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民参与是地方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治理理念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团体的迅速增加,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取得较大进展,已经形成了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网络雏形。但是受传统行政观念、公民参与能力,以及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的影响,公民参与地方治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应当通过转变公民的角色定位,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等,来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基于全程参与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提升地方政府绩效的动力和依据。如何保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公民参与作为与民主治理理念相契合的制度安排,对提高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不可或缺。然而由于当前地方政府在管理理念的僵化、公民参与制度保障的缺失以及公民自身意识和能力的限制,致使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还停留在象征性参与的低水平。提高公民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参与度,必须提高公民参与度,实现公民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全程参与。  相似文献   

3.
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网络参与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新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政府治理中凸显出降低政治参与成本,优化政治监督环境,促进利益表达整合等价值和意义,但又因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使公民网络参与在政府治理创新中产生出诸如不均衡参与、非理性化参与和非规范性发展等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培育参与主体、完善技术机制和加强法制建设这三个视角去寻求政府治理创新中公民网络参与提升的对策和思路,从而开辟公民网络参与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伴随着全球化的来临,政府的公共管理改革在全世界掀起了浪潮,政府所面临多变的局面和环境,迫切要求政府在职能上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绩效评估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策的执行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绩效的重要手段,正在日益受到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而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具有重要研究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方立法工作影响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法治观念的加强与公民素质的提升,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与精神底蕴。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制度的建设已日益紧迫,就美、日两国公众参与立法的制度予以分析比较,以期对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制度的完善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改进和提高地方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途径。主权在民的本质需求、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公民文化发展的内在推动以及政府的公共性使得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具备理论和现实的可行性。面对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处于"有限参与阶段"的诸多问题,应从提高公民参与评估的主客体条件及参与制度保障等方面来推进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7.
宪政治理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参与是宪政秩序下民主价值的体现。公民参与能够在宪政治理中重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进而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平衡。因此 ,当前应积极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以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推进我国的行政民主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主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直接关乎民主政府的成败.探究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政府、行政人员、公民自身、基层组织四个角度来完善我国的公民参与,以期提高公民自主管理能力,构建合作、参与的政府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9.
治理和善治可以被作为一个民主的管理体系来加以分析,就像民主一样,治理和善治首先建立在一个规范化的空间之上,公民都可以而且应该参与其中。随着我国政府治道变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善治也终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的必然选择。政府善治与公民参与具有内在关联性,公民参与是实现政府善治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不足影响了其在政府走向善治过程中作用的发挥,政府必须从多方面为扩大公民参与创设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障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正在从传统的"上级评价下级"的内部评估模式逐步向由多元主体参与的外部评估模式转变,坚持"公民导向"成为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的重要发展趋势.公民作为政府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对政府的实际绩效最有资格进行判断,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广度与深度会直接影响最终评估结果的信度与效度.但公民参与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却依然面临诸多的障碍与"瓶颈".从公民角色与责任视角入手,结合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模式,探讨了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中遇到的突出障碍及其基本特征,以及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环境行为研究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国内外研究者较多关注公众个体日常环境行为及其影响机制,往往忽视了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基于CGSS2013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构建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嵌套模型,对中国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微观个体层面上,居住在农村的居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较多,教育水平较高的公众实施较多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媒体使用、环境污染感知、政治参与及政府信任对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有促进作用。在宏观省级层面,经济发展、产业比重合理调整可以激发地区公众平均环境参与行为,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垃圾清运量的增加和PM2.5浓度升高,会促进地区公众平均环境治理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地方政府改革是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因此,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探讨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系统方案,已成为当前公共管理研究的紧迫课题。为此,必须建构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了解研究状况,确立研究主题,明确研究目标,探讨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探索、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理论,并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反映出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地方法制建设的热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表征。尽管我国的《立法法》等相关法律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扩大公民参与地方立法的思想,但实践操作过程中仍有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在立法程序提案阶段和审议阶段建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机制,以及完善起草阶段的参与制度,将是公民全方位参与地方立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困境、趋势和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行为的自利性以及创新缺乏长远性、系统性等对公共性侵蚀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过程中的困难重重。由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转变政府治理创新理念和政府职能外,还必须加强政府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重塑政府内部治理机制,培育和发展强大的公民社会,构建出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演化分析方法,研讨了"后分权时代"的特征及其演化趋势,提出"后分权时代"地方合作治理生成所需的制度条件、主体条件与组织条件,以及与此相应的三种地方合作治理生成的异质性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公共治理范式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政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效率的高低。政策执行力弱化的成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中的自利性、机制缺损、人员素质欠佳、监督乏力等。基于善治范式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创新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机制应注重优化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创新动力机制、构建共建共享机制以及完善利益均衡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网络治理协同行为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信度检验、效度检验、结构方程分析等统计方法,实证研究主体关系、外部环境、政府自身3个因素对地方政府网络治理互补型协同行为形成的影响程度,以及这3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伙伴能力和公众要求是政府是否采取合作行为的主要外部考量,良好的信任关系和对彼此资源的依赖互补性能在客观上促成网络主体之间进行协同,公共服务质量和政府回应性则是政府主动采取合作行为的内部驱动力,而公共服务本身的复杂性并不必然导致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分析了中国地方保护主义的制度根源,并探讨了保护主义的界定标准及其防治机制。笔者认为,要保证大国的法治统一并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界限,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中央不再包揽全部的立法权,但是必须将其分内的事情管好。因此,只有在限制中央立法权的基础上,才可能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无条件地实施中央至上原则,从而保证国家法治统一并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代议制民主的重要补充,公众参与立法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形式。淮南市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转变立法机关的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公众参与的方式,由法律保障公众参与的效力,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完善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立法信息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