来留下许多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7.
明代边疆史籍的刊刻上受不断深化的边疆危机的刺激,下承宽松的出版政策之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明代边疆史籍的刊刻分为官刻与私刻两大类.官刻得到朝野的充分重视,特点鲜明.私刻中的坊刻内容丰富,多以丛书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家刻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最终也往往推向市场.明代边疆史籍的刊刻特色鲜明,其经世致用意识强烈、作品种类繁多、体裁体例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王朝的奠基者、开创者,努尔哈赤、皇太极在统一女真诸部、建立巩固后金和清政权的过程中,推行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其中大力实施的"虚边实内"政策,为满族的兴起和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灭亡明朝、统一全国作了必要的准备.但"虚边实内"也造成东北边疆人口、防务等的空虚,为俄国后来的入侵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9.
进入中华民国以后,外国势力掀起了新一轮侵略和分裂中国的活动,中国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起边疆民族问题,边疆研究高涨,近代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国家主权观念逐渐普及,现代边政思想逐步形成,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不断探索和实践,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对当时边疆民族政策的形成以及边疆民族问题的处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沙皇俄国利用中国东北边疆人烟稀少的空虚形势,鲸吞我国大片领土,并且继续执行其侵略政策。面对东北边疆的严重危机,清政府开始实行移民以充实边疆的政策。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的实行,尤其是在深化阶段的种种措施,使以往东北边疆人烟稀少、空虚荒凉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对抵制外患、巩固边疆安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东北移民实边的实践,对如何治理中国广大的边疆地区、保障其稳定与安全,仍将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