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论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时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区别的研究存在误区,在方法上,他们或从应然到实然,或从实然到应然,而正确的进路应为:从应然到实然,再从实然到应然。诚实信用原则是对私法自治的内部限制,公序良俗原则是对私法自治的外部限制;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权利与权利的纬度,体现了私人之间的利益,公序良俗原则适用于权利与权力的纬度,体现了私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法律效果不同,根本原因即在于背后所涉及的利益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律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与政治性,基于此,律师职业的应然性定位应该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律师是自由职业者,另一方面又是司法辅助者。律师的这种双重定位既反映了上述律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又揭示出律师在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应有的定位,体现了律师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人们从事各种济活动都是为了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首先都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然而,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形态下,利益,特别是个体或群体的利益往往被抽象的“义”或社会整体利益所掩没,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形态下,利益,特别是个体或群体的利益被凸现出来,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利益差别是市场经济前生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就其广义而言,就是指商品经济,吴敬班说:“市场经济一词,从一开始就是从经济运行的方式,即资源配置方式立论的。它无非是货币经济或商品经济从资源…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是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是不统一的。个体对于教育目的的选择常常基于个体利益的考虑,因此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如何将“应然”的教育目的转化为个体“实然”的教育目的,这需要一定的价值引导,并且经过内化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整体利益代表机制研究--兼论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社会整体利益是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是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所具有的独立的利益,区别于社会成员个体的利益与部分社会成员所组成的子系统的利益。国家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当然代表,既具合法性、正当性,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应建立社会整体利益的补充代表机制加以弥补。这一补充代表机制无论在立法、执法中均已有所体现,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在司法领域,建立社会整体利益的补充代表机制,有助于奠定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社会整体利益及其代表机制,有助于克服经济法学中的国家主义倾向,正确把握经济法的定位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环境所具有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公益”是一种社会整体性利益,从本质上来看是整体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相互影响而又不可分割的利益统一体。基于环境公益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在构建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过程中,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可以对其进行种类划分,从而有效地维护公众的环境利益。  相似文献   

7.
律师职业的公益性是指律师在其执业活动或提供法律服务时必须具备无偿性或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利他性特点.律师职业所蕴含的维护法律公正性的功能、律师服务过程中所体现的各种无偿性特点以及法律援助制度赋予律师的明显的救济功能,均体现了律师职业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8.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律师作为法律群体重要角色之一,对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律师职业伦理建设自然而然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在不同意义上对律师职业伦理做出阐释,律师职业伦理的内涵分为“底线伦理”和“更高道德义务”两个层面。整体上看,律师职业伦理弱化原因有二:一是律师行业缺乏良好的竞争秩序;二是整个律师队伍缺乏有效监管。良好行业竞争秩序的构建,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来实现,而对于律师整体队伍缺乏监管的现状,则需要通过建立不良行为披露机制来提升整体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的社会实践,体现了医生心路的艰辛、民众意识的困惑、传统文化的冲突.传统的生死现、儒家思想的孝道是造成安乐死在中国的实施遭遇困境、踌躇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产生这种情境的本质是:中国传统的“人伦差序”导致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伸缩”.安乐死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实现了个体的需求和利益,即体现了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又使人类心理结构、社会文化、社会习俗、社会制度得以不断再生产.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社会整体利益本位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立法宗旨和终极目标。它所追求的整体利益是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既不同于个人利益,又不同于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新型利益,是一种发展中的动态的"社会利益"和"增量利益"。经济法通过立法宗旨、社会整体调节机制、制度架构和个体协调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它是一种追求实质公平、结果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利益,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法理念的客观要求和科学反映。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至抗战前,朝野上下屡屡兴起“开发西北”的呼声。开发西北能否顺利启动和推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西北民众在开发西北问题上的态度,因此,当政者和理论界应该较为清晰地回答“为谁开发西北”的问题,但当时的中央当政者和西北以外人士从国家整体层面考量得多,而从西北本身的利益方面思考得少。一些西北人士对此状况发出了自己的呼声,从中可以窥见西北人的地域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实际状态,彰显出开发西北中协调好国家整体利益与西北民众利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现行立法对辩护权规定过粗,限制过严,是一种“虚化”的权利;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律师不愿参与刑事辩护,刑事辩护权之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具休对策是:在实践层面上,确保控辩双方诉讼资源共享;在制度层面上,充分保障律师辩护权。  相似文献   

13.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待社会职业的认识和态度观点体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既反映了社会的需要,父母师长的期望,又反映了大学生个人的职业愿望、成才意识、抱负水平等,是其人生意识在职业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大学生是国家按计划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与现在所学专业是基本一致的,为什么还谈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这是因为:大学生所学专业只是从社会分工上“定”了职业,作为个体职业心理倾向——职业意识,还在发展、完善之中;近年来大学毕  相似文献   

14.
律师辩护权反映着一国的法治状况和公民权利受保障程度。修改后的刑诉法明确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地位,将律师辩护权延伸到了侦查环节。保障侦查环节律师辩护权从应然走向实然、从法律文本落实到执业实践的关键在于培育律师的职业自主性——自立、自律和自信。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质量治理是一个关涉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利益博弈的“公共性”复杂系统。“个域共同体”因个体理性的有限性限制,在质量管理上易引发“由外至内”“自上而下”和“从出到入”的混沌逻辑。公共理性指引下的职业教育质量治理之“道”,即在思维逻辑层面确立一种“公共”思维意识,通过遵照普遍的公共意志,建立在质量治理上的公共理性思维;在实践逻辑层面,须寻求在“理性”指引下的共治之“路”,以助推最广泛公共领域发展的共生与共赢。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小说中 ,不在整体、宏大叙事认可范围内的个体生命的命运及其意义 :春兰的悲剧是个体生命的鲜活要让位于历史的理性运行与规则 ;改霞的命运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相互依存、刺激的紧张关系 ,也体现了个体基于自身利益而对整体的清醒审视 ;余永泽的人生选择带来了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在人生价值选择上的困惑 ,其体现的英美派知识分子的文化思想特征 ,在今天也值得人们深思 ;冯贵堂的命运体现了“微观现代性”的“历史的迷误” ;对张桂贞的评价 ,涉及到对普通人的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定位问题 ;对素芳的评价 ,则涉及到我们应该如何关注被整体以神圣名义压抑的孤苦无依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论权力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是政治中最具支配的力量 ,对权力的主观反映就是权力意识。代表民意的应然权力意识和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现实权力意识是社会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意识观。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现实权力意识 ,它常常背离应然权力。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仍影响着当代中国 ,造成权力腐败。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意识 ,才能还人民的应然权力于本然  相似文献   

18.
律师拒证特权是证据法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性权利,对其设置理由的理论探讨可以有超越法律制度框架的更广泛视角.律师柜证特权作为一项职业特权,它涉及到国家承认律师职业所发挥的私权保障功能从而进行的制度性授权.而律师得以顺利开展执业工作的前提,更在于当事人对于律师的心理接受度.这种心理认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宏观上需要形成整个社会对于律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微观上需要建立当事人对其所委托之律师的个体信任.律师拒证特权正是法律制度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对此社会心理的特殊关怀和考量.  相似文献   

19.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重要的时代命题。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人存在的二重性作为其逻辑起点,揭示着精神生活的现实性、可能性、根源性以及共有属性,也开显了精神生活存在的必然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过程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时空嬗变历史相一致,并且正是在这一主体自我确证的历史中不断发展的;在实践指向上,把握好个体意识与共同体意识、赓续传承与超越创新、观念的生活与现实的生活这三对辩证关系,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应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的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上主要表现为他审意识和自审意识。在具体诗歌中主要体现为主控诉主题和寻找主题的不同;而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差异则是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