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德明在《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当下小说叙述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关涉到中国现代化语境中最广大的个体生命的诸般复杂因素。它对农村与都市之间人的命运的表现,已成为当下小说叙述的亚主流表现方式。小说叙述者代乡下人传达心音,体现其在城市现代化的各种权力关系中挣扎的生存方式。叙述主体的多样性是不同地缘的乡下人进城之差异的表现。这种叙述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构成的对话,将会对重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书写发生影响。“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在当下与历史两个维度上与物质、文化语境展开对白…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以降,文学在性别取向的农民工进城叙事中,出现了显著的农家女进城的身体叙事现象.基于城乡分治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文学经由衣家女身体意象所荷载的文化症候的书写,其生存地位与文化身份、农耕文化与工商业文化、性别差异与男权话语的矛盾冲突,表征的是城乡有别的文化身份、生存地位、文化根植、家园意识等主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典型的跨学科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加拿大英语文学中的动物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流变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动物殖民纪实书写,主要以动物素描与殖民叙事为特点,意在通过动物纪实描写对英国殖民者进行拓殖邀约。第二阶段为现代动物科学写实书写,主要以动物写实与科学叙事为特征,意在经由动物科考和动物狩猎描写对加拿大的地理空间进行殖民管理。第三阶段为晚近动物转化隐喻书写,主要以动物保护与叙事转化为特点,意在通过动物后殖民叙事对民族认同与身份认知进行泛政治化隐喻。加拿大英语文学动物书写的一脉相承之处在于,各类动物是主要描写对象,包含人类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人类生存等不同主题,蕴涵殖民意识和帝国叙事的痕迹;其前后变异之处在于,动物书写理念由人类中心主义转换为非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主体意识,动物书写模式由动物猎杀书写转变为动物死亡和动物保护书写。本质而言,加拿大英语文学动物书写植根于西方主体性的自我审视和现代性价值的他者想象,既有现代性浪潮中非自然叙事对动物他者的艺术呈现,又有后现代浪潮中人文关怀对科学叙事的审美反拨。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书写经历了20世纪的历史变化,中国古典意义上的人性书写向现代意义上的人性书写转化。这个过程既与中国古典人性意向相悖,又在某种程度上向其回归;既移植着西方人性话语,又修正着其与中国传统人性话语不相融合的部分。但20世纪中国文学始终没有弄清中国古典人性话语和西方人性话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直陷于两者的困惑和牵制中,至市场化年代,走上被利益化和欲望化所控制的极端。在中国市场化意识形态与现实生存紧密一体化的语境中,文学仍然迷失在现实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人性空间和书写意识。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以降,在文学的农民工进城叙事中,出现了性别向度上农家女进城的生存转向叙事。在空间对峙与文化并置中,她们作为游移的文化活体,在性别化的人与城的隐喻化、模式化、空间化、边缘化的文学构想中,农家女意象荷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基于城乡发展失衡与二元户籍制度的划分,文学的城市呈现出否定意象的文化症候,其历史进步性、文化熔炉的聚合性、生存家园的建构性成为被遮蔽的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小说的最重要贡献是它对人的主题的诠释。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对人性的启蒙为现代小说人的主题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五四小说书写的是觉醒的人生图景。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展示的是复杂社会各式人生图画。人的主题使得中国现代小说成为最有魅力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7.
刘庆邦通过农家女进城的生存叙事,在人与城的文学构想中,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家女的生存地位、文化身份、家园意识与婚恋诉求等问题。基于为底层代言的现实主义创作,再现了农家女们的生存苦难史与身份卑微史。在进城史亦为心灵史、身份史的同构中,作者刻画了农家女们对于城市爱恨交加的悖反心理。在城市批判中,城市呈现出灰色的文化面影,其历史进步性却因叙事预设而被遮蔽。  相似文献   

8.
刘庆邦通过农家女进城的生存叙事,在人与城的文学构想中,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家女的生存地位、文化身份、家园意识与婚恋诉求等问题。基于为底层代言的现实主义创作,再现了农家女们的生存苦难史与身份卑微史。在进城史亦为心灵史、身份史的同构中,作者刻画了农家女们对于城市爱恨交加的悖反心理。在城市批判中,城市呈现出灰色的文化面影,其历史进步性却因叙事预设而被遮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政治小说的生存语境与书写情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家关心政治,希望作品影响政治,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学自觉与政治运动合流恰好构成了20世纪中国政治小说自然生存的文化语境。对政治权力的焦虑、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和对主流意识的疏离,是20世纪中国文学关于政治或政治文化书写的三种主要情态。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乡土小说根据书写场域的变换可以分为"在乡"、"进城"和"返乡"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在乡"叙事对乡村的封建意识和权力政治进行批判,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进城"叙事关注农民离乡进城的生存状态,城市又成为罪恶的渊薮,透露出对乡村的浪漫怀想与回归传统的强烈意识;而再次由城到乡的"返乡"叙事则揭示了市场观念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没落,在城市中殷殷展望的可爱家园又温情不再.当文学对象在"乡村-城市-乡村"之间发生转换后,三类叙事对城乡的想象所出现的悖论性书写,以及作家对城乡的情感向度所发生的钟摆式摇晃,反映出社会和文化心理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齐齐哈尔地处祖国北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了大量宝贵的文化资源,其中齐齐哈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齐齐哈尔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和时代价值角度,探讨其在齐齐哈尔城市文化品牌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文学的城乡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文化空间的隔离。一是出现了农作物、动植物进城的文学性叙事;二是出现了田园城市的城乡文化、生态、自然的优化与整合叙事;三是陌生化文学性叙事策略的应用,凸显了文本阅读的趣味性、思想性与时代性;四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彰显了乡土文化经验的优先性与文化身份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毕飞宇自20世纪90年代初登上文坛以来,其创作风格不断变化,但"疼痛"却是其小说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母题。毕飞宇以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作为切入现实社会和个体生命状态的一个角度,紧紧围绕异乡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展开叙事,淡化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的苦难,主要致力于在文化碰撞与城乡冲突中表现异乡人在生存过程中体验到的疼痛,展现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与普遍命运,在对异乡人生存困境的冷静逼视中,审视历史与文化,拷问人性,体现了作者对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对待,将成为未来若干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据国家最新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结合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从实用性、可行性、前瞻性视角出发,全面探讨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未来连云港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宁波文化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宁波城市的定位,宁波文化的定位只能是港城文化。这种港城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特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浓郁的江海文化色彩。宁波要建设成为在国内以至亚太地区颇有特色、颇具声名的文化都市,应着重从下列四个方面努力:(一)搞好人文景观建设,美化城市形象;(二)增强文化精品意识,发挥文化名牌效应;(三)培育文化人才,聚汇文化精英;(四)提高市民素质,振兴港城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如何经营、发展城市成为时下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已成为诸多城市的共同选择。为此,应实施积极的文化战略,确立科学的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实现城市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从传统经济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其历史文化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长沙的历史风貌不复存在,众多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文化生态和城市文化建设。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意义,通过采取有效方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加强成片大范围历史建筑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长沙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相似文献   

18.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日益趋同,导致了城市个性衰退和特色丧失。文章以徐州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出发,指出延续和弘扬城市文脉,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空间,彰显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是塑造城市独特风格,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南濒海港市宁波,在历史上长期都是东亚佛教文化交流的枢纽。宁波故城城内开元、延庆、天宁等佛寺,由于拥有濒临三江口港区的地利之便,在我国佛教界对外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发挥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宁波故城佛寺的对外佛教交流,始于晚唐,盛于两宋,延续至明代。与海外佛教界渊源关系较深的故城诸寺,大多集中于城内东南厢,这些寺院虽然建制规模有限,但却成为许多异域僧侣抵华之后踏上巡礼求法之旅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20.
根据佛山具体实际情况,可从佛山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格局、"点、线、面"结合构建整体的历史文化旧城布局、旧城区岭南水乡风貌的恢复、城市文化形象的确立与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对佛山旧城区进行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