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上期)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胡锦涛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享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老年人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老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昀  蒙雪影 《职业时空》2008,4(2):43-44
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几十处提到“和谐”二字,从中可以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愿望。作为培养人才高地的大学,是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工作、推进志愿服务,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安排。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深刻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加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5.
非常声音     
十七大文件里面提出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重点是讲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事业的建设,另外一个就是收入分配、就业的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的目标框架,所以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我想今后的社会建设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构成社会建设的一个体制。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今后一段时间要像搞经济建设那样把社会建设搞起来,这样才会有一个完善的经济社会相协调的社会体制,使我们整个国家能够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2012年,我国最大的政治事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八大不仅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且说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基础和基本途径.从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民物质生活富裕、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在改善民生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制度化建设上下工夫.改善民生有众多向度,其中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和居住等是民生的最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8.
2014年,上海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全市社会发展总体和谐稳定,民生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2014年市委聚焦"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整合全市力量开展全面深入调研,酝酿形成一系列重要指导意见与政策,开启了全市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来自天津市民政局的消息,今年天津市将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着力提升民政工作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相似文献   

10.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做出了整体战略部署,确定了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会议再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战略是对中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的深化和发展,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做好农村老龄工作是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农村老龄服务,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济南市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民生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他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各个历史时期民生都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根据时代特色和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民生策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对民生的诉求也更加注重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发出了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强音,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既符合时代的需要,更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下“时髦”的热议话题,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等相关词汇频繁出现在党的报告文件中。其实,早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关注民生,促进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着力改善民生的号召。胡锦涛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快速转型期,我国既有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遇到社会矛盾频发,社会问题尖锐化、复杂化的挑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践行,党和政府越来越强调改善民生,强调为民服务和把好事办好。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给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民生、好事做好,是对以往政府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特别是忽视基本民生做法的一种矫正,也是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在2014年的工作中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艾’,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如何落实这些要求,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工作,对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难题,涉及千头万绪的工作。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都是宏大的社会工程,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一要有合理的体制机制,二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三要有宏大的和高水平的人员队伍。因此,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的要求,除了要继续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以外,还应该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陈智慧 《职业时空》2008,4(9):161-161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利民福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而现实任务。因此,深刻领会和把握十七大的相关精神,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民生就必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民生建设是我国政府执政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民生建设可以推动社会保障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现代化。我国政府通过民生建设推动社会保障能力的现代化,廉租房建设推动住房改善现代化,新农合建设推动医疗改善现代化,社保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改善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对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简政放权推动政府服务功能现代化,机构改革推动行政管理现代化,畅通民声通道推动公共决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成就之一,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老龄工作”。正确认识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及其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对加快老龄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未来要做好民生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重要前提,以问题为导向找到民生关键领域,用发展的眼光处理民生问题,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提高民生水平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