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游小唱》是晚清流传在川西地区的一首羌地纪游长诗,是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富含浓郁的边地民族风情与诗性。《松游小唱》又属于空间文学,它线性地将地理空间、民居建筑、寺庙建筑和历史古迹四个方面诗性地结合在了一起,展示了七百里松茂古道上各族人民的诗性生活状态,构成了一部蕴含着空间和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的少数民族的文学。它奇特的诗歌形式在近代中国诗坛具有承上启下开创意义,对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和指导诗歌突破传统都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羌族诗人董湘琴的纪游长诗《松游小唱》展现了松茂茶马古道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诗歌虽曾口口相播,但范围局限于松茂古道沿途,时至今日,诗歌的价值已几近被历史所湮没,发掘、整理《松游小唱》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而言,《松游小唱》作为地方文化先贤的重要遗著,反映松茂茶马古道沿线羌藏回汉聚居地文化生存状态的宏大诗篇,也是应该予以保护的,并且极具发掘的价值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松游小唱》是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创作的万言长诗,该诗在四川地方文学史乃至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可谓沧海遗珠。《松游小唱》及其主人董湘琴的被发现,引发了世人的称道和学界的研究热情,5·12汶川大地震后出现了"董湘琴热"、探访"松茂古道热"。这首长诗属于标准的地志文学,是诗人对晚清松茂古道的一次民间行吟考察。文章以想象与意象地理中的《松游小唱》与历史中的松茂古道的地理文化内涵及演变为考察对象,探讨文学与历史、文学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岷江河谷雄奇险峻的山川、秀丽的风物、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赋予<松游小唱>特殊的地域文化意义;同时,<松游小唱>又留存着、丰富着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特色.研究<松游小唱>,对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抢救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董湘琴为羌族历史上一位重要诗人。光绪十七年(1891)应松潘总兵夏毓秀之邀,董湘琴赴松潘厅做幕僚,经松茂古道,"就所阅历,发为诗歌",创作出万言长诗《松游小唱》。诗中,诗人边走边吟,不拘形式,大胆创新,用新奇的体裁历叙川西松茂古道的地理地貌、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才情,同时也寄托着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了解董湘琴,对我们认识处于社会激变中的晚清知识分子有着窥斑见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董湘琴为晚清阿坝州羌族诗人,他以对古体诗变体的形式创作,可谓无意中开近代诗歌革命之先。《松游小唱》是董湘琴1881年入番从夏毓秀总兵幕的沿途见闻,"松潘之游,随游随唱也"(自序),是晚清松茂古道民族风情的一次民间行吟考察。时年诗人37岁,堪称壮游,游履翩然,"信口狂吟,自鸣天籁"(自序)成万言长歌。这在中国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相似文献   

7.
羌族历史上的第一部长诗《松游小唱》是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应邀入幕松潘时,对松茂茶马古道的山水风景、风俗人情所作的系统性的诗学描述。建国后虽由于种种原因湮没民间,但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的最后一首边塞诗和迄今为止唯一系统叙述松茂茶马古道历史的万言长诗,及其奇特的诗歌形式,亦应有其文学史的地位。《松游小唱》对于诗歌发展史和川西民族地区各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史料与文学的双重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松游小唱》的"小唱"唱词艺术,深刻反映了川西地方川剧对改造古典诗歌艺术的影响。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了《松游小唱》在内容题材、艺术手法、雅俗结合、生活意蕴等方面和川剧的共鸣之处,说明了传统戏剧有着对古典诗歌改造的功能,而且不仅是戏曲对古诗的改造,同时这部长诗也是将民间小唱艺术和古典诗歌相结合的重要尝试。诗人的这一次尝试,说明了在晚清社会将变的现实面前,诗变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相似文献   

9.
10.
《诗经》因无限阐释被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的经学经典地位。刘勰以宗经观为本位,又逸出宗经观,以“雅丽”为诗学准则对《诗经》进行了解除经学经典的文学性阐释,突破了汉儒美刺论《诗》的传统。齐梁时期,经学与文学的纠缠、刘勰文质并重的诗学理想等因素促成了《文心雕龙》雅丽释诗的倾向,因而从《诗》学到诗学,刘勰的诗学思想逐渐走向圆满。  相似文献   

11.
德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冯塔纳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施泰希林》是一部探讨传统与现代、新与旧问题的时代小说。小说通过构思巧妙的空间构建,有意突出保守贵族与开明贵族之间形成的反差,并通过对前者的漫画式戏谑勾勒传达作家本人的立场态度,即在时代潮流不可阻挡的前提下,从传统社会一路走来的贵族阶层应该抱持开放、从容的态度面对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与此同时,无论在乡下施泰希林还是在都市柏林,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工业都已实现有机地相互交融。传统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接纳先进,新兴事物只在必要情况下才去代替传统。面对历史发展的正确态度在于新旧事物和谐并存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2.
《诗学》和《文心雕龙》是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对中西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就影响、规模、研究的对象、对文学范畴的界定、研究范式、思维方法、批判视角、文体视角、创新程度以及对后来思想传统的启发而言,从学术意义和思想史意义上看,都是值得纵深挖掘的。因此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厘定了一些问题,希望对二者的研究,乃至于中西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在诗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诗学》和《文心雕龙》是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对中西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就影响、规模、研究的对象、对文学范畴的界定、研究范式、思维方法、批判视角、文体视角、创新程度以及对后来思想传统的启发而言,从学术意义和思想史意义上看,都是值得纵深挖掘的。因此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厘定了一些问题,希望对二者的研究,乃至于中西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在诗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著名的象征主义作品,其意蕴深厚。《野草》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为:暗示性的意象符号、奇幻阴郁的意境和苦闷朦胧的心灵独语。其个性特点为: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寓言性象征,传说的形式。《野草》的象征主义色彩受到了来自法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宝砚庄》以西江流域的一个村庄为中心,塑造了大量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人物,展示了大量肇庆地区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民俗特色和文化意蕴,其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方面,为我们探讨地域文化向地域文学的诗学转化提供了可供研究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张霖 《东方论坛》2002,(2):128-128,F003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曾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它在沟通中西思想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学范式,完成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现代主义文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它的作用被有意地忽视和遮蔽了.直到9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系统研究才得以广泛深入的展开.目前可见的一些相关成果主要为文学史类型的研究,对"现代主义"这一舶来品如何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它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深刻复杂的内在关系等深层问题,尚无人详细考察.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造成了一个不小的阻碍.  相似文献   

17.
意识流小说《风暴眼》大量使用非传统的句法和语言,集中展示了人物飘忽不定的意识流动,其凌乱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清晰的脉络。基于认知诗学中的心理空间理论,读者可以依赖于共同的认知经验和语篇知识图式,挖掘小说中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即物理空间背景化、心理空间层级化等特征。构建立体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有助于理清语篇脉络,理解人物意识深处的人生感悟,深化小说主题,增强阅读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与《诗学》异质性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与<诗学>二书均讨论了文学本原、创作、语言表达等问题,均认为文学具有认识作用、陶冶性情作用,重视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各自影响了东西方数千年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五四"以降,中国文学理论全盘西化,严重失语.作为中、西文学理论的代表作,二书所论对象、系统性与完整性、著作行文方式、话语言说方式、立论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异质性是明显的.中、西文论需要互参、互补,但不可以简单代替.  相似文献   

19.
《孟子》对古代诗学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直接促成了古代诗学的现实主义倾向,性善论则与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言养气说是文气论、文德论的重要理论源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温情回唱     
小说的开头以魔王进村收孩子的童话作为引子.魔王一进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来,只要谁一被他看见就会被吃掉。魔王一叩房屋,该家就必须交出一个孩子供魔王收进他在山间的城堡,如果不交,魔王将灭其全家。故事里的父亲纠结了很久,最后交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