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阳家作为先秦诸子学派中的一家,曾经被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排列于诸学派之首,可见其地位之重要。然而自战国末年起,诸子百家学说开始出现调和、杂糅趋势,至西汉,道家、儒家思想先后受到统治阶层重视,阴阳家学说为适应现实的需要,发生重大转型,逐渐渗透到道家、儒家、兵家学说及数术、医学等研究领域。试结合《汉书·艺文志》对先秦、西汉著作的著录情况,考察阴阳家学说在西汉的分流与衍化,及其对西汉政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诸子特别是道、法二家学说中 ,体现着三种逻辑思维层次。第一是以法家韩非为代表的“矛盾不相容”的逻辑思维层次 ,第二是以道家老子为代表“有无相生”的逻辑思维层次 ,第三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大象无形”、“大辩不言”的逻辑思维层次。三种逻辑思维层次由低到高 ,分别引申出了法家和道家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社会观。以往由西方哲学出发 ,称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叫做“朴素辩证法” ,称老子和庄子的“大象无形”、“大辩不言”思想叫做“相对主义” ,似不切合先秦诸子学说的真意  相似文献   

3.
“五行”学说以五类不同功能的实物为基础,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由“五行”及其表现形态所构成的,按照“比相生而兼相胜”的法则运行的大系统,“五行”学说的基本思想与现代系统论相吻合,因而是朴素的系统论  相似文献   

4.
老庄思想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仲舒虽然“独尊儒术”,但是他在构建其理论学说大厦的时候亦灵活地吸收了老庄的一些思想来为自己服务。本文试图从宇宙天道理论的建构、“无为而有为”的君之道、重生养命理念的继承三方面入手,来分析老庄思想对董仲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家山汉简《盖庐》是一篇具有浓厚兵阴阳色彩的兵书,不少内容属于军事数术。文中的"日有八胜",是指六十甲子日中有八个针对特定方位的厌胜日。厌胜日主要是依据五行相胜的原理,将天干、地支分别与五行相配来确定的,与太岁运行轨迹以及周期没有关系。"天之八时"中的"德在土、木、在金"以及"黄秋"、"白冬"所指的具体时间段,也当结合五行学说理解。  相似文献   

6.
孔子学说与先秦“显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孔子学说与先秦所谓显学的儒、道、墨、法四家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但是不应该把孔子确定为诸子之中的一子;代表他思想的不是《论语》,而是"六经";四家所谓显学与孔子学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侧重强调了孔子学说中的某个或某些部分;今天,我们应该重视对诸子学说的求同,而不应该只是求异.  相似文献   

7.
水德与秦制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哲学形态,早在殷商时代就有阴阳和五材的观念,至于这些观念的起源一定更早得多。西周时代,阴阳五行学说就与政治发生了联系。《尚书·洪范》中说上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叫“洪范九畴”,其中第一类就是五行。西周末年,史伯和伯阳父的言论中,就用阴阳五行关系论述过政治兴亡。但是,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一个系统的历史观,是在战国末邹衍的学说中才出现的。邹衍(约前305——前240)“初以儒术干世”(《盐铁论·论儒》),后成为阴阳家的代表。他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胜关系说明王朝  相似文献   

8.
《周易》阴阳合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构成中华传统德性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周易》之后的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中,诸子学说,都从各自主张出发,共同遵循《周易》的顺应天道、天人合一等思想。阴阳之道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主要有崇阳说与崇阴说两大类。儒家思想重于崇阳,道家思想偏于崇阴。儒、道两家即使有崇阴、崇阳上的偏重,也从未将乾坤阴阳截然对立,而是把乾坤阴阳视为宇宙天地的两个方面。儒家的经世致用、内圣外王思想,道家的阴阳互济、天人合一思想,无不从乾坤阴阳之道中化生而来。  相似文献   

9.
论诸子思想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中国环境艺术与诗、书、画等艺术形式殊途同归,最终,都走向一种对情景交融之"境"的追求,成为人生境界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0.
阴阳辩证法与中医哲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哲学辩证法的核心是阴阳学说.<易传>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宇宙生命阴阳辩证法的专著.阴阳辩证法构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先秦医学阴阳观有:对立统一,交感相错;互根互用,胜复转化;动静升降,消长平衡.阴阳辩证法对中医的渗透体现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临床各科等很多方面.对中医阴阳辩证法理解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文子》内容驳杂,是一部融合先秦道、儒、墨、法诸家学说为一体的道学经典。《文子》之“气”便是《周易》之“易”,“和”是二者共同的境界,“变”是其共有的特质。此三者又分别构成哲学上的本体论、境界论、方法论,成为其思想体系的三大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古代艺术理论发展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先秦。先秦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汉书·艺文志》)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辩家、农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甚至同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发展成各自一体的小宗派,如“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萌芽和发展。先秦诸子中最富有哲理意味和思辨色彩的著作当然要数《庄子》了;而且先秦诸子中最富有文学色彩和审美意味的著作当然也要数《庄子》。郭沫若先生指出:“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也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原典、中华后世文化的原动力。本文从诸子思想学说的内容以及诸子思想的内在依据上阐发了先秦诸子成为中华文化原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汉代小说观念的关键在于把握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汉书·艺文志》本着书目分类的需要,借用先秦出现的“小说”一词,来概括以阐述某种学说为目的的一类文章。先秦的“小说”一词是单音节词“小”与“说”的偶然组合,诸子用它来称呼自己看不起的学说。汉代小说家著录的作品,就是陈述学说来干谒统治者,谋取官爵禄利,作者身份就是相当于先秦诸子身份的汉代方士或者儒生。  相似文献   

15.
《黄帝四经》是成书于战国早中期之际的道家作品,其哲学思想集中于道论:道兼具本原和主宰双重内涵,与所生之物在形、质方面根本不同;它宰制自然和人类,是统治者经营天下的基本原则。《黄帝四经》的理论源头是老子学说,其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表现在道论、天地自然和道治天下等方面,也表现在对法家、阴阳家等的批判吸取,它在道治的前提下引入法治,以阴阳学说解答自然和人事,解释刑德生杀。《黄帝四经》以道为本,融合法家、阴阳家等的理论构思,奠定了黄老学的哲学框架。其后,稷下道家,《冠子》等无不是沿着这一思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的《甘誓》和《洪范》篇。《洪范》篇中的“五行”是被当做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提到的,可以说至迟在西周时期,五行观念已被运用于国家政治领域。阴阳观念在西周中末期与时令、自然灾害相联系,开始臧否王政,预测王朝命运,与后来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系比较接近。阴阳、五行分别在物质生产、礼仪制度、灾异应对、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西周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17.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五行相生"及"五行相克"的英译名还存在着混乱、不统一的现象。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由于"五行"在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语,可以采用半音译法翻译成five xing。而"五行相生"中的"相"是"递相"的意思,应译为successive promotion of five xing。同样地,"五行相克"也可采用successive这个词处理,而由于相克的顺序是木、土、水、火、金,因此译成successive restriction of five xing——wood,earth,water,fire and metal。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先秦道家三派——老子、庄子、黄学的阴阳观的异同,分析了道家阴阳学说的特点,指出:阴阳学说是先秦道家的重要思想内容,是道家为了充实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对阴阳观念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发挥与运用。本文认为,先秦道家的阴阳学说,既不同于儒家荀子和《易传》的阴阳观,又与燕赵之地的以“五德始终”为核心的阴阳学说有着根本差别,它是楚地独具特色的阴阳理论,它提出的以阴阳为基础的宇宙生成论、“因时制宜”的农业政策、等级有别、上下有序、“刑德并用”的政治主张,以及主柔守静、与世不争的人生哲学,皆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医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多受掣于儒、道思想与方法,主要受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论和精气神学说的深刻影响,使中医理论成为有着浓厚的儒、道思想和方法的知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中所云的治道就是管理国家的学说。先秦诸子的治道往往涉及道德观,儒家“限我”、墨家“毁我”、道家“无我”、法家“鄙我”都从此出发,归纳出治理天下的要诀。值此改革开放之际,如何对待“我”已有新的思考,先秦诸子的有关论述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