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华文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1926年7月正式发动的北伐战争,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辉煌的战事之一。它的发动不是偶然的,至少具备以下条件:1.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国共两党对北伐的认同。2.广东国民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3.民众运动营造的有利社会环境。4.北洋军阀各派系间的战争和兵变提供的时机。5.苏联政府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再谈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是国民党、共产党、以及联共(布)、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和顾问,几方面合力作用所实现的。联共(布)、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和顾问对北伐态度的变化与内部分歧,导致中共中央一度对北伐消极,并且直接影响了北伐出师后的政治方针,一开始就埋下了葬送北伐成果的隐患。 相似文献
4.
5.
华侨支援北伐战争具有政治目的鲜明、有组织有领导、连续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说明 ,华侨不仅一贯热爱祖国 ,而且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办的,一所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在北伐战争前夕和北伐战争期间,农讲所为广东和全国培养了一批农运干部,为推动北伐战争的进展,在全国各地开展农民运动,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正是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8.
建国初期平江县土改的群众发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二是深入各阶层唤醒民众;三是从群众中培训干部。三者有机统一,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动力来自农村内部,是农民自下而上地发动的,是农民的需求与行为主导了政策的变化,而非政策引导着农民的行为。这种内生性的改革,是现实经济状况、农民的生存需求与政策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都市文化娱乐空间由于各种党政势力的介入,时常成为政治话语的表达场域。在北伐战争的风云变幻时期,汉口民众乐园作为城市文娱中心,却因为时代的需求而主要扮演着政治空间的角色,在其间上演了一幕幕政治演出,以达致社会动员和政治控制的效果。不同阶段,汉口民众乐园的政治活动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时期,它是国共两党唤起民众反帝反军阀革命热情的阵地;在国民党一党继续北伐时期,其俨然国民党构建国民党一党专政合法性的工具;北伐战争后,它则成为国民党宣传反共思想的基地,使得都市文娱空间呈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与工具性。 相似文献
11.
12.
试析北伐战争中的福建战场迅速胜利的原因曾宪恒1926年7月爆发的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有湖南、湖北、江西和福建四个战场。其中,福建战场是北伐战争东南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拱卫广东、进军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个重要战场。本文拟就福建战场的开辟及其迅速取得胜... 相似文献
13.
14.
15.
《北方论丛》1996,(2)
本文认为,无论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还是“国共两党结合”都不是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因为这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孙中山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北伐战争,依照新三民主义确定北伐的目的,遵循新三民主义理论创建革命军队,并以新三民主义武装广大民众,从而使新三民主义成为北伐战争胜利的旗帜。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国民革命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找到了夺取胜利的途径。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人不仅在平时做训练工作和组织工作,是宣传新三民主义的模范,而且在战时冲锋陷阵,奋勇争先,是执行三民主义的楷模,从而唤起民众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北伐战争。新三民主义不仅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而且是实现“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根基,最终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因此说,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是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配合才能奏效。在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与促进条件中,人自身的主体意识觉醒、价值观念更新、活动方式转型、智能资源开发和人格全面发展是最关键的主体性因素和最重要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17.
“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建议,是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协助冯玉祥制定的国民军参加北伐战争的重要战略方针。为此,冯玉祥及国民军在北伐过程中极为重视甘肃的战略地位。冯玉祥认为:北伐的第一步是解救被围在西安的国民军,在此之前,“是平定甘肃,甘肃不能平定,……不能出潼关”。1926年5月至8月,国民军平定了甘肃地方军阀势力,并以甘肃作为主要后方基地,出击陕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均势原则作为一种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政治现象日益凸显出来,并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和颇具影响力的外交战略。从本质上均势自然或不自然地遵循着两项命题假设,并大致形成了三种概念解释或理论假说,状态机能说、政策动机说与权力关系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作为传统均势的典型模式,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均势理论的结构性缺陷和弊端,即所谓"制衡难题"。尽管如此,均势原则仍不失为国际政治的一般原理和现代国家体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史上,1926年7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为目标,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战争,是一场胜利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进军,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惊恐.本文试对这一历史时期,中日外交史上所发生的问题作一全面、系统的历史考察,进而阐明日本对华政策由“协调外交”向“强硬外交”演变的原因及其本质.1 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实行,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紧密相关的.北伐战争前夕,世界奉行“国际协调主义”.在“华盛顿会议体制下”,日本对华外交政策主要是遵循与英美等国的协调,并在《九国公约》确立的“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下,尽可能确保日本的特殊权益.1924年6月,以宪政会总裁加藤高明为首的日本三党联合内阁成立,前驻美大使币原喜重郎男爵出任外相,开始了“币原外交”. 相似文献
20.
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为了实施扫除军阀、统一全国的军事计划,决定组建国民革命军。至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前夕,共组建国民革命军八个军。出师北伐后,又不断扩编、收编,军队总数达五十余个军。国民革命军,作为北伐战争的主要武装力量,不仅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第一次大革命的严重挫折都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人民军队和国民党政府军队的膨胀,也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