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97年夏,康熙皇帝由宁夏返京,途经内蒙古。在宁夏驻军期间,他一直在着手准备清军对其世仇准噶尔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发动进攻。当时后者在阿尔泰山东部边地活动。就在他乘船顺黄河东下时,收到一份报告:噶尔丹汗已病死在一个叫作阿查阿术塔台的地方。康熙如释重负。在会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吉和他的弟弟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后,皇帝致函北京的皇太子胤祯:“转告皇太后,朕欲将四公主嫁予喀尔喀土谢图汗之孙敦  相似文献   

2.
前言本文根据第一代库伦办事大臣(18世纪中期以后驻大库伦,满蒙各一人)的任命,对这一时期清朝统治喀尔喀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的桑斋多尔济进行检讨,以探讨当时清朝统治的特点。以往尚无关于此人的专论,一般只是评价他为清朝的有才干的官僚。但也有一部分论著认为他曾对清朝的统治表示过反抗,对他本人的立场人们至今也还持有疑问。他在乾隆中期处在清朝统治喀尔喀的关键地位,所以阐明其作用乃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略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太极在位近二十年期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内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的组织形式问题,而且也使八旗制的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论述这点之前,先对蒙、汉八旗的建立过程作一简略叙述。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北返故土,形成瓦刺、鞑靼两部。到明后期,更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漠西蒙古即原瓦刺部,又称卫拉特四部。漠北蒙古又称外喀尔喀三部。漠南蒙古则以元朝嫡裔察哈尔蒙古最强盛,其余鄂尔多斯、土默特、阿索忒、雍谢布、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诸部皆受其控制。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蒙古自1593年古勒山战役失败之后,开始与努尔哈齐建立联系,而察哈尔林丹汗则给终坚持与明朝的结盟。  相似文献   

4.
1.作者、书名与年代2.编年史的诗文特点3.阿拉坦汗传的内容4.1602—1607年的甘珠尔经译文自从蒙古历史学家、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舍·纳楚克道尔吉1963年在乌兰巴托出版的名为《喀尔喀史》的书中提出这一问题以来,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的蒙文传记的存在在南部蒙古的学术界得以公开。纳楚克道尔吉在讲到下面的情况时提到了这部传  相似文献   

5.
一、右翼喀尔喀内讧 1662年,已与满清王朝结盟的外喀尔喀右翼蒙古发生内讧,喀尔喀左翼蒙古封建主出面干涉,又造成了两翼喀尔喀之间的不和,内部纷争开始加剧。1668年,刚刚取得卫拉特领导地位的准噶尔汗噶尔丹率兵趁机侵入其东邻,喀尔喀蒙古封建主迫不得已逃入内蒙古境内寻求清王朝的保护。至此,满清统治者才突然感到自己已处于外喀尔喀蒙古保护者的地位。之后,康熙皇帝  相似文献   

6.
1688年噶尔丹入侵后的喀尔喀诸台吉与俄国〔日〕柳泽明前言1688年,卫拉特部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侵略喀尔喀,攻破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以后,喀尔喀诸台吉的大部分逃往内蒙古,寻求清政府的庇护。对于此事,宫胁淳子在对各种史料进行认真研究后,明确地否定了以往的观...  相似文献   

7.
在蒙古帝国历史的后期。曾出现过一个兀良哈万户。后来于16世纪消失了。兀良哈蒙古人居住在外蒙古,远离他们的亲属部落——居住在内蒙古的朵颜卫,其后裔在清朝曾经统治了喀喇沁旗和土默特左翼旗,他们的祖先兀良哈的者勒蔑是一位成吉思汗时代的将军。  相似文献   

8.
青海藏族原分布于青海湖地区、长江源头和黄河上游北岸一带。公元十六世纪(明代中叶),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占据环湖水草丰美地区,以今海北、海南、黄南及海西地区为基地。青海湖周围及黄河北岸各地的藏族部落,大多被迫迁往黄河以南,统受东蒙古亦卜刺、阿尔秃厮及其后来的土默特蒙古诸部的役属。明末清初,西蒙古和硕特部移牧青海,消灭了土默特诸部及喀尔喀蒙古却图汗的势力,青海藏族又为和硕特部役属。清政府默认了蒙古族对广大藏区直接统治的既成事实。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清朝平定了青海蒙古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的反叛后,根据“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才将藏族部落划归内  相似文献   

9.
祭火习俗是蒙古族流传了千余年的古老习俗,从原始的萨满教到红帽派喇嘛教,再到格鲁派喇嘛教的盛行,祭火习俗原封不动地流传到了今天,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功能,其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源流和内涵,以及在现代语境下它如何适应民众生活,调适自身.本文选取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市为调查点是因为赤峰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和阴山的中间地带,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的交界处.习俗上略受汉文化影响,也正经受着现代化的冲击.这也为祭火习俗的变迁提供了客观的研究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停止卫拉特人和喀尔喀蒙古人之间的长期内讧,巩固封建主内部地位和团结蒙古诸部落力量,为对付受满族奴役的威胁,1640年,在卫拉特的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倡议下,召集了卫拉特和喀尔喀封建主的准噶尔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大法典》,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规.这部法规是十七世纪蒙古史极珍贵的史料,也是封建制度时代游牧民族习惯法准则法典和社会法制的光辉范例。但是,尽管与会者发出了庄严的誓言,该法规关于卫拉特人和喀尔喀蒙古人之间政治协定的条款,不久即失效。在惯于利用蒙古封建主各个集团利益制造纠纷的满清宫廷阴谋策划下,喀尔喀—卫拉特王公联盟还没巩固,就发生了新的冲突和自相残杀的流血战争。可是在喀尔喀法规汇编中调整法律关系和旨在巩固世俗封建主和僧侣封建主阶级特权的某些条款,在1709年的《喀尔喀法典》这一法律汇编出现前一直有效,在中国理藩院《蒙古法典》(指《理藩院则例》——译者)编成前则部分有  相似文献   

11.
喀尔喀史诗,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卫拉特史诗相比,喀尔喀史诗搜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并且只有几篇研究文章面世。符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对蒙古英雄史诗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在其著作(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中写道:“喀尔喀人也许忘了史诗的遗产或遗迹。总之,可以有充分信心地说,已经或多或少地销声匿迹了。”这一结论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的关注。不得不说,它不仅提出了有关喀尔喀人是否拥有史诗的问题,还引发了一场搜集研究喀尔喀史诗的热潮。比如,仁钦院士于1964年出版了他在1928—1930年间从宝力干省…  相似文献   

12.
乾隆帝对喀尔喀的政策及喀尔喀的反应(日)冈洋树前言本文以在“青衮札布之乱”被平息后,由清廷派往库伦的亲清派王公桑斋多尔济的活动和与此相应的喀尔喀王公的抵抗为中心,探讨乾隆帝对喀尔喀政策的性质。桑斋多尔济虽然是喀尔喀王公,但作为亲清派,他发挥了推行乾隆...  相似文献   

13.
外蒙古喀尔喀和1634年被满族征服的内蒙古各部相比,直到1688年因受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入侵而归降清朝的五十多年间,在漠北地区还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进入十七世纪以后,俄国频繁地出入于西伯利亚,刚过了五十年,就同清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丙兔是俺答汗第四子,土默特万户畏兀慎部的首领。嘉靖年间,他被留在西海驻牧。在西海,他一直游牧于海南与莽剌川之间,并主持修建了仰华寺。丙兔在西海的活动促进了土默特部与青海之间各方面的交流,为藏传佛教更迅速便捷地向蒙古地区扩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卫拉特由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卫拉特、额鲁特等四个部落组成,故被人们称作四卫拉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额鲁特部落分散于各地,而在博格达汗执政的蒙古自治政府时期,额鲁特部落归属于拥有近三千人的杜尔伯特右翼旗的乌讷恩卓哩克图。现在,他们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布多省额尔敦布林苏木的藏布嘎日布山周围。据1983年统计,额鲁特部落约有480户,2500余人,以额鲁特土语为主。他们当中的青年一代主要讲喀尔喀化的额鲁  相似文献   

16.
约翰·喀波特具有威尼斯国籍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不仅当时或稍后的人的大多数记载这样说,而且英国官方文书也这样说。特别是十九世纪在威尼斯档案中所发现的一四七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授予约翰·喀波特威尼斯公民权利的记录,最终地证实了这一结论。但是,这一文献又同时证明了他原来不是威尼斯人,只是一四七六年才归化的。这样,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他在归化于威尼斯之前,究竟是哪国人?  相似文献   

17.
约翰·喀波特(John Cabot)于公元十五世纪未发现北美大陆的航行,就其在当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而论,固然远不及哥纶布与达·咖马的航行。但是,从地理大发现的全局及日后欧洲人殖民北美的历史看来,他的航行确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内虽然还没有人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关于世界史的著作中涉及约·喀波特航行者为数不少。这些著作对约·喀波特航行的叙述包含着一些错误。因此,目前探讨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地理大发现时期此一重要事件也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还,由于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朝政府对外实行屈膝投降政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惟使我们可爱的祖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青海地区也遭致帝国主义的侵略。1870年(同治九年)11月,沙皇俄国派它们总参谋部的尼·  相似文献   

19.
“火落管理”是一种焦炉加热管理的方法,它把“火落温度”作为焦炉操作中的重要参数,并作为指导炉温调节的信息。本文对火落管理法在生产实践中具体应用的判定方法、主要技术指标、热工工艺的特点等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宰赛被俘之地———“三太师城”在哪里珠荣嘎(Jürüngγ-a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自16世纪中叶,驻牧于西辽河南北两岸的蒙古五部喀尔喀,逐渐移牧于开原、铁岭边外的辽河河套地区,并不时向东方扩展,出现了五部喀尔喀的全盛时期。当时,后金兴起于东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