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作为儒家学者的"初学入德之门",一直被视作儒家的重要典籍.它所强调的德行的最终落脚点是"止于至善".要想达到这样的境地和追求,"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知止"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知止"思想体现着<大学>的根本精神.提倡"知止"精神对于人们寻找精神的立脚点,对我国当今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面对阳明后学所造成的"玄虚""情识"之弊,心性问题成为晚明儒者的核心关切。李材立足于《大学》的"知止"观念,将阳明学内向体证的工夫直接贯彻到"性体"这一向内追究的逻辑终点,同时尝试从人伦日用中识认性体,反对将知止工夫局限于单纯自我意识的领域,以便与佛老的心性工夫划清界限。李材对心性之间内在张力的自觉,体现了他对朱子、阳明两种理论分殊和弊端的反思,最终指向对于儒家心性和秩序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元国 《社区》2012,(20):56-57
前段时间有一周末,在北京东岳庙参加了一个读书会。刚走进东岳庙大门就收到了一个单子,题目是——“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首次学术沙龙程序单。一看到题目就有点说不出、怪怪的感觉。“知止”两字不用说,一定是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4.
挖掘儒家“知、仁、勇”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为人的生命实践提供哲学指引。从《中庸》的相关原文出发,分析“知、仁、勇”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所体现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认为,《中庸》提出“知、仁、勇”思想是基于儒家对人的精神价值及其人格生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儒家“知、仁、勇”思想的精神智趣及其道德价值对当代社会人们道德信仰缺失和道德体系重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墨经》中说:止有三义。《经上51》曰:“止,以久也”;《经上99》曰:“止,因以别道”。因以别道所阐述的就是“止”的逻辑内涵。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揭露和批判了“左派”幼稚病,并提出布尔什维克必须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必须重视和发挥领袖权威,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并理性对待妥协问题等,这一系列党建思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且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实践意义。新时代党建要注重纪律建设的系统性,筑牢防“左”警右思想防线,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进党内和谐。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知”是一种知识、才智、智慧,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内容广泛,可粗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知”来源于“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主张通过“多见”、“多闻”、“多习”、“多行”等方式“学而知之”。“知”是为了获取一种“智”的生命智慧,为了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8.
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明代哲学家李材的《大学》改本 ,并将其与朱子的《大学章句》做了认真比较 :按照朱子的理解 ,则《大学》一书的基本结构应为 :三纲、八目 (经 )———三纲释、八目释 (传 ) ;此“三纲八目”结构成为一种“典型”。此后数百年间 ,人们在阅读、理解《大学》时 ,无不受其影响。李材的《大学》改本则对此有所突破 :李材以其“止修”学说为基础 ,提出了一种以“知止”、“修身”为中心的 ,全新的《大学》义理模式。李材改本为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大学》一文提供了新的视角 ,值得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其中的“知如”韵相对于《中原音韵》系韵书而言比较特殊,对其性质前辈学者略有讨论,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文本资料和相关韵书、韵图重新审视了“知如”韵的性质以及“知、章”二母与“庄”母的分化问题,认为“知如”中的“支、之、脂”和“鱼、虞”等韵还未完成向∫、y的转变,“知、章”与“庄”尚有别.  相似文献   

10.
“知止”及围绕该概念形成的一系列范畴,构成了宋代心学代表学者杨简工夫诠释的重要内容。“知止”工夫包含了“本心”至善的先验性、自发自止的主体性以及心意合一的顺向性诸层面。人人皆具有正直向善的、本静本止的“本心”,只需充分发挥“本心”的能动性与独立性,则体虽常寂而思虑酬酢应用无穷,这便是杨简所追求的、寂感合一的“知止”工夫。杨氏希望以此消除“意”对心体的拘执,以无思无为之“止”实现道德主体之超越,并将其落实到孝悌慈爱的日常践履之中。  相似文献   

11.
朱熹概括的《大学》三纲领八条目,蕴涵着孔门儒学三境界八阶梯的道德事功合一说。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表述可知,《大学》虽强调了人生目标的境界阶梯,却消弥了天子以至庶人的等级差别。这反映了孔门儒学的平等权利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以西周宗法政治衰落、春秋末年私学兴起为背景的。随着秦汉专制政体的确立,孔门儒学的这一平等权利思想和《大学》本身被后来儒者有意忽略。唐中期,韩愈发明《大学》,然亦隐约其辞。至朱子,始于《大学章句序》中谨慎却大胆地重新揭示了《大学》的平等权利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东方逻辑中的墨家逻辑和印度因明中都有利用反例进行论证的推论形式,印度因明中的“异品遍无”是排除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墨家逻辑中的“止式推论”是用反例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推论形式。两大逻辑体系都体现共同的思维倾向性,这体现出逻辑的全人类性。  相似文献   

13.
战略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制定战略的开端。战略环境分析的目的是展望企业的未来,这是制定战略的基础。孙子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四知"思想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企业战略环境进行分析,比西方的战略环境分析理论更加全面、科学,能够帮助企业制定出具有真正竞争优势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4.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是经典诠释中两种态度不同的诠释方法,"我注六经"采用以文本为主体,力图恢复文本原意的诠释取向;"六经注我"则是一种哲学创构活动,是诠释者构建哲学思想的取向。朱子的《大学》很好地融合了这两种诠释方法,其改"亲民"为"新民",对"新民"进行重新阐释,并赋予它以新的内涵,一方面是"我注六经"的回归圣人本意的主观意愿;另一方面,借"新民"重构《大学》的形态与理论框架,为理学方法论修养论的阐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历史思想。它最早渊源于《尚书》,与"殷鉴"思想、"先王"观念紧密相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尚书》历史功用思想,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分”是《尸子》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以稳定地表达特定含义,意为“职分、持定”。《尸子》认为“分”的正当性根据在于其与天道的内在一致性。圣王和圣人在厘定和倡明社会成员职分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每个人都应该谨慎地对待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使之符合自己的职分要求,同时应勇于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尸子》特别强调了国家治理者的守分,认为赏罚二柄是守分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五行》有一个重要范畴“和”,“和”又有一个等值的范畴即“时”。二者关联的是,仁、义、礼、知(智)四种德之行跃升为“善”,仁、义、礼、知、圣五种德之行跃升为“德”,以及德行达到最高境界时的践行方式。“和”一般被解释为“和谐、协调”,这种认知有悖于《五行》体系给出的界定,也背离了该范畴的历史渊源。《五行》之“和”乃取义于跟《洪范》“五行”中的五味关联甚深的“和羹”、“和五味”,以及由此滋生的“和五声”等观念,意指参与其中的各元素的个别存在被超越而生成新的同一体,因此并无“和谐、协调”可言。《五行》“和”(或“时”)深刻继承了《洪范》“五行”说蕴含的五味和的结构框架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廉洁教育不可或缺,儒家经典《大学》中所倡导的道德思想,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与大学生廉洁教育深度契合,不仅可以拓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想内容,而且可以深化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论语》的“孝”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关于"孝"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意识是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群体特征和人性,而又必须在群体生活中被构成的一种人类现象。孝与慈、礼、仁、忠联系密切,相互构发。依据伽达默尔关于"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的见解,分析了"孝"思想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