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纲纪同志关于“美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所取得的自由的感性具体表现”这一新界说,就目前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来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观点。它贯串在刘纲纪的一系列著作——《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对话》以及和李泽厚同志合著的《中国美学史》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实践自由说”的美学新学说。这个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美学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刘纲纪以"实践本体"为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美学问题域,形成了一个层层推衍又互为支撑的立体网络思想体系.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迥然有别于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理论,具有严整精审的体系性、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溯根寻源的历时性、弥纶群言的容涵性等学术品格.实践本体论美学把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上,为中国的哲学和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科学地解释审美现象、深入地解决美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等问题指出了一条可行路径,为实践论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3.
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在美学界独树一帜.其以实践本体论取代和超越认识论美学,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的发展.他既重视社会性又强调感性和人的个性,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美看成客观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性的统一.他认为实践的自由是通过创造来实现的.从审美活动的角度,他将劳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对西方现代美学有批判、有继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能有所肯定,主张中国的实践美学应当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他还结合具体的创造等问题对实践本体论美学加以阐释.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观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根源于实践.美的本质应该在人类实践中去寻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根本思想.这一思想最早形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然而如何理解美的本质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多年来,我国美学界其说不一.本文试就这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释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我国实践论美学研究方面,刘纲纪始终坚守住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方向,围绕着实践、创造、自由等范畴对其所倡导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作了深入地开掘和系统地阐述。从而不仅强化了我们对于实践论美学的信心,而且深化了我们对于实践论美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等理论家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前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在自然的人化、美的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论争,试图从《手稿》中找到人道主义、人性发展和人的自由的论据,从而确定“美学热”的合法性存在价值。朱光潜、李泽厚等从“自然的人化”理论出发,建构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观与实践观。同时,也带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热潮。理论家们认为审美不仅构成了主体实践的一部分,更是参与到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人的解放”进程。“美的规律”问题的探讨则完成了美学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和主体性美学延展的目标,成为人道主义思想在美学领域的深化。当美的本质问题和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以主体性为核心、以人学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框架,从而具有知识分子文化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实践本体论是刘纲纪在哲学上最突出、最独特的学术贡献,这一思想一以贯之成为了他在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美术理论等领域的指导思想。他发展出了实践批判的存在论美学;他认为关是自由的感性显现;他概括出了中国美学的六大流派与六大特征。刘纲纪的哲学与芙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实践本体论美学是刘纲纪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中国化的一种理论形态,它有两个总体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讲是哲学美学,从学派归属上讲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这一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三维结构:其理论轴心是实践本体论的形上观照,其理论实践是多学科具体知识的形下实证,其理论指归则明显地体现着入世态度与经世情结,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感.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劳动创造了美”.这是美学史上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它向人们昭示,美是与人类自觉、有目的和能动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卓有成效地解决文艺创作和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致杨绍萱、齐燕铭》和《致陈毅》等光辉论著,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包括毛泽东同志的艺术实践在  相似文献   

10.
在承继20世纪50-60年代“实践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于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实践论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了一种“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被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用“外在自然的人化”和“美是自由的形式”来考察“美的本质”;用“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和“积淀说”来论述“美感”;用“从形象出发”和“三层面”来分析艺术.走向“充实和完善”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不仅表征了20世纪中国美学“从介绍转向理论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而且也使得李泽厚本人成为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的首要代表.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后,在我国美坛上以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看法,而形成四派观点,即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同志作古了,有些同志的观点有了变化,有些同志沉寂了,失去往日的光辉,更有些新的学派在形成和发展,显示了越来越大的生命力。 由今日中国哲学编辑委会主编的《今日中国哲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学,选编了三种不同的美学观点,即美是和谐说、美是自由说、美是生命说。(参见《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339  相似文献   

12.
实践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基础,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是人在对象上面的自我观照。实践美学的思想主要来源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重要的影响。今天,传统的实践观和旧有的主体性哲学范式已不尽符合现实要求。对中国当代的美学进行重释,使其理论基础由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换,以适应哲学和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西方美学的系统介绍及研究的深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系统整理工作及研究也渐渐打开了局面并卓有成效。可以说,郁沅的《中国古典美学初编》(以下简称《初编》)是继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以及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拓新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新著。它以丰富的内涵,严谨的论证,优美的文笔,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又一新局面。它在从先秦的基本美学思想“诗言志”到晚唐司空图的“三外说”诗学理论的充分论证里,无不闪烁着作者研究的个性之花。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美学以否定西方经典美学思想为开端,致使美学学科失去自身的知识依据,完全受制于哲学的主客观问题而不能就美本身的问题展开,因而出现“非美化”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在试图消除“实践论美学”偏颇时,又以存在、生命、自由为本体,把美放大成生命的全部,呈现出“泛美化”倾向。当代中国美学只有回到美自身的领域,科学地传承美学固有的经典思想,尊重美的边界及审美事实,才能真正建构起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把实践观点引入美学,是马克思《手稿》给美学研究提供的一个极为深刻的启示.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如何用于美学以及实践与美、审美的关系作一个初步探索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用之于美学,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实践论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或称为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应属于历史唯物论.实践论讲的是主体和客体  相似文献   

16.
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是目前紧迫的课题。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民族化又具有中国特色,首先应当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进行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有两种含义:一、指涉及美学体系建构的全局性、根本性、构架性问题的哲学依据。二、指美术若干问题的哲学依据。“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又区别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思想中的一个逻辑起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重要美…  相似文献   

17.
1993—2005年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展开的一场争论,是一个转折性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当代美学界在西方后现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所产生的,它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主导流派的发展,把实践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新实践美学流派。在争论中,新实践美学从许多方面引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基之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立场、方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开放性和生命力。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争论中,新实践美学非常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优秀遗产结合起来,争论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关于美学的哲学基础的研究业已成为我国美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多年来美学研究中的若干重大分歧表明,立足于不同的哲学基础,就决定了对美学这门学科的不同理解,就将导致美学理论的不同体系,导致对美的本质、美感及艺术诸问题的不同认识。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探究其哲学基础不能不说是一个关键性和根本性课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刘纲纪(1·1)美学与马克思学说的总体结构!!!!!聂运伟(1·15)话语实践与美和审美!!!!!!!!!张玉能(1·21)漫长的革命: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与理论立场!!!!!!!!!!!!!!!!!王杰(1·28)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旨在从社会实践角度揭示人类历史运动之谜的经济学、哲学著作.它虽不是以美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它的不少章节涉及到美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自其公诸于世以来,受到美学界的高度重视.从总体看来,各家对《手稿》所论及的“美的规律”、“两个尺度”、“劳动创造了美”以及美感、异化劳动等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并不一致.因此,相连带地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石,是打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的一把钥匙.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一些重大问题的阐述和结论性意见,都可以在这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