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欣 《中国民族》2008,(3):42-44
在见到白英之前,我已经看过他的很多画作。《老猎人肖像》、《四方山的神祗》、《根》、《渐渐消失的阳光》……每一幅作品都像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你去细心品味。在白英的画笔下,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牛马,甚至一草一木,都是生活的写照,是北方民族心灵状态的描绘。  相似文献   

2.
蔚蓝的天上飘着白云, 白云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牧人之子》这支歌,在学校时他最爱唱。理想的翅膀早已随着动听的歌声飞到草原上。1965年,他从河南省郑州畜牧学校畜牧专业毕业了,他第一个报名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王培尧”,他的名字第一个写在大红纸的“光荣榜”上。  相似文献   

3.
民歌传播经历了从最古老的口口传播到如今的大众传播等多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之间的融合,广西民歌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上也与时俱进。本文通过对当代广西民歌的传播类型进行分析,探寻新的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繁荣特色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民歌传播经历了从最古老的口口传播到如今的大众传播等多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之间的融合,广西民歌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上也与时俱进.本文通过对当代广西民歌的传播类型进行分析,探寻新的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繁荣特色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记得少年时,还在赣江边的故乡,暑假在山间拾柴禾憩息时,每当唱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就不禁神往于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草原风光。以后我搞的虽然是维吾尔文学,也依然不能忘情于蒙古族民歌的雄浑豪放、马头琴声的深沉苍凉,那个金戈铁马的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浑厚,沉郁、壮阔、豪放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正在桑植39个乡镇(场),马合口白族乡的民歌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聪慧英勇灵秀的马合口白族儿女用一首首民歌表达爱憎,传递信念。歌是民族的心声,更是民族文明的见证。走近桑植县马合口白族民歌,你会触摸到一个民族的心跳,会感知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其实,在马合口白族人心中,民歌不是用口唱的,是从心中哼出来的。一首首民歌反映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对祖先、对家园生生不息的思念。孔子曰:"礼崩乐坏。"在桑植、在马合口,正是一首首好的歌曲,彰显着桑植白族人乐  相似文献   

7.
苍狼大地     
一我祈祷那天边的大雁带我飞向远方去寻找那梦中的草原──尧熬尔古歌亚欧草原,就是从北太平洋到北大西洋的大陆,它从靼鞑海峡绵延到波罗的海,从万里长城和大兴安岭绵延到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从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冻土带绵延到黑海、里海、兴都库什山、喜玛拉雅山和祁连...  相似文献   

8.
玛曲的街,平和,近人.楼高不过二层.没有霓虹灯,没有广告牌、咖啡屋.这才是草原的城.让人喜欢. 商业街.遇见修鞋的四川人.不禁心里咯登一下. 又是你们!四川人.你们修鞋修到了天涯海角,从兰州到乌鲁木齐,从佳木斯到昆明.而这是甘南草原上的玛曲啊!你们是怎么来的?我的问话不愿触及那一段路程,那让人难以想象的长路.它芳草萋萋,一枯一荣.它寒有三尺冰冻,寂有心如荒漠. 拉家常,跟你.请你说说这修鞋的生涯吧!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四川的绵阳,准确地说,是遂宁那个地方,你们的家乡有一个人从乡里跑出来了,千里迢迢来这玛曲抓旱獭,见这里人少,就留下来.人少,指的是有活可做,也就是有衣穿,有饭吃.也就是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南各省、区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多声部民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及民间艺术活动中,逐渐创造、发展了丰富多采的民间音乐。一些素有集体歌唱传统的少数民族,唱多了单声民歌,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它的单调乏味,总想变出一些花样来,于是,你唱第一句,我接第二句,有领有和,你高我低,旋律起伏跳跃,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听来和谐悦耳,声势浩大,热闹喜气的音调。这就是少数民族之所以有多声部民歌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许鑫 《中国民族》2010,(8):55-60
作为一名民族新闻工作者,我深知民族工作的不易。“616”对口支援工程作为一种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模式,让党的民族政策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层面。这些具体的、微观的层面背后,就是对民生的关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不应该只是口号,像“616”这样让民族地区的老百姓从心眼里感受到政府为他们做了实事,让民族地区的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有能力回馈社会的工程,就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最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宁夏滩羊     
当你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时候,你就会在那辽闊无垠的鄂尔多斯地台、三不拉大草原上;在那綿亘数百里,莽莽蒼蒼的賀兰山麓、六盘山脚下;在那滚滾奔流的黄河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上,看到一群群閃着白光,好象朵朵白云翻滚似的羊群,在悠閑地啃着青草。这,就是宁夏有名的滩羊。滩羊,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珍貴的特产,也是我国最优良的羊种之一。它是一种皮肉兼用羊,  相似文献   

12.
心系草原     
阳春三月,枯木复荣、万象更新,时光又开始了一个不平凡的轮回。初春,居住在草原的朋友不约而同地写信、打电话来,说春日的草原如何如何地美,约我去走走,住上几日,好好领略一番大草原的风光。朋友们的好意令我感动不已。一提起草原,我的心儿就像插上了翅膀,飞得很远很远。几年前的一个春天,由于生活失意、前途无望,我一度陷入苦闷。这时,我想起了北国的草原。就这样,我孑然一身,行装简朴,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开始了人生的流浪生活。进入草原,心灵的孤寂、流浪的劳顿,使我的感情十分脆弱。看到这如此壮美的草原,心里不免生出一份苦涩与幻灭感。在草原,我晓行夜宿,漫无目的地云游,只是固执地往前走,走向了草原的深处。  相似文献   

13.
民族出版社出版,黄臧苏编写的“广西僮族历史和现状”一书,对我们僮族人民了解自己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对书中有一句判断性的话是有不同意见的,这里特地提出来,希望作者考虑。这就是在本书的第五十一页第十五行中,叙述到关于僮族人民饮食方面时,指出僮族人民“喜吃稀饭”。僮族人民真的是“喜吃稀钣”而不喜吃干饭吗?(作者不一定有这意思)我以为这句话是不符合事实的。虽然这只是一句话,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弄清楚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吹毛求疵。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什么需要多费考证的问题,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一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就可以懂得。从流传到现在的一些民歌中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民歌是人民群众的真实思想感情的反映,它的可靠性有些比文献记载更真实。关于吃稀饭的问题,我们县有两首山歌(僮歌)可以用来说明。  相似文献   

14.
人們說,国营牧埸在那縱横千里的草原上就像一颗美丽的珍珠。我們既然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錫林郭勒大草原,怎能不到牧埸去看看。从錫林浩特乘汽車出發,走了兩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地方国营錫林郭勒种畜埸。建立国营牧埸这塊地方名叫“白音宝勒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当地的牧民就給这塊草原叫出了这么个好名称。蒙古語“白音宝勒格”,翻成汉話就是“富泉”的意思,只要到这地方来看看,你就知道这  相似文献   

15.
要探究中国民族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关键还是要从长期以来民族研究应该是"政治化"亦或"文化化"的争辩中去探究,这其中就涉及到"西方话语霸权"、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失语症"、中国话语权等诸多问题.实际上,民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客观实体,本身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进行民族研究,孤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脱离中国的语境,从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你置身于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低吟起那首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支脍炙人口的北魏民歌描绘的正是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草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摇篮。畜牧业,是蒙古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从业。祖国的五大草原,蒙古族游牧于其中之四。内蒙古草原、青海草原、甘肃草原和新疆草原都有蒙古族牧民的足迹。蒙古族也从事农业。河套平原、土默川、伊犁河  相似文献   

17.
好客居住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佧佤人,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凡遇客人来“串门”,便用酒招待,这样才算尽到礼数;否则,对客人便算是怠慢。当你到佧佤族兄弟家里去作客,或是从他们门前经过的时候,他们便会热情地邀你进屋,一面亲切地谈着话,一面就泡起酒来。酒一经泡下,你便不能再告辞或是推让不喝,因为这是对主人极不礼貌的行为。你应该直率地和他对饮,这时,他会像对  相似文献   

18.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创造出来的最古老、最优美的乐器之一,也是普天之下把动物、人和音乐融合成一体的最完美的表现形式。草原,蓝天,羊群,忘情的牧人……我不能想像如果蒙古人离开了马头琴会是什么样子,这就是像酒碗里没有了酒,奶罐里失去了奶香,火辣辣的喉咙里插入了一把凛冽冰冷的刀子。  相似文献   

19.
<正>在青藏高原深处,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巍峨耸立,辽阔的草原上纳木措等湖泊宛若仙境,羊八井地热和温泉热气腾腾;悠扬嘹亮的牧歌声声,肥壮的牛羊似朵朵白云,藏羚羊、雪鸡、野牦牛等众多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历史悠久、地接千载,浓缩着藏北羌塘草原的生态与人文……这里,就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当雄县。  相似文献   

20.
高考落榜后的那一天 ,我从田里爬出来 ,看见黄昏的蒙蒙烟雨中 ,我家少了往日的烟岚和鸡鸣狗吠。我疲惫地对父亲说 :“我要读书。”目不识丁的父亲坚定地回答我 :“只要是读书 ,我就是卖了房子也供你。“他拿出积攒了多日的50元钱 ,送我离开了水乡。我去了补习学校。五个月后 ,父亲提着他一夜未眠从鄱阳湖里捞来的水物 ,从凌晨5点到下午4点 ,整整走了十二个小时 ,到学校看我。我没有心思吃父亲带来的礼物 ,留给同学们一顿狼吞虎咽。父亲拉着我 ,悄悄拿出一本发黄发脆的、霉透了的书 ,说 :“你不是汉族 ,你是回族。”这是一本家谱。我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