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人的认识活动,考察社会文化背景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就不能不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文化是通过人们相互交往而对认识发生作用的。交往把个体卷入了社会文化背景,交往又把社会文化因素传递给个体,从而实现了个体认识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因此交往在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和意义。沙夫指出:“交际似乎是一个同一切有关认识的过程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要素,甚至在独白中的没有盲语的思想,也是广义的交际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所以如果我们要以任何合理的方式来研究认识论的话,哲学就不能不注意交际的问题,这是没有可奇怪的。”把交往作为认识活动的环节和前提来研究。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范畴确立起来,按理说是应该没有什么疑义的。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人类语言的应用是以社会为前提的。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反映着该语言的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也是一个民族或社会集团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外语,还需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地使用外国语言,从而真正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民族的文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影响语言的运用,给学习外语带来很多困难,要学会正确使用外语,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和自己国家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人在请外国客人吃饭时,主人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请凑乎吃吧。”这一类客套话,会使外国客人感到莫名其妙,也许还会生气。他会想:你太不重视我了,不做好的给我吃,还请我干什么?而外国人则不同,他们在这种场合下,即使把菜烧焦了,也会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显然,中国人要学会用外国人的文化习惯去招待外国客人,才能达到友好的目的,可见,了解文化差异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为了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对学习外语的影响,必须明确文化的含义,并初步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习惯,与外国人有哪些不同。 本文以英语学习为例,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社会而生存和发展,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社会联系。因此,人们必须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人相处,讲求交际艺术或处世技巧,这在东西方社会大抵是一则通例。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对人际关系的价值认识及其实践方式却有着显著不同。从文化传统看,中国人的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处世之道因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有关处世的箴言、训诫汗牛充栋;从大雅君子到草头百姓,总结处世经验、教训的言论林林总总。在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跨史化交际的人才,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这就要求外语人才不仅要就有外语技能,还要有异族文化的知识。因此我们说,外语教学的任务不单单是语言教学,还包括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际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人们的交流和接触也空前地频繁,密切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可能产生种种误解或其它交际障碍。因此,如何跨越文化交际中的障碍,进行有效的交流,已越来越5;起的重视。跨文化交际,确切地说,它指的是不同文化所铸就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  相似文献   

6.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当代社会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世界范围内由于全球文化背景不同所带来的冲突和危机,使各种宗教与社会发展相调适的问题成为当代世界宗教研究的重头戏。本文试图把宗教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去研究,力图从各种宗教与社会关系演变的研究中把握宗教与社会调适的途径及效果,进而从当代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全面阐述宗教与当代社会发展相调适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一近代中国社会人们所广为关注的东西方文化的问题还囿于现象界的直观描绘,本世纪初几代知识分子所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和研究的努力,则把这一文化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微观研究领域中。对于向来缺少思辨的民族来说,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挑战性。国民性这一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味的问题,在中国现代思想家与作家那里,一直没有真正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但凭借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中国人以东方人特有的精神特质,完成了与西方启蒙主义哲学相似的精神主题。鲁迅对这一课题的思索几乎耗去了他一生的精力。在这一困惑的文化现象与人的本体现象面前,他总是不断地自我选择着,超越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了解鲁迅精神的一把钥匙。他的审美理想,他的创作动因,他的自我塑造过程,几乎都与这一思想有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它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语言是交际的一个主要途径。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只懂语言不懂文化很难顺利进行有效的交际。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视角看老工业基地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广义文化的定义,凡是由人创造出来并打上人的智慧印记的对象都是文化。本来工业是这种创造中最突出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应该列入文化创造范围,但也正是由于它太集中太突出的原因,以致人们在认识分类上,却把它划入了经济范围,与文化成了对举的存在。但由于工业中本来固有的文化内涵,即使人们把它与狭义文化并列,可它的发生、发展、革新与创造,也无不与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照样可以谈论“工业文化”,以及从文化角度看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到19世纪的工业社会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我们看到,工业…  相似文献   

10.
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社会学者一般都沿用西方社会学界对这一概念加以解释,说这个概念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分相一致和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分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当今我国诸多社会学著作中,介绍社会角色或角色理论时,又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演员在戏剧中扮演某个角色作为例子。简而言之,即人们都接受了“人生如戏”的观念。好像从来也没有人问过:这是否完全符合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角色观念与西方有无区别?便急匆匆地以这解释中国社会,乃至于解释中国传统伦理及传统社会现象了。  相似文献   

11.
沈有珠 《船山学刊》2008,(2):162-165
考察《诗经》情歌与苗族情歌,我们惊讶地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相似的婚恋习俗,情歌与宗教、祭祀活动相结合,大胆开放的情爱文化,女性意识强烈等等,这也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在民闻情歌中的表现。古老的情爱文化艺术焕发出强烈的现代魅力。引导着人们的文化回归情结和审美回归情绪。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不同因素之间的变化速度差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人们正在经历的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总体性变革过程。对于这场变革的总体性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近年来学界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但对于这一总体性变革中不同部分之间在变化速度上的差异,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这个问题对整个现代化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一、奥格本与文化堕距美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奥格本可以说是研究社会变迁中社会不同部分变化速度差异的开先河者。  相似文献   

13.
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传播不仅传播商品信息,也传递和塑造文化。广告传播客观上需要传受双方共同文化基础的支持,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人们解释行为的参考标准,也是人们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广告内涵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广告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广告信息在不同文化域之间的运动,其研究范围是文化相异对广告传播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如何正确处理广告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如何进行国际跨文化广告传播应作为研究的重点,力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高我国的对外广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学习英语必须掌握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他通过对英汉部分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的不同社会内涵,旨在说明只有把英汉两种语言放在其相应的文化系统中加以审视,才能正确把握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更好地学好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5.
论臣民的罪感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督教文化中 ,人有原罪意识。这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相反 ,我们的文化主流是高扬人的价值。但进到社会领域 ,情况就发生了天上地下的差别。在有关社会关系的主流文化与观念中 ,只有帝王是“天子”、是最尊贵的。在君主面前 ,一般而言 ,臣民都是天生的孽种、是君主的负债者、是谬误的载体、是有罪的。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一种“原罪”意识。几千年来形成的臣民罪感意识 ,几乎成为人们一种自然的本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存在的不平等问题,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论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过程中,也把实现社会平等的要求,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目的之一。但这是不是说,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就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完全平等?抑或说,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呢?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改革的进行,调动人们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称谓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因此英汉称谓也就难免体现各自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操不同语言的两个民族人民的情感.称谓是人们日常交际生活中应用最为频繁的话语之一.根据使用范围,称谓可分为面称呼语(direct address)(以下略作面称)和他称呼语(indirect address)(以下略作他称).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对同一个人或同一集团使用的面称与他称并不总是一致.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说话人对听话人或谈话中涉及之人选用不同的称谓会产生各种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各种不同的交际目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罗杰·布朗曾指出的那样,"有时某个代词的选择明显违反集团规范及说话者平时的习惯.这表明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或态度,就好比两人之间的称呼变动一定意味着他们相互之间态度的变化."(Braum,Friederike.1988).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文化冲突,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文章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综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因素和培养模式的研究,探讨并尝试构建在我国单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模式。在此模式中,学习者的民族文化被认为是一个关键因素,通过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并把学习者的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进行比较对比,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创造力,即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单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既合理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社会生活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广泛和深入。与此同时,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使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人们心情舒畅地参加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活动,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要求。尽管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提出和解决着这一问题。但是,新的社会实践,总要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具体和多样化。这就需要从更多的方面对人们之间的关系加以调整。职业道德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逐渐增强,是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广泛和深入的一种反映。探讨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实质;阐明职业道德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分析职业道德培养和训练的途径等等,就成了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