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借鉴风险认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体育旅游本身的特点,分析体育旅游风险认知问题。首先对体育旅游风险进行分类,界定体育旅游风险认知的概念;然后结合实例分析了体育旅游风险认知的严重性、灾难性、恐惧性、知识性、可控性、自愿性、可变性7个特征和影响体育旅游风险认知的主观因素(个性差异、知识经验、认知风险和认知收益、信息信任)和客观因素(风险特征、媒介传播);最后初步建构了体育旅游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影响创业决策的三个关键认知因素--机会感知、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基于认知观的创业风险决策模型.设计了机会感知、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的度量问卷,对武汉市多个创业园区进行调研,利用SPSS13.0和LISREL8.30软件对所收集的样本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可靠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3.
体育活动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幼儿教育体系中,体育活动日益受到重视.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幼教工作者应当在促进儿童体质发展的前提下,注意幼儿体育活动的安全风险,帮助幼儿增强在开展体育活动时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对幼儿体育活动风险控制的研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幼儿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健康和安全.此外,也可以为幼教工作者开展幼儿安全体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幼儿体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作为一种促进学校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利益活动,整个过程始终都伴随着风险。高校体育活动的最终结果将给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风险损失还是风险增益,这是高校管理者应当思考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高校体育风险分析,对高校体育风险重新审视,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高校体育健康发展找到一定的理论支撑,为高校体育研究提供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5.
李级民 《中南论坛》2010,5(1):66-68
本文在分析普通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基础上,指出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控制信贷资金风险、规避财务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自《民法典》施行以来,各地法院在处理体育活动参与者致人损害案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自甘风险制度适用问题。从文义上分析,其构成要件包括文体活动、风险、参与人自愿、行为人非故意或重大过失。由于该制度法条简洁,不同学者对其构成要件理解不一,法官在实务操作中缺少判断标准、自由裁量空间过大,导致截然相反的判决结果频频出现。针对其构成要件“自愿参加存在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进行研究,认定该要件应当以参与人“应知”固有风险的存在为前提,兼顾自甘风险人的个体差异,结合参与人的认知能力、职业化程度以及体育活动对抗性强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农户风险认知对其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年7~8月对豫南某市8乡398个农户的调查,采用计量经济模型从农户风险认知角度对其土地流转意愿进行了分析。研究将农户通常会遇到的风险归纳成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能力风险三类。结果表明:粮食价格变动、家人生病、非农就业能力、信贷获取能力风险的认知显著影响流出意愿;化肥农药价格变动、土地退化和家人生病、非农就业能力和信贷获取能力风险的认知显著影响流入意愿。研究对造成这些差异影响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普通高校实行的体育选项课课程设置模式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相关性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发现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课外体育参与、体育认知和锻炼习惯培养意义不明显,但与其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态度、体育意志等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决定食品安全行为的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观认知而不是风险本身。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主要由消费者对风险的熟悉程度、对风险的恐惧感和风险暴露程度等因素决定。社会和心理因素扭曲了,更多时候放大了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一般可从六个维度来解释,即身体损失、性能损失、金钱损失、时间损失、社会损失和心理损失。风险认知超过一定水平,消费者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自身面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研究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的关系,有助于解决科技专家与公众对科技风险态度的矛盾、科技专家与其他专家对公众认知科技风险的态度的矛盾、公众的科技风险认知与信任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的关系,可分为公众对科技风险的主观认知和科技风险对公众认知的客观影响两个方面,这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对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关系的全面研究应在综合上述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由此得出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校肥胖大学生开设身体锻炼方法及运动实践课程 ,使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与全国同龄学生相比差距逐步减小。该实践较好地体现了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是体育教学中一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与数理统计法,对高校体育选项锻炼中存在伤害事故的风险问题进行研究。高校体育锻炼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包括对体育选项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导致高校学生体育选项锻炼伤害事故风险的最重要因素,以及造成体育锻炼伤害事故风险的高危体育课程选项项目与高危活动场所,探讨了降低(减少)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伤害事故风险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体育创新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创新教学旨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运用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创新型方法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类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术,增强身体素质,培养良好品德.文章分析了大学体育创新教学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主要问题,并从创新大学生体育学习观念、积极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素质、全面改进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以长沙市普通高校女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大学女生基本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参与意识不强且动机多元化;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偏低,且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偏好健身健美的运动;其体育消费主要是用在购买实物性的体育用品;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但缺少一起运动的伙伴和学习压力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校大学生中女生人数已超过半数,其体质状况持续下降令人担忧,因而大学女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校教学实验研究大学女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条件和效果,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余暇用于上网的时间大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合理的引导和一定强制的监督能够有效使学生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体育社团中学生伙伴关系有助于维持学生锻炼的习惯;学生习惯养成后进行自觉锻炼,能在一定时间上维持自身体质处于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超重和肥胖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高校390名肥胖大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和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的肥胖大学生体育态度基本处于低水平,极少甚至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提出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应区别对待超重和肥胖大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高其体育态度的认知成分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健康、娱乐、休闲、兴趣为主的多种体育活动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体育的时尚 ,但在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 ,教材内容体系设置与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达不到“育身”与“育人”的目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不断完善自身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 ,合理选配教学内容 ,大胆改革体育成绩考核办法 ,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需要的合格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女性对"瘦"的追求出现跨文化一致性的背景下,女大学生也因受大众传媒文化的冲击、同伴的影响和校园身体审美文化教育的缺失、个体身体意象的认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身体意象认知障碍。因此,要转变这些"高标准一致性"身体审美文化观念,就需要通过规范大众传媒行业操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实体育与健康课上的传授内容、加强身体自我感知实践及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等方法,引导女大学生塑造健康的身体意象,建立健康的身体审美文化观,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身体自我、身体感知与身体行为,减少负面身体意象带来的苦恼,增强身心愉悦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从文献资料分析和实践调研入手,根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分析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与实施人文体育、健康体育和快乐体育相融合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进而为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构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解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体质现状的关系、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关系,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