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光绪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防灾手段滞后,具体体现为水利、仓储失修,森林植被之学不讲;二、抗灾能力低下,豫省人民因承担重赋、重徭及重捐之外,加之境内匪类猖獗,生活贫苦,遇灾即贫,颠沛流离;三、救济不力,清政府因光绪年间财政匮乏,吏治、河工腐败,对灾民救济不力也加重了灾荒程度。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时期,河南省政府为应对日益频繁的灾荒,建立救灾组织机构、制定救灾运作规范以构建救灾组织体系;大力整顿仓储、开展植树造林、重组水利机关和兴建水利设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调配散放赈粮、筹集拨放赈款、开展以工代赈,实施灾荒救助措施。这一时期,河南省政府的灾荒救助体系特点是:运用近代化的技术手段宣传赈灾,积极动员民间社会力量参与救灾,采取多样化的筹款方式扩充赈灾资金。河南省政府在灾荒救助中虽然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救助成效有限,其原因是:苛捐杂税众多,民间经济负担沉重;赈灾过程中贪婪腐败现象严重;农民日益贫困,抗灾自救能力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民国时期河南灾荒史的研究,严格意义上讲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方才真正起步,学界发表了一些文著,取得了一定成果。总体看来,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似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光绪年间河南灾荒中的官赈特点如下:一是传统赈灾手段滞后,二是资金来源日益社会化,三是地方救灾任务加重,四是重视对灾时社会秩序的维持与重建,此外则是遇灾时多有振兴赈务之举。总体上说,官赈救济效果不佳,此中原因首先在于光绪时期,清政府经过太平天国的打击,已元气大伤;再就是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力。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我国内忧外患严重,灾荒发生频繁,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传统的灾荒救助体制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由此出现的救灾主体地位的变化、救灾意识观念的更新以及新型救灾模式的产生,都对传统的荒政体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但由于当时政府的腐败、荒政管理体制的松弛以及社会救灾资金的匮乏,使得近代兴起的官民合办的赈灾模式并未取得其应有的救灾成效。  相似文献   

6.
7.
灾荒与社会紧密联系,灾荒是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灾荒可以揭示出特定社会的许多本质内容,而社会对灾荒也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嘉道时期灾情严重:一是长江水患骤然加剧,二是东南各省灾害发生频次增加,三是特大灾害频发。为此,政府实行荒政,主要采取以工代赈形式,并积极鼓励民间赈济,可见这个时期救灾特征与特定的社会状况紧密关联,是特定时期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8.
9.
地方精英是指除当地政府官吏之外对地方公共事务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群体。明代河南地方精英参与灾荒应对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儒家思想长期熏陶形成的道德约束,国家奖劝产生的政策激励,地方官员忠于王事的努力劝谕,以及因果报应信仰带来的强制都对他们的救荒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自身经济、安全、名誉等利益的考量则是明代河南地方精英积极应对灾荒更为现实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苏新留 《南都学坛》2007,27(3):37-38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河南灾荒严重,给河南乡村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粮食的短缺造成粮价的不断上涨,粮贵物贱更加重了灾民的贫困。灾荒期灾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就是食物问题。为了充饥,他们不择手段。当灾荒的严重程度威胁到灾民生命的时候,他们就会超越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卖妻鬻子,易子而食,甚至杀食亲人或他人。  相似文献   

11.
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确立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力量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多元主体结构,营造非政府社会救助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积极培育有利于社会救助的思想理念,完善社会救助法规,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逐步形成多元的、面对社会各类弱势群体的、完善的社会救助系统.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4.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结合访谈资料提取出流浪儿童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排斥因子,包括:家庭排斥、法律排斥、社区排斥、教育排斥、文化排斥。通过儿童流浪与社会救助问题这两个角度对五点排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今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是当前社会救助政策实践的重要创新,有利于减缓政府行政资源与管理事务之间的矛盾,通过多样的服务满足被援助对象的多元需求。作为一种新生力量,面对社会情境的复杂性、贫困治理转型、经济和资产保值、社会工作者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面临诸多挑战。必须把握好新的发展机遇,结合已有社会救助机制选好介入路径;同时,考量不同参与政策的针对性并重视价值、重视自我反省与情境分析,拓展未来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救助旨在维护社会成员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满足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和不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立足本国国情,提出我国现代救助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国家责任的全面确立,并从理论层面上提出一些加强社会救助的国家责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对于关爱贫困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最直接最基础的意义。为此,要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目前我国大多数民间组织自律机制不够健全,政府的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也不完备,影响了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保障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农村救济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推行5年来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必要性、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形成原因、乞讨权的定性、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十二五”以来宁波各县(市)区公共财政和非政府(慈善)组织在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实践,结合当前社会救助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为: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政府应顺应趋势、完善职责、健全法规、充盈财力,实现兜底保障;社会救助工作需要运用新技术,适应新形势,构筑新机制,实现专业化、组织化、科学化和精准化服务。  相似文献   

20.
贵阳市既是农民工的重要输出地,又是农民工的重要务工地.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就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用工方式和社会保障、工作间隔和现实救助、社会救助意愿等状况,对贵阳市七城区涵盖环卫、建筑、装修、餐饮服务、小摊贩、背篼群体等各行业500名农民工进行访问.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民工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还不太满意,政府对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服务还存有很大不足;农民工以非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用工方式为主,维权意识淡薄,社会保障残缺不全;容易失、业,失、业期间政府救助缺失;现有救助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系统性,救助内容供需错位和脱节.建议构建以就业援助为中心,以医疗救助和生存救助为基本点,以法律援助、子女教育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为补充的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