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散文最好写,写好最难。首先,它面临着高悬在我们头上的中国散文之最——《古文观止》,以及现代散文大家,如《燕山夜话》的邓拓,还有久负盛名的梁实秋、林语堂、郁达夫、朱自清等等。其次,是散文的界线——中国古代只区别于韵文,骈文;现在,又剔除了小说,杂文、游记等类,但是,它的概念仍显模糊。再次,当代读者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由姚春树、袁勇陆合著的《20世纪中国杂文史》具有的突出的特点,指出它的出版是我国杂文界的盛举,学术史上的大事。对世纪中国杂文史就是一部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历史,这是20世纪中国杂文史的基调和主旋律。对于当代杂文创作的研究和考察,回眸历史,正是为了展望未来,迎接杂文的春天。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40年代正式执笔散文创作,奇迹般地饮誉文坛。他的《雅舍小品》至今发行50余版,居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又出版了《雅舍小品》的“续集”、“三集”、“四集”、“合集”及《清华八年》、《秋室杂文》、《槐园梦忆》、《雅舍谈吃》等10多册,构建了一个恢宏辽阔的散文艺术世界,使梁实秋当之无愧地成为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梁实秋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4.
现在,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的“自说自话”式的述史方式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及散文批评研究中得到生动的证明。这即是指范培松先生早于!op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史》和新近问世的《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系列”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以下简称《批评史》)。前者因其独特的个性化阐释被孙玉石誉为“将在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中树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批评史》第609页)。而后者,我以为也将以其构建个性化述史空间的典范实践屹立于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研究的群峰之中。 我以为,范培…  相似文献   

5.
在最早创作中国现代散文的作家中,瞿秋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灾的。早在1920年3月至8月,他就在《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上,发表了题为《心的声音》的一组散文。1922年和1924年,他又先后出版了著名的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无论是题材的开拓,主题的扩展,还是形式的发展,手法的创新,语言的提炼,他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艰苦的耕耘,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现代杂文,走过了曲折而光辉的战斗里程。杂文是中国新文学最早诞生的文学作品。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同时也开始了现代杂文的历史。在呼唤思想革新的启蒙中,在“打倒孔家店”的战斗中,议论性的散文就呼啸而出,不过当时还没有杂文这个名目。1918年4月,《新青年》四卷四期开辟了“随感录”专栏,成为现代杂文运动的开端。当年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前驱者,几乎都是杂文的作者。其中,鲁迅由于辛勤拓荒,锲而不舍,成为中国现代杂文运动的奠基人和开路先锋。 1924年11月,由鲁迅、周作人等主办的《语丝》月刊在北京创刊,这是中国现代第一个以登载杂文为主的期刊。到了三十年代,杂文创作蔚为大观。1932年12月,“《申报·自由谈》的革新,引来了杂文的全盛时期。”(茅盾《多事而活跃的岁月》)杂文逐渐成为一种独创性的文体。杂文这种文体的概念,是由鲁迅最早界定的,并且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3个方面论述了林贤治的散文理论:一是对鲁迅杂文理论的继承和深化,认为林贤治受鲁迅影响而形成了散文观念;二是散文批评,从林贤治对其他散文作者的评价看林贤治的散文理论;三是林贤治对散文史的书写,从《中国散文五十年》窥探其对中国文化生存空间别样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贾祥伦的学术新著《中国散文美学发凡》出版后,褒扬之声不绝于耳,最近该书又荣获山东省写作协会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石油职工文化大赛首届新书奖。它对中国散文美学研究的新拓展的确是令人赞叹的。《中国散文美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的新拓展首先表现在思维方式、学术思想方面,作者突破了以前散文美学研究领域机械、线性的思维方式,以灵活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散文美学系统。他把散文当成一个运动着的过程,生活、作家、作品、读者等要素互相激发、互相限制形成了散文活动的圆周,《发凡》的第一章简笔梳理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散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它的杂文学性质。古典散文中有相当多的篇章,用今天的文学理论来要求,似乎难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美文学”。例如作为散文源头的《尚书》、《论语》等著作中,又有多少形象和抒情的成分呢,多的倒是议论说理的文字。再一个特点是它的实用色彩。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是经典,也是史传,是思辩学说,也是经世策论。这就决定了古典散文不同于古典诗歌,它的功能不仅在于审美,更在于实用。古典散文中当然也有不少抒情写景的精美之作,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在很长时期内地位是远不如那些实用性作品高的。  相似文献   

10.
1984年5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和1985年(《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第三期发表的《巴人简谱》,都将穆子沁1941年发表的论文《论杂文的语言》和《写在杂文重振声中》作为巴人(王任叔)的文章收入,系误。据钱金昔等人回忆,穆子沁是李澍恩的笔名,“取义木子李及‘恩’中之心”,他当时是暨南大学文学院的学生,1941年4月  相似文献   

11.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代表作。正如作者所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这部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角度看,它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回忆录’、‘自白书’、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控诉录’”。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角度看,它可以与鲁迅后期杂文相媲美,“是继鲁迅之后,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是作家追思既往、审视现实的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与历史剧尤为突出。诗歌《女神》开拓了一代诗风,历史剧《屈原》开拓了“古为今用”的先河。故研究郭沫若的诗歌与历史剧者甚多,而研究其散文者较少。其实,郭沫若的散文也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郭沫若的散文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体式之多样,人所难及。仅自传体散文就出了二十二种单行本。他的散文,既有叙事为主,真实性很强的传记文学;又有议论为主,发表感想的杂文;还有以抒情为主,浮想联翩的小品。如果将其分类的话,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叙事性散文,以他的传记文学为主。《脱离蒋介石以后》、《北伐途次》、《南昌之一夜》等。二是抒情散文。《峨眉山下》、《月蚀》、《路畔的蔷薇》等六章小品。三是文艺论文与杂文随笔等。  相似文献   

13.
湘潭大学历史系青年讲师石柏林、彭小平同志合著的又一部新作《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一书,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次新探索。它的出版,填补了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林非 《江海纵横》2010,(5):30-31
林非(1931-),江苏南通(海门)人,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作家,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林非先生以其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实绩充分体现了他“两栖”文学名家的杰出身份。林非先生迄今共出版30余部著作,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有:《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九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鲁迅和中国文化》、《散文论》、《散文的使命》、《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论散文》等;他的散文著述有:《访美归来》、《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他》、《西游记和东游记》、《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令人神往》、《云游随笔》、《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林非卷》、《世事微言》、《人海沉思录》等;回忆录有:《读书心态录》、《半个世纪的思索》。林非还主编《中国散文大词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等。其学术论著与散文创作均追求独创个性和文化内涵,海外学者对其评论颇多,有些论著和作品已被国外翻译出版或发表。散文代表作:《话说知音》、《离别》、《询问司马迁》等被选入中学大学课本。  相似文献   

15.
王充闾同志在《柳荫絮语》、《人才诗话》之后,又出版了散文集《清风白水》。从这三本书所构成的创作历程上看,乃是一个不断开创,不断飞跃的过程。不论从读者的审美接受角度,或从批评研究的角度看,都有充分依据认定,他的散文集《清风白水》的出版,表明他的散文创作不论从篇章到总体,都已经实现了文体审美的化境创造,正因为这样,他的散文创作,特别是《清风白水》的出版,才引起全国文艺界与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才得到那么多好评。读过《清风白水》,评论其化境创造,我感到在几个方面非常突出的,而这些又正是散文创造取得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 ,当今是现代文学史著“丰收”的季节。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还普遍存在着许多缺陷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文学体式的生成演进的历史过程和经验规律 ,尚缺乏系统完整的专门性观照。由冯光廉主编 ,刘增人、徐鹏绪副主编的《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上、下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 10月出版 ,119万字。以下简称《文体史》)无疑在这一研究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文体史》从文学体式流变这一新的学术视角切入论题 ,解析文学体式的结构类型和语言形态 ,梳理近百年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文学批评等五种文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华民国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它的研究开始繁荣起来。《中华民国史》陆续问世、《中华民国史纲》出版,《中华民国史丛书》相继和广大读者见面,在国内外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近,丁永隆、孙宅巍合编的《南京政府的覆亡》(以下简称《覆亡》)作为《丛书》之一,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民国史花园中又添了一朵新花,它对国民党政权崩溃之原因作了新的探索。一南京政府兴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过去关于南京政府覆亡的原因往往  相似文献   

18.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厷气慨。 ——摘自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九日《人民日报》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包括诗歌、 散文、评论、研究论文等二十六种近二百万字的著作,其中以新诗和散文的成就为最高。解 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了《朱自清诗文集》,收集了作者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八年 期间写的诗歌、散文、杂文和评论五十五篇。古籍出版社重版了朱自清的文艺论著《诗言志 辨》。现尚未出版的还有旧体诗集《敝帚集》和《犹贤弈斋诗钞》。在整整五十年的曲折生 涯中,朱自清走过了一条充满思想矛盾,但又是缓慢发展、稳健向前的人生道路;从一个民 主个人主义者到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战士,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高尚气 节。  相似文献   

19.
铁路是中国最主要的现代交通工具。要了解旧中国的历史,不能不了解旧中国的铁路史。关于旧中国的铁路史,已有多种中外著作行世。金士宣、徐文述著,刘建章作序,中国铁道出版1986年11月出版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是其中写得较好的一部。作为一名铁路高校历史系教师,我怀着浓厚的兴趣细读之,觉得此书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一鲁迅在其创作生涯中,不仅写出了传颂于世的小说和不朽的杂文,而且还精心构思了散文诗《野草》。这类作品尽管数量不是最多,不是“带露的鲜花”,而是“野草”,但由于它反映生活的凝炼,包容思想的深邃,表现形式的独特,其成就和影响并不亚于鲁迅的其它作品。《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优秀散文诗集。《野草》成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陆续发表于《语丝》周刊。其创作时间与小说《彷徨》大致相同。一九二七年四月,鲁迅在广州白云楼汇编成集时,又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