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问“人的存在”是哲学的永恒议题。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阐述才彰显出它的科学性内涵。马克思从现实性、本质性及发展性等角度对人的存在样态进行了理论思索,全面立体展现出“人”的内容。“现实的人”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长点,对这一概念有效展开所形成的对社会结构性和历史性问题的审视,又是批判理论的旨趣所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可概括出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三重内蕴:劳动(实践)构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社会关系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自由时间发展出人的积极存在。梳理“现实的人”在不同语境所表达的问题关切,有助于深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及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揭示,经历了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的人转向费尔巴哈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进而转变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的人,最终成为摆脱一切“非人”的束缚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化、历史化历程。这一揭示历程也是马克思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其思维方式和哲学世界观变革的过程: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转变;从对人本质的抽象理解向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3.
4.
马克思是从生产方式发展的角度研究个人的,改变了以往西方哲学家对人抽象认识的范式,使之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不忽视人的自然性,但更注重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主动性,兼有“经济人”、“道德人”、“环境人”和“全面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的考察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现实的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必然的个人”、“偶然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等发展状态。通过对“现实的个人”这几种不同发展状态之间的关系的梳理,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的个人观。马克思的个人观对于探讨和思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存在论的根本维度。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存在时 ,特别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以及合乎人的本性的生活 ,表现出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强烈追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类”的存在 ,是“对象性”的存在 ,人的活动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存在物在对象身上实现自己生命表现的活动。这种活动表明人是在自然界中 ,在对象世界中存在。因此 ,只有在人的对象性存在中 ,在人的“类”存在中 ,才能深刻认识人的本质 ,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术界缺乏对孔子与马克思的比较研究,缺乏对二者关于人的发展观问题会通之处进行具体阐释与现代转化。只有立足文本、着眼现实,从孔子和谐发展与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人的发展观的比较中找寻到二者蕴意上不谋而合的会通性,从人本情怀、躬行实践、社会发展诸方面得出可资借鉴的观点,才能将两位历史哲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既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概念的关系性、主体性和感性对象性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规定。基于这些规定,"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克服"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世俗分裂"的关键和超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对立"的基点,是理解马克思"关系中的个人本体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德国,既有左翼马克思主义精神领袖的思想遗产;又有新老几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孜孜以求,以及马克思学家的不懈努力.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故乡的德国,在今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2009年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MEGA2阅读马克思;马克思思想的复兴;公共讨论中的“马克思体系”;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人的形象”;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文化.此外,“11月革命”的历史效果、“后89时代”的历史神话、金融危机的深度反思、联合国/欧盟的军事化与国际关系,等等,也是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处境不佳,但却依然活跃.我们认为,尽管他们对马克思有着不同的解读,而且很多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对马克思、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和“迷恋”,值得国人钦佩和羡慕;他们的“阅读《资本论》活动”和“结合MEGA2阅读马克思”的方式,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来解释和说明交往范畴,不仅揭示了交往作为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且揭示了交往的否定方面,即“非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维度,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而当前盛行的把马克思交往范畴的革命性意义归结为主体间性、主体际等思维方式领域的变革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与灵魂,是马克思对人类发展远景的科学规划。这一体现对人的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注相统一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在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可以通过该思想与“现实的个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考察中得到证实。马克思所指称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植根于社会现实,需要具备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交往的普遍发展、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以及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起源于对人的再认识。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学说。其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乃是其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它直接涉及到历史的真正主体以及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等问题,并且要求与马克思有关"社会化的人"及"人类社会"等思想本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理解,方能说明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抽象历史观,并真正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尽管马克思坚决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可以说马克思拒斥的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而非形而上学本身,而且马克思也有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存在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及其构成的实践世界,社会构成其空间性,历史构成其时间性,整个时空的全部存在统一于“现实的个人”走向“自由个性”的过程,其发展动力根本在于人在其感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我超越性,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变革是从现实的人入手的.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主体,立足于现实的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生产活动来考察历史,将历史归之于实践生成史,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历史生成中贯穿其中的公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17.
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有两层基本涵义:其一,意在终结具体形态的思辨哲学,而非整个学科或文化意义的哲学;其二,意在建构现实的哲学和使哲学成为现实。现实、实践、科学是马克思消灭哲学的三重指向,它缔结了从思辨哲学到现实、从现实哲学到实践、从实践哲学到科学的统一性逻辑延伸结构,其旨归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它明晰了实践为克服传统哲学内在困境的必由之路,特别突出了以实证科学为思辨唯心主义去魅,并强化哲学与科学的结合。马克思志在对人存在之谜的解答开辟一种新世界观,志在对历史之谜的解答开辟一种新的历史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8.
只要实践对现存感性世界和"现实的个人"的开启和生成尚未完成,"实践本体论"就没有被超越的可能。因而,"实践本体论"当下需要的不是被超越,而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随着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对话的开启,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逐渐成为领悟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性契机。"此在"的绽出之生存堪为打开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钥匙。也许,阐释"实践本体论",只有诉诸"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才是可能的。因为它不仅使"实践本体论"趋于圆融,也使它面临的诸多责难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环境伦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规范都作了深刻阐发。深入研究探析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问题,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马克思分别从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需要这三个维度来分析人的本质问题。从这三个维度来论证人的本质问题都有合理性,但是,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需要都不能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问题。文章试图将不同维度上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回答综合起来,给人的本质下一个比较全面、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