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4年日军在山东的不法行为述论黄尊严1914年日德争夺青岛之战,是继日俄战后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自9月2日日军恃强破坏我国中立,由远离胶澳租借地的龙口强行登陆后,北京政府被迫划出潍县以东地区为行军区域,实行"局部中立",对日本可...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发生于1897年的德占胶澳事件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实际上近代中国的瓜分危机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以《.与京条约》为开端,中国的领土不断地被列强蚕食和鲸吞,如英国蚕食香港、九龙,俄国鲸吞我国的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日本利占台湾、澎湖等等。因此,到了19世纪末瓜分之说出笼时,瓜分之实早已发生。至于瓜分狂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895年11月8日中日《辽南条约》为起卢、,历时2年零5个月,是列强合伙图谋瓜分中国利权的时期;第二阶段以1898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为开端,历时1年零1个月,是德、妖、英、法强索租地而引发瓜分和反瓜分斗争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在堪培拉签署了经济伙伴协定及防卫装备合作相关协议。双方意在通过安全及经济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日本首相安倍定义日澳两国为"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日澳双方国家利益的体现,同时也是出于对中国因素和美国因素的考量。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地区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日澳关系中的中国因素将越来越重要。而中国面对日澳携手制衡,应该继续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同时,充分利用两国重要贸易伙伴的身份以及国际舆论的影响力对两国实施反制。  相似文献   

4.
<正>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久已觊觎中国领土的日本帝国主义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发动了进攻青岛的日德战争,夺去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成为奴役青岛人民的第二个殖民霸主。通过这场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由青岛延伸到整个山东,并恃此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张群留日期间目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富兵强,也看到宣扬“武士道”精神背后日本的侵华野心及行动。于是他多次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分析日本侵华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张群以解决民族危机为中心,根据对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分析,提出对日外交方略,对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和实施对日外交方针影响深刻。一、批判日本侵华政策(一)揭露日本分化中国的阴谋。1918年,皖系军阀段祺瑞借口参加对德作战,以出卖国家主权为代价向日商借巨款(即西原借款),以扩充皖系军事实力,适逢张群访日,张意识到这是北洋军阀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大出卖。…  相似文献   

6.
关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的动因,当时的日本统治阶级一再标榜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这显然是蓄意施放的烟幕;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蓝辛为维护美国在华利益,阻止日本独霸中国,因而指责日本出兵山东是另有野心,此说亦未能全面说明日本对德宣战的动因。日本对德宣战的真正动因在于:出兵山东,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政策发展的必然步骤;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为内外交困的日本统治集团提供了一个摆脱困境、扩大侵华的良机。  相似文献   

7.
<正> 十九世纪末德帝国主义侵占胶澳,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胶澳沦陷之际,清政府内部曾展开一场妥协投降与反妥协投降的斗争。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爱国与卖国的斗争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具体反映,比较深刻地揭示出两种政治力量斗争的实质所在。本文试  相似文献   

8.
戚海莹 《东岳论丛》2003,24(4):93-95
19与 2 0世纪之交 ,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在远东争夺的焦点。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无暇东顾之机 ,发兵山东 ,指向德占青岛 ,想以此作为跳板 ,扩充其在华势力 ,最终独霸中国。为此 ,日本事先进行了周密的策划 ,对内大肆宣传 ,调集兵力 ;对外积极争取英国 ,结成军事同盟 ,并组成联军。经过 68天的争夺战 ,日本终于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权。“一战”结束后 ,山东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收回山东”请愿运动 ,成为“五四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首先,日本开国晚于中国,可以中国为前车之鉴;而中国开国虽早,可用于发展经济、和平建设的时间却少于日本。其次,“内耗”使中国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这方面日本处理的较好。第三,在近代化过程中,日本抓住了机遇;而中国却一再错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良机。此外,中、日精英阶层对于如何实现近代化的认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耿兆锐 《理论界》2009,(4):148-14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军事上在华北策动分裂活动,经济上打着“中日经济提携”的幌子,扩张其经济实力,为继续侵华战争进行物质准备。当时执掌华北防务的宋哲元将军迫于日本的压力.被迫与日本达成华北“经济提携”协议并签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有邸报、京报,日本则有“瓦版”,但产生年代要比中国晚一些。近代史上,两国近代化报型形成的年代十分接近,但形成的途径殊不相同。近代报纸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中国要比日本慢,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报刊产生的时间要比日本早。二战后,日本走上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与报业垄断的发展道路,而我国伴随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形成了人民新闻事业。中日两国现代化报业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发展台日关系一直是台湾当局推动对外关系的重点。2005年12月,民进党公布了首份“对日关系论述”,明确提出台日关系发展的目标:一是要强化与日本的“准战略伙伴关系”对抗中国大陆;二是要改变1972年台日“断交”后官方交往受限的状况,提高双方交流的层级。此份文件,被视为台湾当局发展对日关系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政策性文件。  相似文献   

13.
<正> 山东古称"齐鲁之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近代(1840-1949)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山东同全国一样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侵略势力虽未直接进入山东,但战争带来的灾祸已转嫁到了山东人民头上;以后,随着烟台开埠,资本主义侵略的魔掌伸入了山东,并逐步同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对山东人民开始了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1897年德占胶澳,次年英强租威海卫,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对德宣战,悍然出兵山东,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攫取了德帝国主义在山东的侵  相似文献   

14.
冷战前期,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新中国对日奉行了三手政策:一是反对日本的“两个中国”政策(打);二是鼓励日本扩大对华贸易(拉);三是与日本人民联手,迫使日本政府废除日台“和约”(压)。  相似文献   

15.
以容闳首倡幼童赴美留学为始端,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早期同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每个波峰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一、清末留日概况中国学生正式赴日留学,是从1896年开始的。在这以前,虽有学生赴日,但只是由驻日使馆延请教师学习日语,以培养日文翻译能力为主。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祖庚招募13名学生到日本学习。这13名学生并非清政府计划派遣的,只是因为他们正式进入日本…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有长期交往史,在中国唐朝时期这种交往日趋繁密。为了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学习其先进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从公元630年始到公元894年,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达19次之多。 日本统治者为向唐朝学习派“遣唐使”,而中国唐朝为直接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也主动向日本派出了“遣日使”。  相似文献   

17.
胶澳战争前夕袁世凯政府的外交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澳战争前夕袁世凯政府的外交政策述评黄尊严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远东的日本借机发难,为出兵攫取山东,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和军事准备,致使中国一开始便面临战争的威胁。为消弭日本参战的借口,袁世凯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但由于外交...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苏联为保证对法西斯德国的胜利,采取了一系列争取日本中立、避免两线作战的政策,由此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大战的进程。面对来自德、日东西两个方面的挑战,尤其是日本不断在远东挑起与苏联的军事冲突,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离间德日,在暂时稳定西部以后,倾力对付日本,粉碎了德、日夹击苏联的阴谋,迫使日本放弃北进企图。在德国入侵的前夜,苏联又与为南进而急于解除北方后顾之忧的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直接促成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把美国拖入战争,世界大战从此进入新的阶段,确定了法西斯灭亡的趋势。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仍避免卷入,直到对日宣战前在亚州战场一直严守中立,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拖延了太平洋战争,造成美、日互相削弱,为确立战后对英美的实力地位奠定了基础,对整个战后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中国的汉唐文化曾对“大和民族”的开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步入近代,日本民族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异军突起,日益强盛。而中国则蹒跚不前,反而落后并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侵略对象。从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的台湾起,至1945年中国抗日胜利止,其间,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蚕食,中日之间的小规模冲突和  相似文献   

20.
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文化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共同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因而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直属圈”,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自治圈”。在古代,源自中国的汉字广为影响日本,日本也逐步实现文字的“和风化”。近代日本在译介西洋语汇时,大量创制汉字词,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择取中国古典词翻译西洋术语;(二)利用汉语词素和汉语造词法,创制汉字新词,以翻译为洋术语。这些日制新词在清末民初大量输往中国。故中日汉字文化呈现历时性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