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晴雯是《红楼梦》中很引人注目的一个奴婢形象。她聪明灵巧,纯洁美丽,很得贾母和宝玉的赏识。但她性格泼辣,勇敢叛逆,惹来了作为统治者代表王夫人等人的忌恨,导致了最后的悲剧命运。在大观园女性中,晴雯是纯洁美好善良形象而被吞噬的封建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晴雯不畏尊贵地位,敢于抗拒主奴不平直到最后毁灭的人生遭遇的阐述,展现了晴雯大胆叛逆、威武不屈、特立独行、疾恶如仇、率性而为的性格特征.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人生,蕴含着深沉凝重的美学价值,寄托着作家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晴雯形象是《红楼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晴雯因其独特的个性和极具悲剧色彩的结局,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深切关注。不少学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对她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评论。近十年来学界对晴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对之进行一番的梳理和总结,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结局是整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者思想的凝聚,是探索作家创作意图和衡量作家艺术功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总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结局。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主人公常常依赖偶然的因素获得悲喜逆转的大团圆结局,鲁迅和张恨水对于小说结局的处理抛弃了这种大团圆模式,热衷于以悲剧收场。他们认为,作品应该扎根于真实的土壤之中,结局要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客观逻辑,大团圆结局并不是真实的人生体验。而悲剧因为更能调动情绪所以更易震撼人心。虽然二人都摒弃了大团圆结局,但背后的思考却有殊异:鲁迅在对结局的思考中纳入了对于"瞒与骗"、喜好大团圆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个人"走"的生命哲学,而张恨水则更多的是从现实人生和读者的猎奇心理入手,从精妙的艺术情节的构思中对结局进行布局。无论如何,二人的艺术构思及对结局的处理都在无形中对读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年作家马丁·伊登艰难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艺术形象。主人公马丁·伊登与作者本人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意识,甚至个人命运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马丁·伊登的人生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奋斗的典型悲剧,说明了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小说写出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展现了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项羽形象包含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体现着社会人生的本质,他是分裂中挣扎的悲剧典型。透过项羽的文本层面,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身上饱含着作家的深情,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观照,项羽是戴有“人格面具”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丫环袭人、晴雯、紫鹃这三个人物中,袭人有一般意义上忠心耿耿的一面,但在忠心之中又包含自私、冷酷和虚伪的因素。晴雯则热情、泼辣、爽直,最后只有在抗争中死去。紫鹃天真无邪、光明磊落、侠骨柔肠,在宝黛爱情的发展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三个女奴形象反映了大观园中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在大观园情意缱绻、沉郁哀伤的韵致中 ,只有晴雯出现的时候 ,才能给人带来一种理想的温馨和激情。晴雯的一切美好品质都与封建末世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 ,当然也为贾府所不容。她那有着独特精神向度的性格深层次里 ,始终颤动着一种朦胧的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与无奈。宝玉与晴雯一是“包衣奴才” ,一是奴才的奴才 ,他们奴性的心灵撞击 ,带来的一种仿佛心仪已久的归属和知音感 ,远非袭人辈可比 ,甚至也非黛玉可比。她始终保持着一种自尊 ,从未进入竞争半个主子的角色。具有自尊刚烈性格的她 ,在那个社会里 ,注定是以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新时期小说知识分子形象的审美创造和发展进行了论述。(一)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形象作为悲剧主人公登场,作家们在审美观照中把历史的扭曲面目与历史的客观必然统一在一张画面上,使悲剧和崇高达到完美的统一。(二)知识分子形象作为四化建设主力军登场,生活中深层次的矛盾被淡化。作家审美视角还需作大幅度调整。(三)知识分子形象作为新的悲剧主人公登场,其悲剧因素超越了初期的社会和政治的范畴而深藏于集体无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作家审美创造向新的更深层次发展。(四)知识分子在社会潮流冲击下性格心理的分化。作家审美视野的拓展和审美视角的调整。(五)处于传统道德和世俗风尚张力之中的知识分子还面临着人生座标的新选择。作家新的审美发现。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两位作家所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简·爱和淑的爱情观和爱情悲、喜剧式的结局进行的分析,阐明了两位作家不同的立场,评价了在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和道德意义上的差别.简·爱是勃朗特塑造的反叛者形象,但她也有恪守传统的一面,她对合法婚姻的追求及其圆满结局恰恰反映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梦想;而哈代笔下的淑则是传统道德的彻底叛逆者,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命运只能以悲剧结尾,这反映了哈代对资本主义伦理道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香菱是曹雪芹笔下一位具有隐喻意义的重要人物,是除秦可卿外又一个“兼美”的形象。在香菱兼具“才、情、美、德”的艺术形象背后,隐藏着作者“守理衷情”的人生理想。香菱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存天理、去人欲”思想下全体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极其特殊的人物,曹雪芹是按中国典型的文人雅士来创作妙玉的,在妙玉身上少有闺阁气息而多文人雅风,曹雪芹通过玉、梅、茶塑造一位崇尚自然、高洁白恃、不拘礼俗、自由放任、我行我素、落拓不羁的名士形象。  相似文献   

13.
里程碑式意义的《红楼梦》巨著,深蕴着清末文学巨匠曹雪芹“立志补天”的独特卓著的参与社会变革的忧患意识,林黛玉形象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主要载体。林黛玉对贾府命运前景之忧患,象征着超脱之外的积极用世;对身世之忧患,象征张扬人格的独立;对爱情之忧患,象征做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读书之忧患,象征着追求真理的“扬弃”。林黛玉形象更深刻的美学象征意义还在于:深切关注现实危机;积极参与挽救现实危机;“大厦将倾”的家族危机演示成“危如累卵”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4.
端木蕻良的红学研究,既能适当吸取前人和时人红学考证的成果作为自己立论的前提,更能发挥自己艺术感悟的特长,作相关理论文化思考,能把学术的规范和生命的体验恰当结合,通过考证、论证和悟证以达到与曹雪芹心灵的沟通,发《红楼梦》思想的真谛和艺术的真境,追求"学术的阅读"与"生命的阅读和灵魂的阅读"之二维参照。反市侩主义或市侩主义,是否对抗"时文",是曹雪芹原著和后四十回续书"两种《红楼梦》"的本质分野,也是端木蕻良红学研究的"关键词"。《曹雪芹师楚》是其最典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张正学 《南都学坛》2003,23(1):55-60
按照《红楼梦》所具自叙传性质 ,从而通过贾宝玉等人对戏曲的态度来考察曹雪芹的戏曲思想。其结论是 :曹雪芹肯定并推崇戏曲艺术 ;他的戏剧观是悲剧性的 ;他认为戏曲是以曲为核心的 ,而其情节排场等要义新鲜奇异却又不失情理 ;他主张对戏曲兼收并蓄但又有所侧重 ,欣赏戏曲则偏好词藻、音律、排场而又清淡娴雅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视曹雪芹思想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16.
指出"为闺阁昭传"是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目的的误读,并非曹雪芹的本意;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哲理思考,他比较自觉地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和解读封建社会,全书充满了《易》的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里"女娲补天"的故事来自佛教,是《五灯会元》里"女娲补天"故事诗意化的演绎。小说以曹雪芹家族百年兴衰史为素材,敷演了贾府百年兴衰成败的历史,借贾宝玉挣脱佛法枷锁、走出浊法和清法迷人的圈子、获得大自由与大安宁的非凡经历写出了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受释迦牟尼生平事迹启发、发愤图强、磨炼心志、摆脱烦恼和痛苦束缚、谱写不朽篇章的传奇人生。神话传说、禅宗典籍、《红楼梦》里的"女娲补天"的故事,虽然内容和思想略有参商,但蕴含的精神却完全相同,即体现了传说史上的女娲、宗教史上的释迦牟尼和文学史上的曹雪芹伟大的仁爱精神和淑世精神。  相似文献   

18.
《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七位英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注意咬文嚼字,译出了原诗的意境;注意译诗中韵的运用,再现了原诗的音美;注意使用跨行手法,转存了原诗的形关。  相似文献   

19.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11,31(5):47-51
种种迹象表明,楚文化已成为曹雪芹《红楼梦》创作的重要文化基石。无论是充斥于小说字里行间的悲情意蕴,还是曹雪芹在"以悲为美"审美观念指导下为小说所设置的悲剧结局;抑或曹雪芹在楚文化"女性中心观"指导下对宝玉"女儿"身份及其女性崇拜意识的一再强调;以及黛玉这一形象身上所流露出来的带有浓郁感伤气息的楚风流韵,都显示出楚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情韵对《红楼梦》的多维浸润。  相似文献   

20.
在仔细研读原著的基础上 ,参阅了各家之说后 ,本文认为无论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是从所谓曹雪芹个人的经历及家事来分析 ;无论是脂砚斋的批语、曹雪芹朋辈之诗文集提供的信息 ,还是从清人有关的记载来考察 ,《红楼梦》都存在着一个原始作者 ,并进一步论证 ,《红楼梦》的原始作者是李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