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新生代女作家的创作表现出享乐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对自我的放纵 ,以及对平庸的蔑视和对个体价值的尊崇。此类作品在流行一时的同时 ,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论后现代写作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论者认为后现代写作是没有价值的写作.本文认为这是片面的,它忽视了后现代写作对现代写作的对抗性批判这一合理性内核.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从后现代写作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层次展开对其合理性的分析.最后认为,后现代写作仍然是对人类精神出路的一次积极探寻.  相似文献   

3.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4.
女性作家在语言上极具天赋 ,她们的小说创作别具特性。总体看来 ,她们的小说创作往往采用散文般的诗化表达方式 ,叙述话语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同时又惯用心理分析和借鉴意识流表达手法。她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既是外在的社会学、后现代哲学和社会文化基础,也是心理学内部对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反应,是心理学为摆脱危机而寻找的一条出路。本文在对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论述的基础上,从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现代叙事的批判、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与理论体系的重构两方面介绍了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入后现代的美国社会极度物质化,人们的情感日趋沙漠化,表现在爱情诗上,可以看到自古以来被无限讴歌的爱情已经失去了夺目光芒。后现代爱情诗通过意象的日常化、语调的零度化、视角的他化以及音乐性的缺失,体现着后现代爱情日常的悲哀。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藏族女作家汉语写作已经成为藏族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体现出女作家基于族裔立场的文化写作,同时又是她们不同于藏族男作家的性别写作。在用汉语书写的同时,藏族女作家们面对本民族母语写作的质疑,而在进入当代文学话语场域中时,她们又未能受到主流文坛应有的肯定。尽管如此,藏族女作家仍通过不懈努力,使汉语写作具备了族裔、宗教、性别等诸多美学特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反映了藏族女性生活的多姿面貌。对此,有必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汤婷婷、谭恩美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们打破原有的文化认识模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认同,而是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并不是为了背弃,而是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这种文化反思、文化自审,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跨文体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来已久的跨文体写作 ,在跨越数千年的文体学史上始终未能成为作家普遍的追求。然而 ,在世纪之交的文化语境中 ,跨文体写作犹如横空出世 ,于不期然间构成了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 ,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纯文学失语与孤寂的部分现实。可以这样说 ,作家艺术创新的强烈愿望 ,再加之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催生与推动 ,无疑是导致一批极具先锋意识的中青年作家勇于打破既定的文学和艺术体裁之间的疆域 ,超越传统文体规范 ,尝试让更多的艺术样式共同进入同一个文本的话语运作的主要原因。尽管跨文体写作目前的现状极为驳杂 ,理想的文本也尚未出现 ,但它不落窠臼、图新求变的艺术精神是值得首肯的  相似文献   

10.
实用写作有写作主体、表达主体、接受主体之区别 ,在实用写作过程中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就写作主体而言 ,就必须具有与基础写作、文学创作一般思维不同的特质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有格式化思维、换位式思维、整体性思维以及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创新性思维。  相似文献   

11.
特殊的战争背景使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作家产生了与和平时代不同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主要表现为对战争的疏离和逃避,战争只成了作家创作中的人物活动的背景,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的特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女性作家的书写主要通过三种生存方式的展示,表现了她们对战争背景下人类基本生存的忧虑。  相似文献   

12.
论北美汉学界中国女作家研究中的性别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北美汉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转折,一批女性汉学家运用性别批评理论,从传记生平考据、意识形态语境以及性别政治等角度,对中国现当代女作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传统的汉学研究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为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女作家及创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解读方式,为海内外学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与对话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3.
书写哈尼族妇女在历史和文化中的真实处境,是六位哈尼族女作家的共同特点。《马樱花开》的价值就在于其浓郁的女性创作特征,在于用充满母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聆听生命;还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14.
论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家创作的道德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英国19世纪社会文化生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勃朗特姐妹等一批女性作家以特有的感性注意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贵族阶级正逐渐走向没落,却依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反映到道德层面,表现为对"门第观念"和"绅士概念"的推崇;而上升中的中产阶级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两面性,一方面遵从并内化贵族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试图倡导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道德取向,如对劳动的重视、倡导自控和自助观念以及对体面生活的希望与追求;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注定了他们只能沦为他人思想观念的模仿者、实践者,注定了他们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失语症"患者命运.英国19世纪涌现的众多女性小说家透过现实主义的外衣,展现出一幅幅独具特色的道德图景,彰显了共同的道德关怀,为后人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新世代女作家,在台湾"解严"之后众声喧哗的背景下开始创作,拥有着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精神资源.她们或以对政治问题的疏离和反讽,挑战主流话语秩序和台湾政治乱象;或以对两性关系、女性议题的冷峻审视,来拆穿爱情乌托邦,解构男权中心神话;或以戏拟化的姿态,反讽调侃的口吻,对社会人生进行拆解和颠覆,表现出新世代女作家的代际特征和创作态势.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女性作家教育文化背景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四新文学发生、发展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即通常所说的“五四时期”,有一群令人瞩目的女性作家崛起于20世纪的中国文坛,如陈衡哲、冰心、庐隐等。本文试从五四女作家群的学历、阅历等入手,探究其中西合璧的高等教育背景、时代文化思潮以及和谐平等的两性文化氛围等等因素,对于她们的人生道路、人格形成、禀性气质以及迅速成为著名作家、教授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丽人》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片《美国丽人》以莱斯特和菲茨两家为代表 ,描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人们欲望的虚幻、道德的沦丧和追求生命本真意义的徒劳。导演运用诸多后现代手法 ,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解构人与人的冷漠关系和展示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丑陋性和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漂泊心灵--北美华文女作家笔下的漂泊性及其殊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漂泊一直是文学源源不绝的题材.古往今来传世的作品,全是探讨心灵、漂泊与依归的问题.百年中国现代化,是革新与传统的拉锯与涵化,知识界先留学日本,后赴欧美俄.台港澳之中的菁英花果飘零.特别是女作家的漂流情怀,为了家中的男性--父夫子而迁徙流离.不论对文学生命的助益或斫伤,实无逃于漂泊经验.交通通讯网络和翻译的一日千里,让世界缩小,各洲解除距离,联系及外移与日俱增,表面休戚与共之全球化已渐成型,除了政教和族群边缘化等因素待解外,文学的漂泊性可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试析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程教育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关组织每年都对工程教育改革提出基本思路,使其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总目标指导下,工程大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诸如突出学生主体性、大学与企业联姻、教学与科研并重、发挥交叉学科优势、重视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和妇女写作观念之转变;第三,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与智力等方面之分别和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