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学中的功能通常分为句法功能和话语功能两大类。句法功能是传统语法的研究范畴,它主要研究句中词语或词组之间的句法关系。话语功能是语篇学的研究范畴,主要研究话语在传达信息过程中的效果。如果说话人想向对方有效地传递自己的言语意图或主观意识,就可以使用话语标记,它不表示概念意义,只表示情态意义。话语功能主要由话语标记来充当。  相似文献   

2.
话语标记“别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口语中,"别说"具有一种话语标记的功能,经常出现在对话或非对话中。对话中多出现在话轮的开头;非对话中,多出现在语篇的中间和开头。作为对话中的话语标记语,"别说"具有认同和反对两种反应功能,非对话中的"别说"具有引发和转换话题两种功能。"意外"是话语标记"别说"的核心义,它标示着说话人自身认知倾向上的前后不一致,或说话人自己的反应与听话人期待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你说你"分布在"X+‘你说你’+(Y)"语境中,X表示言语交际中听话人实施的动作或发出的话语,Y表示说话人对X的认识、评价或要求;说话人的主观态度Y是对听话人X的负面评价。"你说你"具有话语提示、话题转接和话题评述三种话语功能,话题评述即"你说你"标示说话人对听话人言行的否定和责怪是其核心功能。"你说你"的形成经历了从"截断块"到"认知情态结构体"再到"话语标记"的过程,是词汇化、语法化和主观化交互作用的结果。"你说"、负面评价和人称代词"你"等是"你说你"形成和产生的诱因。  相似文献   

4.
语用标记语to be honest(with you)是说话人为达到交际目的而明示主观情感和说话方式的常见语言形式.在交际中,它并不表示命题意义,而是连接话语与交际双方的语境信息,体现关联意义.从认知语用角度来看,一方面,这一语用标记语突出了话语的主观性特征,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坦诚态度;另一方面,它还具有语境构建功能,可以作为相关信息的强化标记或修正标记,帮助、引导听话人理解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别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标记"别说"常在话轮的开头或中间,有多个语用变体。话语标记"别说"具有"肯定-确认"、"否定-标异"、"标异-提醒"和"引发-阐释"四种功能。其中,"确认"和"标异"是话语标记"别说"的核心义。"确认"标示着听话人和说话人认知倾向的一致性,"标异"标示着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倾向的不一致,表现出强烈的语用主观性。话语标记"别说"语法化于"不用说"义,与它同义的"甭说"也已发展出话语标记的用法,"不用说"还在语法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回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头”的词汇意义是表示一种具体的身体姿态动作,但在口语中已经发展出了话语标记的用法:不影响句子的例题意义,只表示一种步骤意义,表现了说话人组织话语的痕迹。这种话语标记的用法是在词汇意义的基础上、在连动式的语境中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复合助动词“のだ”频繁用于谈话中,根据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及语境,“のだ”句或表示说话人的判断;或对状态、事件进行说明;或用于劝诱、命令、确认等场合,即表现为“解释说明的语境”、“推测、判断的的语境”、“疑问形式的语境”等等。因而必须将说话人所处的语境作为辨别语义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元话语不表达话语的概念意义,只体现说话人对话语的元认知监控。元认知是元话语产生的认知动因,元话语是交际双方元认知交互的语言手段。元话语在高频使用的情况下,通过语法化机制演变为话语标记。元话语和话语标记可衔接语篇或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都具有引导功能。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式、结构和使用频率上。  相似文献   

9.
清代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聊斋俚曲集》中出现了合音式疑问代词“嗄”,偶又写作“煞”,用来询问人、事物及事因等,其功能主要有询问、虚指、任指和反诘。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反诘用法的疑问代词“嗄(煞)”具有多种句法和语义功能:表示纯粹的否定;否定兼虚指;否定兼任指。而且语境不同,反诘用法的疑问代词“嗄(煞)”表现出的说话人的情感、态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咱就是说”是个具有较强互动功能的网络话语标记,具有建议、猜测推理、凸显情感态度、抢占话轮等语用功能,在网络日常交际中使用广泛。文章以互动话语标记“咱就是说”为研究对象,着重从话语标记的界定、位置分布、语用功能、形成动因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和研究。话语标记“咱就是说”主要分布在话轮开端,其次是话轮中间;在序列位置上,主要分布在引发和应答序列。话语标记“咱就是说”来源于网络达人的创新,具有网络语的特点,“咱”和“就是说”的主观化是其成为互动话语标记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验的方法对“始终”词汇语法化的历程进行了考察。“始”和“终”通过并列连用结合为“始终”,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词汇化为并列关系的名词,表“从头至尾”等义,用作主语、谓语或宾语;唐代开始,“始终”开始修饰谓词性成分;宋代以后,“始终”主要用作状语,语义不断泛化,在转喻及类推的作用下,“始终”最终语法化为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3.
基于CCL语料库数据,从语义发展和句法环境两个角度考查汉语个体表量结构“数+匹+名”的语法化历程。研究发现:1)“数+匹+名”结构经历了三个语法化阶段,包括零量词阶段、准量词阶段和标准量词阶段;2)类推和重新分析是该结构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匹”字的语义发展及它所在的句法环境的变化是该结构语法化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